提示:本文附有手术中的实拍照片,阅读可能带来不适,请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酌情决定是否继续阅读。

这又是一个努力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病例。

一年前,患有糖尿病、胆结石的郝先生(化名)因“上腹不适”在医院检查发现胃癌,胃镜提示病变范围已很大:胃体癌侵及贲门、食管下段,病理证实为“胃体”低分化腺癌,随后在我院的进一步检查,却发现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腹主动脉周围淋巴转移。

↑胃镜提示胃体癌侵及贲门、食管下段

↑病理报告:“胃体”低分化腺癌

↑增强CT显示患者腹主动脉向左侧迂曲(红箭头),在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可见No.16b的转移淋巴结(蓝箭头)

在胃癌的分期中,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被归为远处转移(M1),是晚期胃癌(Ⅳ期)的一个标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V1)”中,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归为不可切除因素。

↑CSCO胃癌诊疗指南(.V1)将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归为不可切除因素

对于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观点的变迁,基本就是对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术(Para-aorticlymphNodeDissection,PAND)在胃癌治疗中价值争议的历史,这项源自日本的胃癌扩大根治手术,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由于其技术复杂、手术风险大、并发症较多,至今在日本之外开展的仍不多。

本世纪初,日本JCOG-临床试验结果发表,证实预防性实施PAND并不能给胃癌患者带来获益,但对于该试验依然存在有不同的认识,在JCOG-试验(GCofcardiaorsubcardia)中对No.16a2lat清扫的研究结果与JCOG-的结论也未显示出一致性,此后,日本学者继续不断地进行着相关的实践研究。

近年,随着JCOG-、JCOG-、JCOG-等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在术前化疗的基础上、进行D2+PAND成为了胃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治疗的新模式,并写入了年出版的第五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JCOG-的PAN图示,该试验成为之后JCOG-、JCOG-等试验的范本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PAND技术并不局限于普外科手术,在泌外、妇科的手术中也常会用到,各科因治疗疾病的不同、PAND所清扫的范围及命名也会有所差异,在上腹部手术中,由于该技术涉及到多个重要的脏器、大血管,因此需要术者熟悉腹腔、腹膜后的解剖操作,具有相关的技术准备,才能够把控手术进程、避免术中出现意外副损伤,特别是对于No.16a2lat区的显露、清扫,需要掌握胰体尾脾脏游离/娩出清扫技术。

熟练掌握PAND技术,又能扩展外科医生的手术范围,比如会有利于肾癌根治术的扩大淋巴结清扫、腔静脉瘤栓取除以及卵巢癌等手术的开展,在之前“肾癌术后多发转移,一个普外医生的治疗选择(二)”患者的治疗中就使用到了PAND技术。

↑No.16a2lat图示(注1)

↑多例胃癌手术的胰体尾脾脏娩出式清扫

↑《胃癌根治术图谱》(注2)中No.16a2lat区清扫过程图示与实际术中操作照片(非本文患者)

↑肾癌淋巴清扫(LND)、扩大淋巴清扫(ELND)手术范围的图示(注3)

↑右肾癌切除+下腔静脉癌栓取除+PAND(No.16a2int+No16b-int-preprecaval、laterocaval、retrocaval)术中照片

↑卵巢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清扫(No16b-pre-lat-precaval)术中照片

在对郝先生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与郝先生家人充分沟通后,制定了“先行转化治疗,如有机会则行手术”的治疗方案。在转化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具体选择与调整,是保证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期间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需要大量的知识与技术作为支撑,定期进行的复查显示:胃原发灶、腹主动脉周围的转移灶均在逐渐退缩。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红箭头)平面,No.16b转移淋巴结(蓝箭头)转化治疗前后的对比

数周期治疗后,再次全面评估,除常规检查外、加行PET-CT:全身未发现明显远处转移迹象,经再次与郝先生家人充分沟通后,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无明显腹水、腹膜无明显结节,于是,切取No.16b-int区淋巴结送术中冰冻检查,病理回报所检淋巴结内见粘液湖形成、未见明确癌组织,术中评估为转化治疗成功,按计划行全胃切除、D2+PAND、胆囊切除术,由于患者腹主动脉向左侧迂曲严重,所以术中在清扫的入路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行PET-CT检查全身未发现明显远处转移迹象

↑术中冰冻病理回报No.16b-int区所检淋巴结内见粘液湖形成、未见明确癌组织

↑No.16b-int区清扫后照片(白箭头示腹主动脉向左侧迂曲)

↑No.16a2lat区清扫后照片

↑No.16b1-pre区清扫后照片(黄箭头示腹主动脉向左侧迂曲)

↑No.16b-lat、pre区清扫后照片(手指处为腹主动脉迂曲段)

↑No.16a2、b1-int区清扫后照片

↑术后病理报告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

经转化治疗后,胃壁全层见粘液湖,初诊时胃镜提示已侵犯食道的胃原发肿瘤只剩少许低分化腺癌组织,TRG分级为1(CSCO定义为光镜下仅见单个或小灶状癌细胞残留)。

上、下切缘未见癌组织。

共清除淋巴结43枚,其中胃周18枚,No.16组22枚;有4枚见癌转移(胃小弯侧1枚、No.16组3枚)、有18枚见无细胞粘液湖(胃小弯侧、No.16组各9枚)。

网膜未见癌组织。

胆囊壁的局部见到粘液湖形成。

CSCO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V1)”中,特别强调,经过术前治疗之后所出现的无细胞粘液湖不能被视为肿瘤残余,因此,病理检查在淋巴结、胆囊壁发现的粘液湖,都应考虑曾是转移的肿瘤组织,也就是说,经过转化治疗,转移淋巴结由原来的22枚转为仅剩4枚,其中No.16组原转移淋巴结12枚转为仅剩3枚,而胆囊壁所见到的粘液湖能提示的信息就更多了。

↑CSCO胃癌诊疗指南(.V1)中TRG的定义、对无细胞粘液湖的解释

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反推患者初诊时T、N、M的具体情况,可以反思治疗方案中用药、评估、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指导后续治疗的思路,可以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

术后郝先生顺利恢复出院,但是,出院后初期进食量不佳,遂留置经鼻空肠营养管,在经口进食、鼻饲肠内营养液与间断肠外营养结合治疗后好转,并继续进行了后续的治疗。疫情出现之后,郝医院,居家口服单药治疗,现术后已7月余,郝先生家人反馈情况良好。

转化治疗,为这例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扩大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这需要的是医生具有安全完成扩大根治手术之外的技术能力,而如何将手术获益、转化为更大的生存获益,则是始终都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jc/104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