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晚期胰腺
优秀病例集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晚期胰腺癌一例
病例提供者患者信息
患者:曾某某,男,53岁,因“间断性剑突下痛2月,诊断胰腺癌肝转移10+天”,-12入我院就诊。
简要病史
-10:患者出现间断性剑突下痛,外院上腹部增强MRI考虑胰腺癌合并胰腺炎、伴肝内转移可能。
-12:就诊于我院胰腺外科考虑患者胰腺癌可能性大,伴肝脏多发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
-12-25:行肝穿刺活检。
病理:(肝脏肿块)查见异型腺体,免疫组化染色CK7(+)、CK19(+)、CK20(-)、CD56(-)、CDX-2(灶+)、Villin(灶+)、DPC4(±)、TTF-1(-)、PSA(-)、GATA3(-)、Ki-67(MIB-1)(+,10%),支持为腺癌。
CA19-.00U/ml,ALTIU/L,ASTIU/L,PLT^9/L
ECOG评分:0分,疼痛评分1-3分
-12:行PET-CT检测,胰腺尾部肿块,多系胰腺癌,脾血管被包埋,继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肝多发转移。
初步诊断
晚期胰腺癌
既往治疗
NCCN指南
既往治疗
-1-18、-2-7、-2-27及-3-16行4周期FOLFIRINOX方案化疗(开普拓mg+乐沙定mg+左亚叶酸钙mg+氟尿嘧啶mg快滴d1+氟尿嘧啶mgciv23hd1-2,q2w)
-3-29:复查胸腹部增强CT示:胰腺尾部肿块,多系胰腺癌,脾血管被包埋,继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肝多发转移。较-12-21日旧片对比胰尾部肿块较前增大,肝内转移较前增多、增大。疗效评价为PD。
疾病进展(PD,progressivedisease):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且绝对值增加≥5mm,或出现新病灶。
治疗方案的改变
NCCN指南推荐白紫
若之前以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可选择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
循证医学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较吉西他滨单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是双药联合,毒性相对较大,但未观察到新的不良事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最新研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ORR达到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时间PFS达到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9.4个月,且未观察到新的不良事件,治疗效果明显。
化疗
于-4-9、-4-30、-5-13行3周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mgd1,8+替吉奥50mgbidd1-14方案化疗。
治疗前后
影像学
-5-22复查胸腹部CT:胰腺尾部肿块,脾血管被包埋,继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肝多发转移。较-3-30日旧片对比胰尾部肿块大小未见明显变化,肝内转移较前稍增多,部分稍增大。对比-03-30CT旧片未见明显变化。总体疗效评价SD。
患者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III°中性粒细胞减少、II°血小板减少),建议患者院外继续升血小板治疗,待血象正常后再予原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6于外院行第4、5周期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
-7复查胸腹部CT:胰腺尾部肿块,多系胰腺癌,脾血管被包埋,继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肝多发转移。较-5-24日旧片对比胰尾部肿块较前缩小,肝内转移较前缩小。
肿瘤标志物
CA19-9:开始下降
不良反应改善反复出现2-3度血小板降低
二线治疗中出现1-2度白细胞降低
二线化疗后肝损害减轻
疗后评价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在二线治疗中安全、有效。
患者有明显获益,胰尾部肿块和肝内转移明显缩小,CA19-9开始下降,患者一线治疗PFS2个月,二线PFS已超过6个月。
毒副反应
1.存在血小板毒性,但患者仍能耐受
2.肝脏毒性及皮疹反应小
小结
胰腺癌作为万癌之王,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对于胰腺癌患者,手术治疗获益最大,但是可接受手术的患者仅占20%,因此,化疗是作为胰腺癌最主要的内科治疗方法。
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适合亚洲人群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等。
本病例最后选择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mgd1,8+替吉奥50mgbidd1-14方案化疗,有明显获益,胰尾部肿块和肝内转移明显缩小,CA19-9开始下降,患者一线治疗PFS2个月,二线PFS已超过6个月,且肝脏毒性及皮疹反应小,虽然存在血小板毒性,但患者仍能耐受。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效果安全、有效,是值得期待的亚洲晚期一线治疗方案。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