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胰道中国傅德良教授化疗改良与联合治疗
胰腺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尽管胰腺癌治疗充满艰难险阻,但胰腺癌领域学者仍迎难而上,寻找破局的方法。医院胰腺外科历史悠久,在多年的探索之中发展出一条具有“华山特色”的胰腺癌诊治之路。在胰腺癌的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的当下,医院胰腺外科团队提出的分阶段综合治疗策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科室“精确诊断-综合治疗-快速康复-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更是成为全国胰腺外科的典范。在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胰道中国”专栏中,特邀医院傅德良教授,解读胰腺癌治疗的发展之路。
傅德良教授
医院,外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院胰腺外科主任
医院胰腺癌诊治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秘书
上海市医学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胰腺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胰腺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胰腺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胰腺疾病分会常委兼快速康复与营养学组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快速康复学组副主委
Q1、您曾提到,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对于这一肿瘤,目前我们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真正要想走到肿瘤的前面仍很困难。这是为何,胰腺癌防治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傅德良教授:随着医学影像学和其他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胰腺癌患者被诊断出来。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之为“癌中之王”,正是因为其预后差、诊断晚、治疗难。
对于老百姓而言,确诊为胰腺癌,无论早期或晚期,无疑均是“当头一棒”,胰腺癌的极差预后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尽管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不足10%,临床依旧面临着巨大挑战。
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多数已处于晚期,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这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强调癌症的“三级预防”,胰腺癌同样也需要发掘其病因、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一级预防,而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三级预防。早期胰腺癌其实存在“蛛丝马迹”,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如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医生应提高排查意识,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即有可能在早期发现胰腺癌。而对于已经出现黄疸、疼痛、消瘦等症状的患者,临床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和误诊。此外,诊断手段的进步同样也能够促进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发展,目前,多层螺旋CT、增强MRI等影像学技术能够帮助实现对胰腺癌的快速定位诊断,而穿刺活检能够准确地辅助定性诊断。
除外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治疗更是困难重重。对于一些分期较早的患者,手术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尽可能地通过外科手段达到无瘤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然而胰腺癌手术的难度是消化道肿瘤之首,胰腺癌存在极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根治性切除也成为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尽管大家都说胰腺癌手术技术已达到顶峰,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R0切除仍然存在挑战。尤其在新辅助治疗愈发重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努力争取为局部进展期和交界可切除患者实现R0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的患者,难点在于如何开展转化治疗。尽管近年来有部分新药物、新方案应用于临床,但总体的效果依旧不令人满意。胰腺癌本身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令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佳,不良反应也令治疗的开展更为困难。在其他类型肿瘤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精准治疗在胰腺癌中却仍未能发挥其优势,未来仍需要更加积极地探索胰腺癌的全身治疗。
Q2、医院胰腺外科一直致力于胰腺疾病临床的专业诊治。目前,团队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傅德良教授:在张延龄教授、倪泉兴教授等前辈的带领下,医院胰腺外科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华山特色”的胰腺癌诊疗路径。
在诊断方面,胰腺外科依靠医院强大的医学影像学科,在国内最早一批应用CT进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从而能够在患者尚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时发现可疑病灶,大幅提高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此外,我们也率先开展超声内镜诊断,其不仅能够将胰腺癌和其他炎症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还可以对复杂胰腺癌进行定性诊断。循环肿瘤DNA(ctDNA)等基因检测手段也被用于辅助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在治疗方面,医院胰腺外科很早就开始了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探索。在早期,我们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接受手术患者中约有70%存在淋巴结转移,这一结论为开展胰腺癌扩大切除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效提高了胰腺癌患者的5年OS率。在上世纪90年代,医院胰腺外科开始了“胰腺癌分阶段综合治疗”的研究,对于交界可切除患者,较早开始探索胰腺癌的转化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应用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铂类的三药方案进行栓塞化疗,减少了患者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后续的手术治疗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Q3、医院胰腺外科的“栓塞化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一治疗模式能为患者带来哪些临床获益?傅德良教授:九十年代初,中国胰腺癌治疗发展缓慢,医院开展胰腺癌的外科治疗。除了因为手术技术难以掌握外,当时营养支持治疗也尚未发展起来,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很高,术后恢复困难。正因如此,医院胰腺外科尝试栓塞化疗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
由于胰腺的功能和血供十分复杂,在开展胰腺癌栓塞化疗前,团队进行了充足的基础研究。首先在DSA血管造影中发现造影剂可以弥漫全部胰腺,为其提供了解剖学的依据。其次,又在动物实验中确定了栓塞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胰腺癌栓塞化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较于静脉化疗而言,动脉栓塞治疗单次给药剂量高,但4周一次的治疗周期令药物的总剂量更低,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介入治疗也有不错的止痛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这一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能够接受手术的患者,仍是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交界可切除的患者,栓塞化疗则是更好的选择。在栓塞化疗中,胰腺与肝脏均能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因此存在单一肝转移的患者也能够尝试应用这一方法。
Q4、您如何看待近年来胰腺癌化疗领域的进展?有哪些新的进展值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