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新的学术理念需要传递,诊疗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期待健康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胰案线场MDT会议第十三期,由拓麦平台承办的网络会议胰案线场-MDT云讲堂如期举行。此次会议由医院张红梅教授、医院黄耿文教授、医院周文策教授,3位大咖带领的MDT团队,相继进行胰腺癌病例分享,为您带来最前沿的医疗资讯。

带队大咖:

张红梅教授

医院

黄耿文教授

医院

周文策教授

医院

病例一

讲者:医院黄耿文教授团队,纪连栋教授

纪连栋教授

病史介绍

患者,女,54岁。

主诉:反复上腹痛一月余。.9.28入院。

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1.2ng/ml,CA.6U/ml↑,CA.4U/ml。

.09.28胰腺CT:胰腺颈部低密度病灶,胰腺癌可能性大,病灶侵犯肝动脉、脾动脉及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

.09.28胰腺CT经第一次MDT讨论:持续上腹痛,CA升高,CT见胰颈乏血供病灶,胰腺癌可能性大,肿瘤侵犯肝动脉及脾静脉,局部进展期。建议EUS+FNA确诊后行新辅助化疗。.09.30行EUS+FNA。病理活检提示:胰颈部肿块,考虑导管腺癌。诊疗经过给予mFOLFIRINOX(D1,15)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85mg/m2、伊立替康mg/m2、亚叶酸钙0.4g/m2、5-FU2.4g/m2。疗效评价:化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状态良好。KPS评分,化疗前80分,化疗后90分。疼痛评分,化疗前5分,化疗后0-1分。.01.02复查CT对比:胰腺癌肿块较前缩小,肝动脉受累较前减轻,脾静脉受累基本同前。.01.02CT检查第二次MDT讨论:两个周期化疗(4次)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重有所增加,影像学可见肿瘤缩小,与肝动脉关系较前清晰,化疗有效。拟限期手术: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MPS)。.01.11全麻下行RAMPS远端胰腺切除脾切除术,手术时间6小时。术后病理诊断:胰腺中低分化导管腺癌,切缘未见癌,送检淋巴结(5/10)。术后病理疗效评价:术后恢复良好,无胰瘘,术后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01.25术后第14天,按原方案mFOLFIRINOX给予第五次化疗。化疗时间与体重及肿瘤标志物.10.19-.05.11完成化疗12次,每次化疗中及化疗后三天均有恶心呕吐表现。第四次化疗前白细胞2.2*10^9/L,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恢复正常。未出现腹泻、感觉神经病变等毒副作用。.01.07术后1年随访,C12正常;CT未见复发转移表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特殊不适,体重60Kg。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良好,未出现脂肪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01.08复查CT:未见复发表现。.01.08CT检查.04.01术后1年3个月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转移表现,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良好。

病例二

讲者:医院黄耿文教授团队,纪连栋教授

纪连栋教授

基本情况

患者,女,67岁。

.12.18入院主诉:反复上腹痛1月余。

辅助检查

检验结果:CEA1.7ng/ml,CA925.6U/ml↑,CA.6U/ml。

.12.18胰腺CT.12.20PET-CT检查示:胰头钩突部占位,糖代谢异常增高,胰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12.20PET-CT第一次MDT讨论:持续上腹痛,CA明显升高,CT胰头钩突部乏血供病灶,胰腺癌可能性大,肿瘤未累及腹腔大血管,可切除。患者CA高,建议EUS+FNA确诊后行新辅助化疗。.12.26行EUS+FNA,病理诊断:(胰头部)考虑中分化腺瘤。.12.30给予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D1,8,15),吉西他滨mg/m2,白蛋白紫杉醇mg/m2。分别于.01.01、01.08、01.16、02.03、02.12、02.20接受两个周期化疗(疫情期间,后三次医院完成,两地远程协同,化疗方案同前)。.03.05复查CT对比.12.18:胰腺癌明显缩小。.03.05CT第二次MDT讨论:患者CA基本接近正常、CT可见胰腺癌肿块明显缩小,MDT讨论后建议根治性手术。.03.13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4.5小时,FRS评分0分,胰瘘低危。术中情况术中病理:(胰腺近十二直肠乳头部)中分化导管腺癌(肿块大小约2.4×1.5×1cm),侵及十二指肠肌层及周固胰腺组织,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恢复良好,无出血胰瘘等并发症;术后5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8天康复出院。基因检测:KRAS突变。第三次MDT讨论:建议AG方案术后辅助化疗。.03.27术后第十四天开始给予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方案辅助化疗。目前患者一般情况可,无严重不良反应,预进行术后第5次化疗。

病例三

讲者:医院周文策教授团队,赵正杰教授

赵正杰教授

病史介绍

患者,男,50岁。

主诉:间断发作意识丧失3年。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丧失,伴四肢麻木,伴视物模糊,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气短等其他不适,每次持续时间约20分钟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患者先医院医院门诊行脑电图、头部核磁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为行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神经内科,以“晕厥原因待查”收住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言语流利、对答切题,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及跟膝胫实验稳准,双下肢腱反射轻度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血生化:血糖1.59mmol/L↓。

初步诊断

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癫病?

低血糖发作?

辅助检查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完善相关头颅检查。

头部CT: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可能。

头部MR:双侧基底节区多发V-R间隙,脑动脉MRA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V未见明显异常。

动态脑电图:未发现明显异常。

患者入院后血生化提示:血糖明显降低,血糖1.59mmol/L。

进一步完善全天7次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提示:随机血糖:2.8mmol/L;空腹血糖:1.6mmol/L;睡前血糖:3.0mmol/L;糖化血红蛋白:3.7mmol/L,均低于正常范围。

患者在神经内科完善头部相关检查后,未发现明确证据支持脑血管病及癫痫的诊断。入院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明显降低,遂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患者反复晕顾是否由低血糖发作引起。临床上反复发生空腹低血糖症常提示有器质性疾病,引起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常见的有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患者为排除腹腔器质性疾病,遂完善腹部平扫CT检查:十二指肠降部左旁软组织肿物,与肠管关系密切。

腹部平扫CT检查临床诊断胰腺癌?十二指肠间质瘤?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腹部平扫CT提示:腹腔占位性病变,经我科会诊后转入普外科进一步诊治。进一步完善全腹增强CT检查:十二指肠左旁软组织肿物明显强化,多考虑十二指肠间质瘤。全腹增强CT检查腹部MR+MRCP检查:胰腺钩突部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肿物,多考虑胰腺来源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腹部MR+MRCP检查腹部增强CT考虑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超声内镜检查(EUS)。超声内镜检查(EUS)提示:胰腺钩突部约5cm类圆形中高回声肿物,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周围血管及胆管受压。超声内镜检查MDT讨论结果:根据患者病史以及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胰岛素瘤)可能性大,患者有手术指征,建议行外科手术。诊疗经过.05.08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胰腺)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G2),未见淋巴结转移瘤。疗效评价:术后检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未出现低血糖症状,术后第二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第八天患者恢复良好出院。由于没有相关临床研究,故不推荐对于根治术后的G1/G2,患者进行药物辅助治疗,遂嘱患者定期随访。

病例四

讲者:医院张红梅教授团队,纪洪辰教授

纪洪辰教授

病史介绍

患者,男,48岁。

.12,出现上腹隐痛不适。医院按“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无效。

辅助检查

.03CT:胰尾乏血供低密度结节,肝内多发小囊肿。

.03MR:胰尾肿瘤(长径3.7cm),考虑恶性;肝内弥漫小结节。

.03肿瘤标志物:CA129.3U/mL。

初步诊断

胰腺癌(胰尾部)

肝转移癌待排

肝囊肿(多发)

诊疗经过

.03.17(出现临床症状3月后)于外院接受胰体尾+脾脏切除术+部分肝(右叶)切除术。

术后病理:胰腺中分化导管腺癌,有神经侵犯,脾门淋巴结(5/11)查见转移癌,胰腺上缘淋巴结查见1枚癌结节,肝组织查见转移癌。

.04.01(术后2周)增强CT:肝左叶内环形强化结节,考虑转移癌;肝多发小囊肿。

.04外院一线系统治疗:AG(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方案化疗治疗2周期后影像学评估肝脏病灶缩小(PR)。4周期、6周期后影像学复查肝脏病灶维持缩小状态(SD)。

.11一线治疗进展,肿瘤标志物:CA上升至72.8U/mL,CT:肝转移灶部分较前增大。PFS1=7月。

.11.07外院行局部治疗,肝左叶转移灶微波消融术(2处病灶)。

.12.07复查CT:肝脏部分转移灶较前增大。

.12.16接受肝左叶病灶TACE治疗。

.01.17(TACE术后1月)复查CT:肝内病灶稳定,CA282.5U/mL。

.01-.04二线系统治疗(外院):尼妥珠单抗+替吉奥+伊立替康+奥沙利铂。

.03.30(3周期后)复查CA851.4U/mL。

.04.09CT提示新增肝门部、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二线PFS=3月。

三线治疗入组K临床研究。

入组前基线评估:MR示,肝、腹膜后及肝门部淋巴结、左上腹多发转移癌肝脏病灶。

MR检查疼痛:NRS7分,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mgq12h治疗。CA:U/mL。目前已开始接受K-治疗接近4周(56天为首次评估)。

——

拓麦

拓麦直通车

直击现场贯通前沿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109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