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介入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放射介入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册》——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脊髓血管畸形,近20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系硬脊膜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供血动脉一支或数支,静脉反向引流至脊髓表面正常引流静脉。年Kendall和Logue首次报告了10例SDAVF。由于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目前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临床表现
因该病临床少见,其发病率尚无准确统计。发病年龄为22~76岁,但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上)多见。男多于女。病变主要集中在下胸椎及腰椎,其他部位少见。该病为非自限性疾病,一旦患病,症状将进行性加重,最后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经治疗后虽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但也可加重或复发。其病程较长,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需要2.7年,一般2年内双下肢或其他如排尿、排便等功能进行性恶化,2~4年出现截瘫。该病最初症状很不典型,与任何脊髓受压迫的最初表现相似,主要是圆锥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单一的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双下肢不对称性烧灼感、蚁走感、间歇跛行等,并可见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由于受累平面主要在胸腰段,故感觉平面一般在胸10以下。以后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均出现变化,至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排尿功能障碍,与其他髓外良性肿瘤和髓内神经胶质瘤的出现时间相比均明显提前。可因运动、某种特定体位、怀孕、做Valsalva动作等导致静脉压力升高,引起症状加重。通常出现的体征是下肢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有95%的患者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而最常出现的是脊髓后索及脊髓丘脑束受损所致的感觉异常。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本病患者中少见。
影像学特点
MRI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其特征性表现有:
①SDAVF在T1和T2权重像上主要表现为串珠状或管状无信号流空影,是其特征性表现。
②粗大引流静脉常见于较长节段范围甚至全脊髓范围内,多在其一节段相对集中、粗大,常提示该部位为瘘口所在节段。
③MRIT2权重像时,由于周围高信号脑脊液背景衬托下流空现象更加清晰,矢状位能很好显示脊髓的高信号及背侧的流空信号,提示脊髓水肿及血管畸形。
④脊髓内未见血管流空及出血信号。
⑤显示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显示的脊髓亚急性、慢性出血及脊髓软化水肿,相应的胶质增生,其中脊髓水肿在T1权重像上不明显,T2权重像表现为长T2异常信号。
⑥高质量增强的MRA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
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的目的是栓塞瘘口,而不是引流静脉,因为引流静脉本身也有引流正常脊髓静脉血液的功能,如将其闭塞,临床症状将会加重。在首次造影时就应该尝试栓塞治疗,栓塞的成功率达30%且没有副作用,即使栓塞失败,也有助于术中定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所以血管内栓塞治疗应该是一线治疗,尤其是不能耐受手术者、骶尾部或者颅颈交界区手术较复杂者、多瘘口者,因栓塞治疗创伤小,诊断与治疗可以一次完成,患者治疗后恢复较快。对于高流量或者多瘘口者,提倡应用联合治疗,可以克服单纯手术或栓塞治疗的缺点,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尽可能在首次造影时就尝试栓塞,或者为手术作准备而行部分栓塞,可以立刻减轻患者的症状。只有在栓塞技术条件有限或不适合栓塞时才考虑手术。
2、栓塞材料种类较多颗粒(PVA),弹簧圈,液体胶(NBCA,Glubran,Onyx)等。由于前二者栓塞复发率很高,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多用液体胶栓塞治疗,尤其是Onyx。
3、栓塞过程微导管超选至瘘口,将栓塞剂注入瘘口和引流静脉起始端2mm处,注意不要栓塞引流静脉远端和髓周静脉,否则加重病情。如果出现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和根髓动脉共干时,应手术治疗。
脊髓血管造影显示椎管内可见大量异常增粗迂曲静脉,栓塞后造影异常静脉消失
更多精彩内容:
胰腺假性囊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血栓与脑梗死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食道癌及恶性食管狭窄
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上腹部肿瘤晚期顽固性疼痛
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门静脉血栓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腹盆腔肿瘤晚期多发顽固性肠梗阻
脊髓动静脉畸形与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大出血与顽固性腹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