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病因 >> 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有点忙啊
机器人做手术,对很多人来说已不再陌生,它突破了人眼的局限,解放了医生的双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渐成主流。
浙江大学医院是我省较早引医院,自去年11月装机以来,已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广泛使用,成为了诸多手术患者的首选方案。
医院院长、著名肝脏微创外科专家蔡秀军教授说:“达芬奇机器人自问世以来,手术台就展开了一场崭新的‘革命’,它不仅把外科医生从极度考验体力和手部精准度的人力手术台中解放出来,还大大缩小了创口范围,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85岁肝癌患者选择达芬奇手术
得知自己左肝上的硬块可能是肿瘤,85岁的赵大伯慌了。因为,他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还做过髋关节置换术,加上一把年纪,手术风险不言而喻。
在家人陪同下,赵大伯找到蔡秀军院长。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蔡院长也认为赵大伯患肝癌的可能性很高,建议做左半肝切除术。
“他(赵大伯)的情况,传统的腹腔镜手术也可以做,但对于肝切除创面的处理,尤其是缝合还是达芬奇机器人有优势:不仅可防止出血,还能预防胆瘘。”蔡院长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伯年纪有点大了,基础疾病也多,术后可经不起任何一项并发症了。
综合考虑,赵大伯及家人选择了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上周三,赵大伯的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第一天,他就能下床活动、恢复饮食了,预计今天就可以出院。
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告别了尿不湿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担心手术后,我可能要用一辈子的尿不湿。事实上,我也已准备了一大包尿不湿。”前不久,65岁的张大伯(化名)给医院泌尿外科博士生导师李恭会主任医师写了一封感谢信,这是信的部分内容。
张大伯是名退休工人,今年6月体检中查出PSA高达10.86ng/ml(正常范围在4ng/ml以下),后被诊断为前列腺癌。
当他已做好手术准备时,却因患有帕金森,几经辗转,张大伯找到了李主任。根据病情,李主任建议张大伯做“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在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从膀胱的后方进入,将前列腺及肿瘤完整切除。
“人体负责控尿和性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血管和神经都位于前列腺的前方和两侧,如果按照传统的术式,从膀胱的前方进入,势必会损伤相应的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前列腺癌患者术后会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的原因。”李主任说,借助达芬奇机器人不仅可将手术视野放大10-15倍,为主刀医生呈现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的高清影像,就连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也清晰可见,机器人还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它有4个可旋转的机械臂,非常灵活,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张大伯接受了李主任的建议,手术用时不到两小时,术中出血仅40毫升,手术还为张大伯保留了完整的腹膜和脐韧带,几乎没有破坏前列腺前方及两侧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术后四天,张大伯拔除盆腔引流管后就出院了。半个月后,张大伯拔掉了所有的插管,开始像正常人一样解小便,完全不需要尿不湿。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我的PSA指标也正常了,真的有些意外啊。”张大伯说,这次手术也让他对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如果是需要剪切、凝血、缝合的疑难复杂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李主任说,自去年11月25日由他主刀开展院内第一台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在张志根、丁国庆、赵伟平主任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医院泌尿外科已完成多台机器人手术,其中,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占到了九成,而七八成符合机器人手术指征的患者都选择了机器人。
达芬奇机器人成妇科手术“新宠”
近年,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两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
“‘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是这几年妇产科医生和患者 杭州人沈大姐,已绝经一年多,然而半年前,她的“大姨妈”又来了,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大姨妈”量很少,滴滴答答,持续了一个多月,这让沈大姐有些紧张,医院就诊,结果查出子宫内膜癌,且已浸润到基层,需尽快手术。
结合各项检查结果,杨主任考虑沈大姐可能已有盆腹腔淋巴转移,为了手术更精准,向沈大姐推荐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同时,再运用一种染色剂技术,标记她的淋巴走向,准确地做淋巴清扫。
“人体淋巴组织和血管不同,它是无色看不到的,但又遍布全身,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清扫过度,易引起大血管损伤、淋巴囊肿形成、控便功能障碍等,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还一种是清扫不到位,增加了复发转移的风险。”医院妇产科徐文治主治医师说,这种染色剂技术,就好比在河流里倒入墨汁,墨汁在河水中晕开,有助于我们很清楚地判断河流的走向,以及哪些地方出现了‘淤堵’(如,淋巴水肿)等问题。”
术中,借助显影技术,杨主任看到沈大姐左侧盆腔淋巴结有数个肿大,范围从0.5-2cm不等。如果按传统手术方式,这些淋巴结肿大很容易被遗漏。
在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整个手术沈女士几乎没出血,术后五天就出院了。
“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术后生活过得更有质量。”这是杨主任常说的一句话,自今年三月科室开展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来,她明显感觉到,达芬奇机器人已成为妇科手术的“新宠”,越来越多的患者会主动要求用机器人做手术。目前,科室已完成22台机器人手术,其中,宫颈癌最多,其次是子宫内膜癌。
机器人为52岁大姐心脏“除障”
“我是浙江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52岁的徐大姐说,在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的主刀下,她接受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瓣膜手术,手术比她想象中的还要顺利。
徐大姐,杭州人,算是医院心胸外科的老熟人。20年前,她曾做过心脏的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手术,2年前体检时发现主动脉瘤,因害怕手术,一直拖着没治。
几个月后,恰逢医院杂交手术室建成使用,她主动找钱主任要做手术。
“她是个既不幸又幸运的人。”徐大姐丈夫说,“半年多前,她的心脏第三次出现了‘故障’,心超显示她的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医生建议及时手术。一开始,我们是犹豫的,一个是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毕竟心脏手术不是小手术;还一个是她的心脏已做了两次手术了,第三次难度肯定很大。”
再三考虑后,他们再次找到钱主任。“可以考虑借助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钱主任的建议让徐大姐夫妇有些意外,机器人做手术他们早有耳闻,但大多做的是前列腺、肝胆胰的手术,心脏方面的手术从没听过。
钱主任说:“越是精细,越是疑难复杂的手术,越适合借助达芬奇机器人做。就心脏手术而言,借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可以不用撑开胸骨,只要在胸壁开3个小孔,有两个小孔不到1厘米,比眼睛还小,术后不必缝合,既可减轻术后疼痛,还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借助达芬奇机器人,医生也不用佩戴重达两斤以上的头灯系统和放大眼镜了,达芬奇机器人可深入患者体内将深处的心脏组织结构放大,视野非常清晰。”钱主任说,术中医生不用直接接触患者,只要在操控台上操作机器,就能在跳动的心脏上依次打开心包、右房,暴露心脏瓣膜等结构,灵活的机械臂可以将剪切、分离、缝合等各种动作完成得更精准、细致。
顺利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徐大姐术后第四天就出院了。
在钱希明主任的带领下,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前期已完成胸腔镜下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微创心脏搭桥手术、微创先心封堵大血管杂交手术等一系列心脏微创手术多例,为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铺垫。
来源浙江在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