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
为什么胃切除术结扎血管后残余胃的血液供应不受影响?
为什么胃肿瘤会有较早的淋巴转移并累及其他脏器?
胃,为什么这么有力量!?
胃肿瘤位置不同会直接影响不同器官
消化系统组成,胃壁的结构,胃癌的早期及晚期症状,胃癌是如何分期的?如何治疗?
腹膜和腹膜腔解剖集锦
肝脏和胰腺的解剖讲解
食管
自主(内脏)神经解剖合集和合集
胰腺的解剖集锦
胆道系统的临床解剖
-*-*-*-*-*-*-*-*-
概述
十二指肠属小肠的一部分,介于胃和空肠之间,总长度约20cm~25cm。其管径粗于空肠。
十二指肠的上端在第1腰椎上缘的右侧与胃的幽门部相连,其下端在第2腰椎的左侧以十二指肠空肠曲连于空肠。整个十二指肠呈“C”形弯曲,突侧向右,凹侧向左上方,环绕胰头周围。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深部,在第1腰椎与第3腰椎之间紧贴腹后壁,除其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外,其余大部为腹膜外位。老年人的十二指肠大都比较下垂,约比一般人低1个~2个椎体。
一、分部及毗邻
根据十二指肠各部不同的走行方向,可将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个部分。
1、上部: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延续为降部。折转处称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上部位于第1腰椎上缘的右侧,长约5cm。上部与胃幽门分界处的前面有幽门前静脉经过,在行胃大部切除术时,常以此静脉作为胃与十二指肠分界的标志。
上部近侧半的上面、前面和下面均有腹膜覆盖,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这对胃切除术中闭锁十二指肠断端或行胃与十二指肠吻合均较方便。上部的近侧半肠壁较薄,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上部的远侧半仅前壁有腹膜覆盖,其余各壁均在腹膜后,活动性受到限制。
上部的毗邻
上方:有肝左内叶的脏面及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走行,十二指肠溃疡时,可因瘢痕粘连或牵拉,而使胆总管等重要结构移向溃疡病灶处。因此,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施行胃切除术,游离十二指肠时需充分注意,不可损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重要结构。
下方:为胰头。胃切除术中游离十二指肠时,应靠十二指肠壁进行分离,以免损伤胰头造成出血或胰瘘。
前面:邻近胆囊,胆囊炎时二者常相互粘连,增加了胆道手术的困难。游离胆囊时,切忌损伤十二指肠。
后面:为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后段,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门静脉经过,与下腔静脉之间仅隔一层疏松结缔组织,故在此部进行手术时,应注意防止上述各结构的损伤。胃十二指肠动脉通常在距幽门约2.5cm处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走行,胃切除术游离十二指肠时应加注意。
2、降部:在胆囊颈的下方,降部长约7cm~8cm,与十二指肠上部以锐角(十二指肠上曲)方式急转向下,于第1腰椎~3腰椎的右侧、贴近右肾前面内侧缘及输尿管起始部下降,在第3腰椎下缘平面折转左行,续十二指肠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为十二指肠下曲。降位于脊柱右侧,为腹膜外位,不仅充分固定,而且位置较深在。
降部的内侧:紧贴胰头,其左后缘与胰头之间有胆总管下行。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降部中份后内侧壁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降部内面粘膜的环状皱襞发达,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此襞下端即为十二指肠大乳头。但大乳头也可位于纵襞上端或在纵壁上,个别位于纵襞的左或右侧。大乳头距切牙约75cm,距胃幽门约10cm,在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时,可根据上述特点寻找十二指肠大乳头。
大乳头开口的直径一般小于0.2cm,若用3mm的扩张器仍不能顺利插入时,则不宜使用更大的扩张器,以免造成损伤,发生胆总管下端狭窄。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大乳头右上方lcm~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
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其上部有肝,中下部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因此,降部的上份位于结肠上区,下份则位于结肠下区。
降部的外侧:邻近升结肠,在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时,需防止十二指肠降部的损伤。
降部的后方:与右肾及下腔静脉相毗邻,因此,右肾切除术有误伤十二指肠降部的可能,术中应予以注意。在胰头癌及壶腹癌手术时,须探查下腔静脉有无被癌瘤侵及。如已侵及粘连固定不可分离,一般则不能进行手术。因降部被腹膜完全固定于腹后壁,探查时可剪开十二指肠降部的外侧腹膜,使十二指肠松动,将十二指肠降部及胰头一并翻向内侧,即可显露出下腔静脉、降部的后壁及胆总管下段。
3、水平部:又称为下部,在第3腰椎平面由十二指肠下曲以水平方向横行向左,越过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脊柱及腹主动脉达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于升部。水平部长约10cm~12cm,全部位于腹膜外位,并在横结肠系膜根的下方,此部后壁的破裂伤,术中往往不易发现。须将水平部下缘的腹膜剪开,将肠壁向上翻转,才能显露出水平部后壁。水平部上方有胰头、胰体部,肠系膜上动、静脉经胰腺下缘紧贴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走行。
有的人可因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过低且与腹主动脉部间的角度很小,以致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而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临床上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指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SMA)或其分支压迫导致的急、慢性肠梗阻)。
4、升部:此部最短,长约2cm~3cm,自第3腰椎的左侧、主动脉腹部的前方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的左缘,再向前下方弯转,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而后移行于空肠。
由于十二指肠空肠曲肠管以锐角转弯,以及此处偶有增大的淋巴结,故容易发生十二指肠梗阻现象。
十二指肠空肠曲恰在胰的下方,其左缘与横结肠系膜根之间有一腹膜皱襞,临床上称为十二指肠悬韧带或称Treitz韧带。此韧带是外科的重要标志,手术时经常用它确定空肠的起始部,从而判定病变在肠管的部位或胃肠吻合术时近段空肠的长度。
在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深面有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肌脚,下附于十二指肠空肠曲附近,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二、动脉、静脉和淋巴
1、动脉: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胃幽门下缘处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经腹后壁腹膜的后方,沿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下行,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吻合。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胰头的上方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中部或根部发出,斜向右下越过胆总管的前方至其右侧,在胰头后面的中部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支吻合。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多起自肠系膜上动脉,也可起自第1支空肠动脉、胰背动脉及异常走行的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通常是在肠系膜上动脉自胰下缘与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穿出时发出,经肠系膜上静脉的后方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向右在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前沟内走行,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吻合,构成胰十二指肠前弓。后支向右上方走行,在胰头后面的中部与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吻合,组成胰十二指肠后弓。由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再发出分支至胰头和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上部还有十二指肠上动脉和十二指肠后动脉,分布在十二指肠上部的上面、前面和后面。十二指肠升部还有第1支空肠动脉的分支供血,由于此动脉还供血至空肠上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通常需切除整个十二指肠,第1支空肠动脉将被结扎、切断,故此手术的切除范围应包括空肠上段(约5cm)。
2、静脉:十二指肠的静脉基本与同名动脉伴行。主要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及胰十二指肠下静脉。
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收纳胰头部及十二指肠上半部的血液,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经十二指肠上部的背侧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收纳胰头部及十二指肠上半部的血液,在胰头后面向上走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胆总管的左侧汇入门静脉。如果手术在此处显露胆总管时,需注意有伤及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的可能。胰十二指肠下静脉由胰十二指肠下前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后静脉汇合而成,收纳胰头及十二指肠下半部的静脉血,注入肠系膜上静脉或第1支空肠静脉。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须注意结扎、切断下后静脉。
3、淋巴:十二指肠的淋巴十二指肠与空、回肠相同,毛细淋巴管也是起自绒毛的乳糜管,并且在肠壁各层内也都存有毛细淋巴管网。汇合成的集合淋巴管至浆膜下,注入局部淋巴结:
①十二指肠上部上半的集合淋巴管,多注入幽门上淋巴结或肝淋巴结,少数可直接入腹腔淋巴结。
②十二指肠上部下半的集合淋巴管多注入幽门下淋巴结,一部分入胰十二指肠上淋巴结。
③十二指肠降部及下部的集合淋巴管,注入胰十二指肠上、下淋巴结,一部分直接注入肠系膜上淋巴结。
十二指肠的淋巴经过上述各淋巴结,向上可汇入腹腔淋巴结,向下则至肠系膜上淋巴结。
-*-*-*-*-*-*-*-*-*-
推荐有价值的图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y/1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