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里为啥会长出石头?那么,你得先问问你自己!
其实,胆结石大多是你不规律不节制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1爱吃“大油”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会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度饱和,易形成胆结石。
2爱好甜食
糖摄入过量,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而过多的胆固醇又会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糖过多还会转化为脂肪,促进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促使胆结石的发生。①
3不吃早餐
因为进餐才会“启动”胆囊收缩排泄胆汁,进入胆总管再入肠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如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里储存过长,久而久之就会有胆固醇类的固体物质析出,形成结石。②
4过度吃素
因为长期以素食为主,含纤维素类食物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浓缩,使得胆汁长期在胆囊淤积,容易形成胆结石。④
5吃得过细
长期进食精细的米面和高胆固醇食物,可使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⑤
6零食当饭吃
不规律的饮食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胆石症。如果爱吃糕点甜食、精米细面,不吃粗粮蔬菜,这就易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上升,从而促发胆结石形成。③
7长期吸烟
长期吸烟,可使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增高,造成血脂异常,促使胆结石形成;长期大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细胞,破坏肝脏中的胆红素酶,使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形成胆色素结石。长期少运动,会使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⑤
对胆囊本身的危害
1.胆囊结石会引起胆囊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
1)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发作,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作。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
2)结石引起的慢性胆囊炎则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2.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的发生
胆囊结石对胆囊粘膜的长期、慢性刺激会诱发胆囊癌的发生。这是胆结石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来说,结石的时间越长,结石越多、越大,诱发胆囊癌变的风险也越大。
对胆囊之外器官的危害
1.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特别是胆囊内的小结石,容易不安分,会随胆汁排空进入胆总管,成为胆总管结石,引起胆管梗阻,继而诱发急性胆管炎。
当胆道梗阻比较完全,胆道内细菌感染较重时,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寒战、高热、黄疸,尚可有感染性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即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
2.胆源性胰腺炎。
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容易诱发胆源性胰腺炎。其最主要的症状(约95%的病人)多为突发性上腹或左上腹持续性剧痛或刀割样疼痛,上腹腰部呈束带感,常在饱餐或饮酒后发生,伴有阵发加剧,可因进食而增强,可波及脐周或全腹。常向左肩或两侧腰背部放射。
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部,如胰头炎症为主,常在中上腹偏右;如胰体、尾炎为主,常在中上腹部及左上腹。疼痛在弯腰或起坐前倾时可减轻。
3.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指因胆囊颈管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它良性病变压迫肝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的临床症候群,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少见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该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处置不当可致胆道损伤。
4.胆囊胃肠道瘘。
胆囊结石长期慢性发作,引起胆囊与胃肠道相贯通,严重者可引起肠道梗阻。
保护胆囊要这么吃!
01规律吃三餐
首先,每天规律地吃三餐十分有必要,特别是早餐,一定要吃。
02多吃新鲜水果
多吃些新鲜水果,水果中如橙子、猕猴桃、鲜枣、草莓、枇杷、柿子等,维生素C含量较高,多吃也可以起到预防胆结石的效果。
03多吃纤维成分高食物
此外,蔬菜、香菇、木耳等也可以适当多吃,还有纤维成分含量高的粗粮,可以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04少油炸,多清炖
烹调食物少用油煎、油炸,尽可能采取煮、炖、清蒸的方式。至于调味料方面,一些重口味的调味品,如辣椒,能不用就不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结合适当的运动,
让胆结石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