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内镜微创肠道ESD安全效率与解剖
年8月27日,医院李锐教授在镜道研习平台做了“肠道ESD安全、效率与解剖”的讲课。现整理如下,以飨同行。
随着ESD在中国的发展,很多年轻医生进入这个领域,新手从哪个部位开始做,哪些部位难度、风险最大?
对初学者来说,胃窦部、甚至整个胃部的ESD,相对来说容易掌握,并发症也是可控的。当然胃底、胃角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花足够时间,或者借助包括牙线牵引等方法,都可完成,即使发生穿孔,并发症都是可控的。
全国范围内,围绕ESD相关的并发症致死、引致医疗纠纷或事故的,多集中在食管和结肠。
早期认为食管ESD很困难,近年随着王贵齐、周平红教授等引领者的推广,食管ESD的操作是可以实现标准化。因为食管是直的,无论在哪个部位,控镜和操作相对容易掌握。食管一旦造成穿孔,只要在术中已发现,那么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金属铗夹闭,或者术后安置支架,只要术中意识到便是可控的。
食管ESD的严重并发症,更多是术中未发现,术后继发纵膈感染。但是说到肠道ESD,真是“几多欢乐几多愁”。在结直肠剥离一个十多公分的侧向发育型肿瘤,标本一固定、拍个照片、朋友圈一秀,特别有成就感,但是肠道ESD一旦发生并发症,即使在术中用金属铗或其他手段夹闭,但术中关闭并不代表术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很多时候不可控。这是因为肠道本身是有污染物的,夹闭的过程中,也许已经有细菌进入腹腔;
另外肠道不规则、蠕动很频繁,单纯金属铗夹闭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随着肠道蠕动再次崩开,肠液进入腹腔造成感染不可控。
因为ESD引起并发症的,一半是肠道的,而肠道的并发症有一半都发生医疗纠纷,其中绝大多数都有赔款。原因在于,肠道ESD一旦穿孔,错过12小时最佳的外科修补时间——12小时内可单纯腹腔冲洗加修补,无需做回肠造瘘,一旦超过12小时,多行回肠造瘘。肠道ESD术后回肠造瘘,在医疗仲裁鉴定时,便从简单并发症、医疗纠纷变成医疗事故,势必赔款。所以,肠道ESD是最困难的,一是因为操作困难,二是因为围手术期管理,特别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也非常特别困难。肠道迟发性出血也不像上消化道那么简单,止血过程艰难,所以谈谈肠道ESD。
换个角度看ESD,分别代表:Efficiency、Safety、Dissection,效率、安全。ESD全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而非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更多应理解他所指的精细度,对于解剖层次的把握要求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ESD是建立在安全、效率基础上的,基于解剖层次的剥离。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快速安全有效完成肠道ESD。
从国内第一批专家去日本学习,包括周平红教授开始带领大家开展ESD,确切讲是走过了11个年头,我差不多是第一阶段后半程进入了这个领域。那个时候,更多是“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一些操作。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周教授做胃底间质瘤的全层切除,画面中看到大网膜时,心跳是加速的。因为内科医生一旦看到穿孔,是不可控的。所以那个阶段,更多是尝试和突破。接下来,更多单位开始开展,大家聚在一起会分享,完成了多少数量,或者做了环周的食管ESD,挖了多大的瘤、剥离了多发面积的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更多是分享挑战难度的案例。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很大,但是近几年,不管大会小会,或者一些年轻医生,更多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1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