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42例腹部大手术患者进行了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情况

本组共42人,男性30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40岁。胰头癌20人,十二指肠乳头癌5人,胆管中下段癌10人,壶腹部周围癌7人。

1.2空肠置管造瘘方法

将无菌橡胶管经空肠对系膜缘引入肠腔,管尖置放到需要减压的部位后将管周肠壁双重荷包缝合埋入,选择腹壁上适当部位另戳孔将管引出体外并缝合皮肤;固定橡胶管,末端用无菌纱布反折包裹或者接引流袋。优点:术后早期接引流袋有助于肠腔减压,每日可引出消化液~ml。

1.3空肠造瘘管的护理

空肠造瘘管必须保持清洁,妥善固定,防止导管脱落,定时查看挤压造瘘管,避免引流管堵塞、受压及扭曲,保证造瘘管通畅。冲洗液现配现用,常用生理盐水,20~30滴/min,维持一定的压力,注意吸引力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内脏组织和血管。若有脱落的坏死组织、稠厚脓液或者血凝块堵塞管腔,可用装有生理盐水的20ml或50ml空针缓慢冲洗,冲洗完后再将造瘘管封闭,以防营养液或消化液经造瘘管倒流。若造瘘管连接了一次性引流袋,则需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和性质,若为混浊、脓性或粪汁样液体,同时伴有发热和腹膜刺激症,应警惕消化道瘘而引起腹腔感染。定时换药,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或氧化锌软膏涂抹,防止皮肤侵蚀并发感染。经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液,营养液需现配现用,注意滴注的速度、浓度和温度。

1.4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

术后12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ml5%葡萄糖氯化钠液将其加热至37度左右经空肠造瘘管,开始以50~ml/h缓慢滴注,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仔细检查造瘘管是否通畅以及患者肠蠕动、胀气的情况。如出现肠胀气但无加重,可继续治疗,直到肛门排气,改用肠内营养液滴注,速度20ml~40ml/h,首次滴注总量不超过ml,观察滴注过程中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每日定时监测患者血糖。肠功能恢复后,可少量、缓慢地过渡滴注菜汤、鸡汤、鱼汤等营养物质,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次大量滴注,以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改变次数、食物数量和成分,同时还应观察造瘘管周围皮肤情况、患者大便次数以及输注的管道通畅与否。

2、结果

42例患者中有40例完成了肠内营养支持计划,术后出现腹胀的6例、腹泻14例,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无胰漏、胆漏并发症的发生。营养液无堵管,滴注的速度有20ml/h逐步加快到60~80ml/h,1例发生了恶心,改变体位后症状缓解,腹胀发生率低,造瘘管1例脱出。管道未出现返流现象。

3、讨论

3.1观察及护理要点

3.1.1腹胀腹泻

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有消化道症状:腹胀、腹泻、逆行性肠蠕动引起的恶心呕吐。其中腹泻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加快,使食物通过肠道过于迅速,从而导致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不成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多做翻身运动以促进肠蠕动。观察肠鸣音是否恢复,观察记录粪便的性质、颜色及次数,并告知主治医师,同时保留标本送常规检查或培养,为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适当应用抗生素。除此之外应考虑考虑可能与配制营养液温度过低,滴注速度过快有关,给予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通过不断调整后温度维持在37度、滴速从30ml/h开始逐渐增至大于60ml/h,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明显减少。(严重腹泻反复刺激肛周皮肤,易出现红肿、糜烂甚至溃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极少刺激,必要时可使用氧化锌软膏)

3.1.2代谢紊乱

长期要素营养支持,部分肠内营养制剂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含量高,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的病人会引起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尤其是尿量与胃肠道丢失量,严密监测血、尿及电解质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突然停止滴注要素饮食,加上补液不足,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老年人对高糖不能耐受的又会出现血糖升高,因此,观察糖代谢状况,定期测尿糖、血糖是非常必要的。

3.2拔管护理

营养支持停止后,拔管应注意无菌操作,使用凡士林填塞造瘘口以促进愈合,观察有无液体渗出,及时换药。

肠内营养目前临床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胃肠道为患者提供营养素,既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又是静脉营养的替代和补充。经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等优点,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肯定。对于肠内营养会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熟悉并掌握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的基本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心理护理,防止腹痛、腹泻、腹胀的发生,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防止脱管、堵管,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原作者:童萍

原作者单位:医院肝胆二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114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