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我的导师博雅大医耿鉴庭一middo
目录
1.我的导师—博雅大医耿鉴庭(一)
开眼界见世面
2.胰头癌手术后化疗:胰瘘、发热感染一例
01
我的导师—博雅大医耿鉴庭(一)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医古籍出版社创始社长,我的老师博雅大医耿鉴庭先生。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招收了首批中医研究生,名之曰:中医研究生班,第二年才进入导师制学习。
当时刚粉碎四人帮,知识界人人精神振奋,无不希望在科学的春天里更灿烂地开放。中医研究院专家老师对带教研究生都持积极态度。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原插队知青,没有基础,也不了解任何情况,第二年研究班分组,按照指导老师分组,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现在看,就是分专业。由于王琦学长(说是同学,其实我视他为老师)的热忱推荐,我选择了耿鉴庭先生。
耿老师在中医临床方面是耳鼻咽喉方向,他是扬州耿氏喉科第六代传人。然而,耿先生学问渊深广博,于医史文献、中医典籍、医药考古等方面都有颇深造诣。
耿老,年10月15日生于江苏扬州六代中医世家。其父耿蕉麓为扬州著名儒医,名噪大江南北,犹以医德望重乡梓,所居里巷,名之为"耿家巷"。先生幼承家学,十四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18岁开始独立应诊。
新中国成立后,耿鉴庭先生曾以扬州医界代表身份被推举为扬州市人民代表,积极投入扬州医药卫生界和文化界各项振兴工作,并对扬州文博图书事业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年和年,耿鉴庭先生数次应召参与筹建中医研究机构的活动。年,奉卫生部调令,赴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时年40岁,是全国征集突出建树中医医、教、研人才中最年轻的。赴京以后,在科研、教学、临床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耿鉴庭先生应诊之余,于文史方面涉猎颇广。在目录学、训诂学、金石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方面均有相当研究,对扬州文献、文物的搜集、保护不遗余力。其中,尤对医药文献、医药文物更加注意,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也做出重要贡献。他以中医研究院创建时所集的中医古籍为基础,发起与北京图书馆协作,把全国60多家图书馆珍藏的中医书,编成全国第一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是他在改革开放以后还主编了《广陵医籍丛刊》,遍收扬州医家及流寓扬州的外籍医家著作的各种刻本与稿本,在每项著作前都加入题跋及序,使扬州地方中医典籍的特点及成就得以宏扬,从而开中医地方典籍出版之先河,丰富了中医典籍的宝库。70年代末,经先生多方奔走,艰辛努力,在陈翰伯、王子野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医古籍出版社,先生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为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中医孤、善本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走上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
开眼界见世面
耿老师是社会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在有关会议上,研究院季锺朴院长说,导师有哪方面学问,就要传承哪方面学问。比如耿老,中医临床方面,耳鼻咽喉科方面要传承,此外,中医图书、典籍、目录学方面以及医学史方面等等,只要你耿老涉猎的,都要教给学生,这就为我们成天跟着老师到处跑给出理由。正好,80年代初,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都是极稀罕的,极光彩的,我们也挺有脸有面的,老师后面跟着成队学生,像孔子杏坛讲学,有事,弟子服其劳的样子。老师这时也显得有精气神,别人也把你当回事,总之80年代人活得挺开心。这是我这样一个原来的插队知青、赤脚医生,曾经的中医学徒,昔时的“不宜录取政策”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个以同等学力考取研究生的35岁的研究生的心理感受。
诊室安排亲自带队找人
耿老的日程安排是很满的,门诊每周一次。他的诊室,本来什么样,我不知道。后来,带我们学生一起去找院方,想安排一个大诊室,对方是谁,我们也不认识,反正不很友好,意思说,这诊室是赵(锡武)老用的。后来诊室问题是解决了,但给我一个很大教训,即:多大诊室才算气派?为此去奔走,医院才会发生。医院,人多着呢,不差你一个,咱千万不要自讨没趣!
因为耿老社会性活动太忙,连每周一次的门诊都是难保证,所以每次门诊,都是早就预约的,且多社会名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的有意思。具体事件都忘了,有的也多为碎片,记忆并不可靠。
随师拜访中医司令吕炳奎
我们曾经跟他一起去鼓楼附近,人称中医司令吕炳奎吕司长家。那是一个下午,耿先生向吕司长介绍我们是他的研究生,吕司长欣然地与我们讲话,我心里正放松下来。这时,吕师母从外边购物回来,见满屋子人,讲话的声音就较大,但仅仅一转身,马上就和颜悦色,并端出糖块分发给我们吃。我把糖纸剥去,糖块送进嘴,不知咋回事,糖块一下子就滑到喉咙口,当然我不敢往外咯,只能装成没事人,把硬糖生生地咽下去。
这些,吕司长都看见了,他看我紧张神情,身体端正的姿势,回以和蔼的微笑,我也渐渐地轻松了。他也知道,我们都是从基层、乡下上来的,还没有熟悉这一切!
更多的是与耿老师一起到东到西,在北京中医学院大门口(和平里)见到王绵之;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见到张伯驹;有次到胡同里去寻人,到处是破墙垣,用旧砖堆叠起来的,说是去找一个满人王公。有时找谁,他没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是谁,比如,一天到晚在图书馆里抄写的白发老者,他告诉你“这是点校《本草纲目》的刘衡如,民国时做过县长”。他带我们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子监的北京图书馆古籍部、王府井的首都图书馆,这些地方,我们都是有幸进入书库的。
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当时在和平里中医学院内,我曾经白天黑夜都是在和平里。和平里在北京城区东北,医院在北京城区西北,很远,公交车不好挤,路到中关村转路,冬天衣扣被挤扯掉是常事。这时我的读书速度特别快,当然中医古籍主要读序、跋,查书目。看到真正古籍,心里特别激动,拍了不少胶卷,比如明赵开美刻仿宋本《伤寒论》。去年,请到一部高仿宣纸本,系中医古籍社出。
古籍珍本现在化身万千,再拿起当年的胶卷,心里自有一番滋味!
《黄帝内经》、《千金要方》高仿宣纸本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影印本
卫生部大院
卫生部的大院,是清代的王府,耿老说,当年,李部长(德全)说太大了,只要一半就够了,我们有一次随他进了院子,转来转去,那门进那门出都忘记了。但是一件事没忘,就是耿老师到底是人老了,天气又在寒冬,上午10点左右,人口中呼出的气都是是白雾一样,突然老先生痰涌上来,要咳嗽,今天,我们自己老了就有体会,这是忍不住的,那时候不像现在,纸巾掏出来就解决问题,结果吐也没法吐,院子挺大,只好吐在路边树丛中。
开会参会
参加各种会议,也是耿先生的一部分,市内曾随他参加中华医史学会年会,有幸认识医史界诸多名人,李经纬、马堪温、蔡景峰、马继兴以及南京张慰丰、北大程之范、上海傅维康等,乡贤余瀛鳌老师因替我们讲课认识的。
石家庄开会,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参加的,具体记不得了。下边这照片是医院拍下的,前排左为戚燕茹学姐、右为王树芬学姐,后排右为傅景华学长、左为笔者。
02
胰头癌手术后化疗:胰瘘、发热感染一例
李铁军主治孙洁静整理
患者周某男57岁
初诊日期:年4月17日
简单病史
患者素嗜烟酒,为近四十年之烟民!属于极度不养生者。庚子春节前因黄疸、胁痛,医院检查,即已诊断为胰腺癌。疫情期间,正常的交通医疗皆已停顿,直至春节后,疫情已缓,医院开放,交通恢复,入住于省人医,于年02月21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PV侧壁切除术”。年03月10日出院,出院诊断:胰腺恶性肿瘤(胰头导管腺癌T2N2MO)。病情严重,肿瘤大,周围淋巴多,受侵害,要求病人按规定进行术后化疗。
刻下:舌上有腻苔,寸关部弦数,有涩象。引流管在位一根,当时未发现有不正常渗流。
关于化疗,只能委婉告知其毒副作用,并告知他和家属,手术切除病灶,西医其功成焉,以后的清除残余癌细胞、调理康复,端赖中医,方臻全功。如果你们定要化疗,一旦出现发脱、消瘦、呕吐、发热,病人极度不安烦躁,当即停药,即转中医治疗为妥!
诊毕,乃据平脉辨证,予清肝胆,化湿浊,补气血解毒生肌。
处方:
炒柴胡10克蒲公英30克蛇舌草15克
生黄芪30克黄芩10克炒山栀10克
西洋参10克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
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茯苓10克
猪苓10克生薏仁30克炙甘草5克
炒枳实10克
-5-15复诊。
脉数,左寸关微,右寸微,舌质淡红,舌上有腻苔。近化疗第一疗程结束,期间发热,现饮食、睡眠尚可。原方加炒白术10g,土茯苓20g,灵芝10g。
-6-20复诊。
脉来不齐,细,寸尺俱微,舌淡而晦,舌上腻苔。昨日发热,现无发热,前方去土茯苓,加怀山药20g。
化疗期间伴发胰瘘、感染发热。
-9-4复诊。
胰腺癌术后,患者6月门诊后,未再前来复诊,距今两个半月了,这两个多月,是患者的至暗时刻,期间进行了第三个、第四个及第五个化疗疗程。期间,多次发烧,最高达40℃。引流管不断渗出液体。
外院诊断患者系术后胰瘘,反复感染发热。由于不断流出胰液,体内大量营养丢失。
手术、化疗、胰瘘、感染发热。一旦发热,反复使用最高级的抗生素,几个因素相互为用,进一步伤人正气,体质、体力大为恶化,对病邪的免疫力也进一步下降。除了脱发之外,还表现出恶病质倾向,消瘦,面色晄白无光,眼光无神,音声低怯。
患者强烈要求停止化疗,家属也表同意。遂不再入住化疗,前来请中医复诊。
刻诊:舌淡面晄白,苔薄腻,脉细数,寸微,有时无伦,右脉寸尺俱微。反复化疗,正气大虚。据平脉辨证,予补中益气汤,因舌苔薄腻,考虑湿浊,故仍佐以收湿敛疮。
炒柴胡10克蒲公英30克蛇舌草15克
生黄芪30克藿香10克灵芝10克
西洋参10克法半夏10克升麻5g
砂仁3克后下生薏仁30克茯苓10克
炙甘草5克炒白术10克陈皮6克
炒枳实10克怀山药20克麦冬15g
五味子10g
-9-16复诊。
引流口无明显渗液,与外科预约今日下午拔管。体重增,面色较前润泽,丰满。无发热,无黄疸,舌质淡,薄腻苔。脉寸尺重按微,有涩象,左关弱,右关有弦象。原方去升麻,五味子,加用槐耳10g。
讨论
一、本手术切除的范围主要是:包括胰头、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同时需要清扫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而消化道重建需要将胰腺、肝管以及胃和空肠进行吻合。
二、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较严重并发症:
胰瘘是指胰腺管破裂后,胰液有非生理性途径外流者称为胰瘘。它是急性、慢性胰腺炎,腹部外科手术,特别是胰腺手术或者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分为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近期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出血和消化道瘘,出血又分为腹腔内血管出血及消化道出血,术后一周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比较大,消化道出血有些是吻合口出血,吻合口重建的部位可能出现吻合口出血,需要内镜治疗甚至二次手术。腹腔内血管出血与消化道瘘也有关,因为消化道瘘,尤其是胰瘘产生的胰液可以腐蚀血管,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远期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的问题,进而导致消化不良,也会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等。
营养及身体状况良好者,在6个月到12个月可愈合,但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时间长短不一。
孙洁静按:运用中医补托法
该患者胰腺癌术后引流口渗液不止,一方面因为引流管的刺激,反复感染,另一方面手术本身形成胰瘘,胰液腐蚀周围组织,不断渗液。
引用西外医生的一段话:
在临床上一旦患者出现胰瘘,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还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的症状。这是因为胰瘘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感染的症状,一定要重视胰瘘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胰瘘,需要充分的给予引流,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最好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患者的胰瘘比较多,一定要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可以选择更好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胰瘘有的时候会造成患者出现腹腔大出血的症状,一旦出现胰瘘,预后通常是不好的。
中医认为,该患者手术元气大伤,反复多次化疗,脾胃受损,脾主升清降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受损,水液运化受阻形成湿浊,复加患者嗜食烟酒,湿热内生,故局部渗液不止。更为关键的是:气血生化之源受损,气血亏虚,疮口不敛,新肌不生。疮口渗液,久久不敛,是为:气虚不敛所致。所渗出之液体,带走人体内大量营养物质,如此恶性循环,直欲坏其真夺其命矣!
《外科启玄》:“托者,起也,上也。”补托法是应用补益托毒的方药,扶助正气,使邪毒移深就浅,由扩大而局限,托毒外出,以免邪毒内陷。该患者所生湿热使引流口渗液淋漓不断,可理解为这里的毒之一种,《外科精义》云:“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补托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扶正达邪的整体观念。该患者正气已虚,故引流口渗液淋漓不断,疮口难敛,故李老师以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等合以西洋参、山药、麦冬、五味子等补益正气,以托“毒”外出,敛疮生肌。
患者反复发热,是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致气虚发热,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若论外科常用补法方剂,有: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这些都是气血双补,如是偏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偏阳虚多以金匮肾气丸为主。
该病案启示我们,手术创口长期不敛,引流口渗液不止,中医之补气化湿,敛疮生肌之功,效果显著,吾师虽非外科专业,但对这种棘手的问题,识深思远,平脉辨证,合色脉以应万变,对临证实践颇有启迪,故录之以供参考。
李铁军老师按
气虚下陷,中气不足,可以发热,补虚升陷,升提中气,其热可退,其感染可平,一般所谓致病菌,对正气存内者(抗病力、免疫力尚存者)即可能为非致病菌也。
外科术后,一旦出现“瘘”,即应以中药为主,补虚以生新。化疗、抗生素都可能犯虚虚之戒!慎之!
主笔
李铁军
编辑
沈露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