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预防 >> 聊一聊ldquo癌中之王rdq
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的胰腺癌,因其早期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快及化疗有效率低,预后差,5年生存了只有8%,故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我国因胰腺癌死亡在癌症相关死亡占比中比过去增加了9%,但这一比例正处于增长状态。
胰腺癌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肥胖、慢性胰腺炎及糖尿病史是胰腺癌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年的一项纳入近万多人种的队列研究,结果证实在不同人种之间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均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率,快速进展的血糖升高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一项关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的研究结果显示,其标化发病率比(SIR)和95%CI为2.22和2.12-2.32,其中亚组分析显示小于40岁的长期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者,其SIR和95%CI高达8.9和4.26-16.37,因此对于年轻患者,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今天就带领大家来看一看胰腺癌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吧!
1.早期诊断
胰腺癌进展较快,早期发现和诊断对胰腺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Knight等应用胰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SPECT显像剂In-anti-γH2AX-TAT与PanIN-3中DNA损伤修复标志物γH2AX结合,以协助早期发现胰腺癌。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模型中γH2AX在PanIN-3部位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则不存在此现象;并且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其对In-anti-γH2AX-TAT的摄取也显著增加,这与其组织中PanIN-3的增多一致;而In-IgG-TAT或18F-FDG的摄取则不变。此项研究表明,抗-γH2AX-TAT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检测浸润前PanIN组织中DNA损伤修复信号,从而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2.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仍是目前胰腺癌的最重要方式,其预后明显好于不可切除者。随着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被证实,对于可行胰体尾切除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已成为首选术式。但年荷兰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死亡事件明显多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就目前而言,胰腺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和预后不确定,还需前瞻性实验进一步验证。Renard等通过合成一种能与NTSR1结合的示踪剂,结合PET/CT及荧光技术对胰腺肿瘤组织进行显影,并在临床前模型中运用这一技术成功地施行了荧光引导下的肿瘤精准切除。这一新技术对于胰腺癌,尤其是位于胰腺内部病灶的精准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3.化疗
化疗一直是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耐药是限制胰腺癌化疗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最近的一项研究提示,2-羟基黄烷酮(2HF)除了不仅抑制细胞周期抗肿瘤,还可以抑制STAT3信号通路增加胰腺癌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敏感性,这一发现可能为改善胰腺癌化疗耐药提供新思路。
术前新辅助化疗被证实在胰腺癌中与更好的预后相关,临床研究通过对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体尾癌术后并发症(10.6%vs23.4%,P=0.)和B/C级胰瘘(9.6%vs21.3%,P=0.)的发生率,但是对总生存期(27个月vs31个月,P=0.)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只要影像学提示无进展,不管CA19-9是否下降,均应接受手术探查以评估其可切除性。而对于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当CA19-9水平下降超过50%,并且表现出临床学改善(如体力状态、疼痛、腹胀以及体质量和营养状态等方面的改善)也均应考虑接受手术探查以评估其可切除性。由此可见随着对新辅助化疗价值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胰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并获得手术R0切除的机会。
4.免疫治疗
近年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却获益甚微,主要是由于其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的存在。P21激活激酶1(PAK1)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抑制PAK1可以通过增加肿瘤内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同时通过下调内源性和胰腺星状细胞刺激性PD-L1的表达,增加胰腺癌细胞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敏感性。因此PAK1抑制剂,尤其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会显著提高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5.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一项关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enosine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olaparib)用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维持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olaparib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安慰剂组(7.4个月vs3.8个月,P=0.);另一项研究中,Goldstein等设计了一个包含个基因的队列对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进行测序,结果发现,携带DNA损伤修复基因(ATM、BRCA1/2、CDKN2A、CHEK2、ERCC4和PALB2)突变的患者,其总生存期明显优于不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16.8个月vs9.1个月,P=0.03);而与之相反,携带有其他有害基因突变的患者其总生存期则更短。我们推测PARP抑制剂可给携带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带来改善。
尽管胰腺癌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并且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出现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背痛、梗阻性黄疸、体重突然明显下降、血糖突然升高、消化不良,应尽快就诊。尽管针对胰腺癌进展缓慢,但随着对胰腺癌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胰腺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时代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1.FENGRM,ZONGYN,CAOSM,etal.CurrentcancersituationinChina:goodorbadnewsfromtheGlobalCancerStatistics?[J].CancerCommun(Lond),,39(1):22.2.VIVALDIC,FORNAROL,VASILEE.FOLFIRINOXadjuvanttherapyforpancreaticcancer[J].NEnglJMed,,(12):-.3.LOFS,KORRELM,VANHILSTJ,etal.Impactofneoadjuvanttherapyinresected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ofthepancreaticbodyortailonsurgicalandoncologic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