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护理 >> 毕业后我所学到的知识
知识,应该怎么学习才更有成效,一直是一个问题,有学院派的阶梯式?的学科金字塔教育,也有见微知著的通识博雅教育,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后者。通过对一个点的兴趣延展到一条线,再到一个面的知识的学习,从浅到深,完全是在探索中学习,不设限,没有规定谁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知识。只要感兴趣,有合适的工具,有科学的方法,即使一开始不是这个专业的,一样可以精通这个领域的知识。
学习的榜样
作为导师般的存在,张志雄主编一直是我的学习榜样,通过不断学习精进,他几乎每年都会在一个新的领域有所研究和建树,从开始的价值投资、投资大师、VUALUE杂志、书法到现在的英国、美国、以色列、法国、意大利……国家的走读模式,主编在走读中延长并加厚了人生,这样的求知模式正是我向往的。看过志雄主编早年间撰写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等书籍之后才发现,原来志雄主编的学习模式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出一辙,志雄主编当年也是德鲁克的资深研究者,在财新专栏等报刊上做了多期的介绍,可谓是在大陆地区德鲁克的早期推广者之一。
德鲁克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做的都是教师的工作。在长达6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教授过政治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宗教学、日本的艺术等。德鲁克自己倒是没太强调自己作为教授的职业身份,在他看来“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虽然他本人并不为学院派所接受,更多的是靠办学习班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理念(这方面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大师米塞斯非常相似,二战后到了美国不被学院派重视,通过延续在奥地利的模式,自己办学习班来培养接班人),但是他本人却是企业咨询管理为数不多的大师之一。这和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就接受了多种专业的交叉影响,看得多,看得都是当世最优秀的成果,产出的成果自然也是一流的。
航空业的安全专家——人的理性判断与电脑模拟之间的决战,知识离开人性会变成死学问。我也希望我的职业可以和写作建立联系,把咨询作为我的实验室。除了距离我们很近的现实中的学习榜样外,影视剧中、科研届、医学界也有这样的榜样,以《萨利机长》为例,我们先来看看。
飞机起飞前,副机师在称赞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除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之外,还是专业的航空安全专家,撰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分析文章,我猜想马航mh应该也被他分析过吧。这里说的是萨利机长理论知识很扎实,如果论知识的丰富程度,可能谁也比不过电脑和机器人,但是这些虚拟的知识就是真实的知识吗?我们马上就会遭遇这个问题。
萨利机长对飞机的操作和性能足够了解,因此跳过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直接进入了关键操作,这里也和开头提到的他实践经验充足,而且积累了很多专业见解相呼应。
而这里,人的理性判断在电脑与机器模拟的结果面前被打的惨败,没有还手之力,虽然人的直觉不对,但是没有找到突破口去反驳机器。看到这里,非常想去读米塞斯的《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如何战胜机器?
听证会上激烈的交锋
模拟中缺少了对未知风险的恐惧,缺少了分析决策时的思考时间,所以陌生的路觉得很长,回头路就感觉很短。模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如果评判者不参与真实世界的过程,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懂两者之间的不同。而正因为我们自我感觉太熟悉一件事情,所以可能会意识不到现实世界中发生的随机事件往往都不能提前预判,这个时候就不能迷信电脑,不能迷信权威,需要屏蔽外界的干扰,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做出决策。
这里的台词非常好,既然要寻找人为的疏失,那就应该把人性的因素考虑进去,加入反应时间这个最重要的参数,再来评价结果,才是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因此有一句话叫"熟知非真知",如果这些知识都是在模拟状态,从来没有和一线工作人员交流过,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假知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指错路。
时间点非常关键,在侦探剧里边也一直强调时间差,这部剧里边如果在模拟中不加入反应时间这个参数,那就会酿成冤案了。而在准确把握时间点背后的是人性,是人的决策,对于常识足够理解之后的快速准确反应,关键的时候比机器要靠谱。
交通灯领域的问题专家——日常生活中不惹人眼球的地方存在着巨大的知识漏洞不简单的交通灯(详细内容请看链接)
因为妻子闯了红灯,被交警罚款,就在准备给支票签名之际,麦斯先生那理工男特有的方脑壳钻牛角尖功能突然发作,他决定再仔细看一遍视频。
把那几秒钟的视频一帧幅一帧幅慢动作反复仔细看了数遍之后,身为电气设备调教机械师的麦斯先生猛然发现了一个隐藏视频里的秘密:
那个路口的黄灯一共只亮了3.35秒,而按照交通部门的技术指引,在限速30英里的路口,黄灯应该亮3.5秒!也就说,这个路口的黄灯的时间,实际上短了足足0.15秒!
这减少的0.15秒是有关部门故意设置的还是仅仅是设备的技术原因?交通灯时间的长短又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路口黄灯亮3.5秒的动力物理学依据又是什么?……
麦斯先生又跑到图书馆,把美国所有州的交通法规研究了一遍。他发现美国存在着两种黄灯法律体系:一种是允许车辆在黄灯亮时通过的宽松法律体系(PermissiveYellowLightLaw),另一种是严格控制车辆通过黄灯法律体系(RestrictiveYellowLightLaw)。
宽松的黄灯法律体系仅仅是把黄灯亮起作为提醒红灯即将到来的警示,允许车辆在黄灯亮时进入交汇路口。
而麦斯先生所在的俄勒冈州,则属于严格控制车辆通过黄灯法律体系。该州法律规定黄灯亮时,车辆原则上不能越过路口的停车白线,但是允许在车辆不能安全停下来的情况下,在黄灯亮时越过白线进入路口交汇区;而一旦车辆越过白线,则必须在红灯亮起之前驶出路口交汇区,否则就会自动触发摄像头把车辆拍摄下来,生成车辆闯红灯的罚单。
麦斯太太就是这样被罚款的。
麦斯先生马上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两种黄灯法律体系,使用的却是同一个动力学公式,这显然会导致很多交通问题。
这么复杂的图,确实看不懂,只好先拿来放着了,以后精力充足了可以花时间研究一下。
麦斯先生,本身也不是学习交通灯专业的,只是他本身的专业恰好可以读懂这个方向,即使这样,他还是需要查阅很多文献资料来研究整个专业的来龙去脉,学习这个专业的计算公式,所以跨专业的知识学习,除了需要通识性的基础的常识的积累和科学素养,依然离不开对新业务深入的钻研。
麦斯先生发现麦斯太太受罚的那个路口,从年起就有超过人吃了闯红灯的牛肉干!也就是说,该路口的黄灯设置,会无端让公众受罚,并且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
而交通灯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年英国伦敦就安置了世界上第一个煤气红绿灯,根据火车信号原理用红色和绿色煤气灯来疏导威斯敏斯特宫前的马匹流量。
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居民詹姆斯·霍格(JamesHogg)递交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气化交通灯专利申请,年通过世界上第一个交通灯专利
年8月5日,克利夫兰市政府根据詹姆斯·霍格的设计,在东街(EastthStreet)和欧几里得大道(EuclidAvenue)的交界处,装置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气化红绿交通等。那时候的交通灯,需要交通警察手动调节变灯,颜色也只有红色和绿色两种,以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迎接汽车时代的降临。
过了没几年,黄灯也出现了。
年,密歇根州汽车城底特律市警官威廉·波茨(WilliamPotts)负责指挥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密歇根大道和伍德沃德大道的交通秩序。当他看到四个路口的警员常常来不及按时改变四个路口的全部信号,从而导致交通混乱的时候,灵机一动决定在红绿灯之外增加一盏琥珀黄色信号灯,来缓冲红灯和绿灯之间的转换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交通灯不协调所导致的混乱状况。
虽然威廉·波茨警官也让四个路口的警员用计时器来控制交通灯的时间,但是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每个路口交通灯的时间。
直到年,通用汽车公司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此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成果撰写了一篇论文,第一次确定了设置交通灯的动力学基本公式,以保证路口交通安全。此后美国各州所有关于交通灯时间的法律,都根据该篇论文确立的公式和原则而制定。
而这个问题之所以经过半个世纪左右都没有被发现,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非常多的知识,我们平常不会注意到,偶尔好奇也会因为浅尝辄止而罢休,但是人的知识是需要进化的,进化的过程中,就是发现漏洞的过程。
知识永远都不会乖乖的把漏洞展示给你,只有凭着兴趣去求真,在探索的道路上才会发现前人的不足。
论文造假识别领域的专家——偶然间发现的特殊知识
论文图片造假(详细内容请看链接)
ElisabethBik博士近日爆出惊人消息,他们发现了超过篇来自不同作者和机构的论文,似乎都是由同一个“论文工厂”产生的,而这些文章的作医院。
ElisabethBik(伊丽莎白·毕克),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此前因揭露“学术不端和造假”声名鹊起。
ElisabethBik,人称跨国论文打假王,专门寻找论文中的异常,目前已经对超过49个国家的研究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提出质疑。
她的特殊技能是,可以用肉眼浏览数十篇生物医学类的论文,并寻找其中重复使用的图像,这些重复图像包括通过复制、翻转、移动或旋转图像的一部分来创建“新”的实验数据。
而走上打假之路之前,Bik也是一名普通的研究者。
年,Bik在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University)结束了她从理学硕士到博士后的研究学习生涯,并于年去斯坦福大学做助理研究员,此后15年都在研究人类以及哺乳动物的微生物群方向,直到年开始“全职“进行论文打假工作。
Bik论文打假工作开始于年的一次小意外。当时Bik出于好奇,去搜索了一下自己已发表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没想到其他人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表明,进行引用文献说明。
接着,她在审核一篇博士论文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一张实验图像:蛋白质印迹的分布规律十分奇怪,更为奇特的是她在论文的另外一章里也看到了这张图像,论文里是将这张图像作为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但Bik认为该图像不仅本身存在问题,而且还用在两个不同的实验中。
由于该论文已经公开发表了,她为了不让其他研究者因为这篇有错误的论文,而开始错误研究的路,就向该期刊的编辑发送邮件说明这个问题,并在同年6月在PubPeer网站上对该论文进行匿名评价。
经过一番调查,相关论文被撤回,而这篇涉嫌篡改数据的论文,让Bik一战成名。
接下来,Bik开始对寻找造假实验图着迷了,由于看论文非常耗费时间,所以她辞掉了医药公司的研发总监工作,专心进行论文打假。
Bik对论文打假比本职工作更有激情,她每次提出质疑不止一篇而是好几篇,甚至是几百篇打包式质疑,并及时通过和期刊编辑联系,对存在异常的论文进行更正或者撤稿。
由于论文数量比较多,她还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作,Bik负责筛查论文,并将筛查出的问题论文结果,传给两位朋友:微生物学家Arturo和Fang进行审核,俨然一条论文打假流水线。
他们一共对2万多篇论文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了篇论文存在图像重复的情况。Fang表示:“Bik就像是魔术师,论文中的问题只有经她指出,我们才看得到”。
Bik的日常是从早上开始看论文,一天她收到了来自比利时的科学家的求助信,信中声称:请帮忙看看附件里的实验图像是否存在问题?
Bik仔细看了下图像,发现该蛋白质印迹图像属于存在异常的,通常蛋白质印迹条带分布图(一种检测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通用测试结果)是模糊,而且类似圆滑的黑色毛毛虫状,但图像上是边缘非常尖锐,而且像素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正常的实验图像可能会存在类似的印迹分布,但不大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分布。
当然也可能存在图片被压缩后的痕迹,或者是研究者在准备图像数据时不小心上传了重复图像,以及旧显微镜上的斑点导致每张图上都有奇怪的斑点。她还需要参考论文的其它地方再来判断是否存在重复图像的问题。
她自己保守估计至少导致了次论文退稿,以及超过次修改。
Bik一天可以精读大约篇论文,并向她的数据库中添加1到20个匹配数据。当一张重复的问题图像反复出现,以及一张熟悉的问题图像再次出现时,系统就会出现提示。当收集的图像数据足够多时,系统就可以自我总结规律,比如多次出现问题的研究者就会重点审核。
虽然Bik表示她不针对任何人,但数据库里问题最多的研究者的国籍是中国和印度,重复的图像更喜欢低影响力的期刊。
根据这个数据库,Bik在和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开发一款自动查重图片的软件,希望可以在数百万篇论文中发现重复使用的图片。
“很遗憾,我们不能克隆ElisabethBik,”纽约雪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DanielAcuna说,他的小组是专门研究问题图像检测算法,尽管Bik擅长在单篇论文里查找复制的图像,但计算机可以通过比较数十万篇或数百万篇论文,来帮助找到两篇论文之间的更多的重复,这对人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年,Acuna的团队在bioRxiv预印服务器上发布了分析的初步结果,该分析结果从,篇论文中提取了万张图像。
事实证明,计算量太大,根本无法将每张图像彼此进行对比,但是该团队研究了同一作者在论文内部和跨论文的图像重复,在手动检查了软件标记的3,多个匹配图像的样本后,研究人员确认了40篇异常论文,其中几乎一半涉及同一张图像,用于在不同的论文中代表不同的结果。
当前的技术擅长检测复制,翻转或旋转的完全相同的副本。Resis公司有款软件,可以检测论文是否使用重复图像。比较麻烦的是,例如两张图像共享一小块重叠区域,但在其它方面完全不同。这时,软件就失效了。
Bik一开始并不是论文真伪识别专业的,但是她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了自己的才能,这样开始了一代"跨国论文打假王"的传奇人生。
知识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等你从头开始学起,知识应该是在一次次偶然间的注意引发的思考和行动,开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医疗过失领域的专家——高超的技艺不是知识的全部,没有了常识与良知,知识会开始害人。
日剧的医疗剧非常多见,但是专门讲医疗过失的目前只找到了一部《医生调查班》,从非常细微处来分析出医疗过失、医疗事故的原因。
其中第6、第7集这两部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拿出来分享,其他大家可以去欣赏原剧。
第6集,胰腺肿瘤切除术
日本大臣的胰腺癌4b期手术非常成功,但是同样的情况,6年前却造成了患者的死亡。
第6集,通过对比CT图像,发现了其中一个猫腻
就好像论文中的图片造假被发现一样,这部剧里也被发现了患者的CT图片造假,将胰腺癌4b期伪造成了3期,欺骗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
第6集,缝合线不一样
两次手术的不同被我们发现了,浅间院长,你想怎么解释呢?
第6集,终于找到了造成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
一个小小的缝合线,因为材质不同就会导致手术效果的天差地别,最终因为丝线不能被吸收,形成胰瘘,造成术后感染,导致患者死亡。
通过对比两次手术的耗材使用清单,发现了6年前使用的是丝线,不知道国内是否能做到这样的原始记录溯源查询呢
这里如果当初就做了尸检呢,会不会就能直接发现问题了?
第6集,浅间院长开始掉进了华冈慧一开始就挖好的坑
浅间院长避开缝合线的问题不谈,专门挑两个病例的病情阶段不同的毛病
第6集,出了问题就把责任都推到下属身上
为了出名,为了发表论文,没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做足够的考虑,但是使用丝线做肠吻合术,这个应该是常识性错误吧。
而为了发表论文仓促做手术,本身就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如果不顾患者的安危,那就没有了良知,如果常识在这个时候也缺位,那就会形成灾难。
第7集,通过逐一查找病理切片,发现了问题
在病理切片中,找到了血栓的证据。
第7集,通过对比两只血管钳,发现了问题
血管钳这样的问题也会发生,是不是手术室护士做的也有问题呢?
所以只注重医术的提高,其他环节没有做好,那么整个医疗质量都会卡壳。
而这里浅间院长本身在手术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碍于自己的地位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及时纠错,导致了错误的延续,最终酿成了悲剧。
知识,如果只有知识,那么不会造福人类,良知(良质,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之道》里边探讨的良质的话题)不应该迟到。
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常识的学习园地
胰腺癌的相关理论,这里介绍比较笼统,仅仅说明了一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作为科普即可。
国家诊疗指南——医学技术的具体指导
胰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皆较高,CT、PET-CT、超声内镜在诊断胰腺癌方面比较常用,且价值较高。
分期的判断有3个指标,原发肿瘤的生长状况、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医生调查班》剧中的两例胰腺癌手术应该都是交界可切除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指南里边提示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进行临床研究。但是这里是中国大陆地区年的胰腺癌诊疗指南,剧中是年的日本,需要抽空再找到日本的胰腺癌诊疗指南做一下研究。
看不懂,留着以后再研究。
胰腺的解剖学展示——知识的视觉化呈现
胰头
《医生调查班》剧中应该是胰头发生了肿瘤,然后切除了胰头,将胰体与十二指肠做吻合术,这里我确实不太确定,需要再求证。
胰体,胰颈如果算作胰体的话,也是会发生肿瘤的部位。
胰尾,如果等于胰体尾部,那么这里发生的肿瘤,同时侵犯到了周边的器官和血管,在指南中看到都比较危险。
下腔静脉
《医生调查班》里边,就是用血管钳夹住了这个静脉,造成了血管损伤,导致肺栓塞。
门静脉
《医生调查班》里边,本来应该使用较短的血管钳夹住这条静脉即可的。
下腔静脉,另一视角
这个视角可以看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前后遮挡,很容易被误伤的,如果医学经验丰富,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
中国慕课网,同济大学外科学——正统的理论知识
以上的缝合线、血管钳的知识,其实在慕课上就可以找到,但是直接看理论非常干,又枯燥,所以结合影视剧来学习就更容易懂了。
这里可以学习
结论——知识的学习是教育的本质与传播的成效,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以上写了这么多,其实越来越发现了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在,也发现了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困难所在,仅仅有高深的理论是不够的,需要美观的视觉呈现,需要好的语言文字,需要有亲和的视频演示,等等。
其实除了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在3月份还结合志雄主编的《思想英国》做过一个关于英国历史文化的小视频,像知识图谱一样,结合了思维导图和维基百科中的知识,呈现的效果类似于英国漫游,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欣赏。
思想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