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光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1025.html

胰腺癌是目前最致命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发病率不断攀升。但近年来,创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临床对胰腺癌遗传学的认识愈发深刻,同时也使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用于临床,使手术治疗更加可靠放心;新材料的应用,也使得化疗药物更加有效安全,这些进步给这一难治性肿瘤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在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胰道中国”栏目,特邀浙江大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畅谈如何立足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引领我国胰腺癌综合诊治的发展。梁廷波教授三十余年来活跃在肝胆胰外科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尤其擅长疑难复杂肝胆胰肿瘤的诊治和肝脏移植,并于该领域不断取得创新型成果。

梁廷波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浙江省重症胰腺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FACS)

医院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Q1、“癌中之王”胰腺癌,近40年来,患者的生存率是所有实体瘤中提升最慢的,您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梁廷波教授:与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相比,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提升的确很慢。主要原因在于结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已有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化疗等。相较之下,目前胰腺癌仍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手段。即使在~年国际上新推出了两个有效的化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已出现原发性耐药或继发性耐药的现象;同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单药在胰腺癌领域也在已开展的研究中被证实无效。但不可否定的是,胰腺癌的治疗沿用其他实体瘤的治疗模式探索,一样可以寻求出合适的治疗策略。本领域的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摸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式,包括已有研究证实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有效。因此,在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持续努力下,目前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已得到了明显提高。

Q2、您曾在报告中回顾了人类年胰腺癌斗争史,并将这一发展历程划分为“外科-综合-精准”三个阶段,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三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各自特点。

梁廷波教授:从外科角度来讲,胰腺癌的治疗可以追溯回19世纪80年代——首例患者完成胰腺癌手术。当时外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患者不因手术原因致死。随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临床追求的主要目标转变为如何通过外科手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如通过提高手术切除率、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期望患者达到根治,延长生存。这就是以外科为主的时代,从“可切除”到“成熟切除”的摸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确定了外科手术在胰腺癌根治中的重要性与唯一性,同时也因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或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的存在,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思考。

于是,胰腺癌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此时,临床医生认识到胰腺癌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单靠外科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临床需要依靠化疗来应对胰腺癌的全身性转移、局部复发等情况。70年代,5-FU和吉西他滨被证实治疗胰腺癌有效,研究显示,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性化疗,生存时间较单纯外科治疗可使生存时间延长一半。基于此,术后预防性化疗成为了胰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但对于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单药治疗无效,这成为了化疗时代胰腺癌领域临床医生的困扰。

直至~年,FOLFIRINOX和AG方案的出现解决了中晚期胰腺癌化疗无效的问题,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成为胰腺癌治疗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针对未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领域内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可遵循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的治疗策略,先化疗再手术,即在早、中期患者中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是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手术根治率的重要手段。立足于此,针对国内患者的特殊体质,本人带领团队于年推出的“浙江方案”,改变了中国胰腺癌患者长期无法使用国际标准方案的窘境。目前对于浙江大医院的胰腺癌患者,我们首先进行MDT讨论,其次按照国际和国内惯例,给予新辅助治疗,尽可能地使患者在后续得到根治性切除。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新辅助治疗不仅仅包括新辅助化疗,还包括放化疗联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应用,这些方案被证实可提高患者的根治切除率。今年,浙江大医院突破常规手术瓶颈,解决因胰腺癌手术切除导致的小肠坏死问题,完成全球首例“胰腺癌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手术”,为部分已接受新辅助治疗仍不能进行传统手术切除的患者带去了希望。

年,随着胰腺癌分子亚型的提出,胰腺癌患者的治疗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肿瘤微环境,精准划分,趋利避害。对此,我们认识尚浅,但这恰是精准医学的内涵与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Q3、目前,领域内专家认为,与其他瘤种不同,胰腺癌刚进入化疗有效时代,在当前,我们该如何加深对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理解?又该如何去实现?

梁廷波教授:由浅入深地讲,首先对患者而言,精准治疗不能仅限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个体水平也可算作是精准治疗的范畴,也就是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分期不同,治疗以后病情的变化也不同,所以不同分期的用药需要逐一评估。这是在时间序列上做精准治疗。同时,在胰腺癌的病理分子分型、肿瘤免疫环境的个体化认知、新药研发等方面,均需要不断推进“精准”。但值得指出的是,精准治疗是基础,临床医生同时还需要建立整体医学的观念。

Q4、为提升化疗疗效,经过多年研究,您所带领的团队聚焦胰腺癌药物的递送难题,能否具体介绍下相关的内容,您认为这一策略在胰腺癌治疗中有着怎样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廷波教授:基于前期开展的基础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我们发现LB可以通过扩大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加深加快药物的渗透,提高肿瘤内部药物的浓度。目前这一药物已在动物实验取得成功,正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在纳米治疗方面,我们也创建一些纳米载体递送药物系统,用以提高药物输送效率,提升药物局部释放。目前国内临床使用药物白蛋白紫杉醇,即采用纳米级的包裹材料解决了药物递送的难题,同时降低药物毒性。此外,通过把普通伊立替康改变剂型,研发了脂质体伊立替康,同样也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降低药物毒性。年的CSCO胰腺癌指南基于NAPOLI-1研究亚洲人群(包含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患者)数据,提出将脂质体伊立替康+5-FU/LV方案作为转移性胰腺癌二线治疗的一级推荐方案。这是让胰腺癌领域的临床医生非常高兴的一件事,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整体来说,上述这些新发现、新成果皆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积极创新与尝试所得。全球的同行也在做类似的研究,我相信这些工作必定会为胰腺癌的治疗带去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发展。

Q5:作为胰腺癌领域“高精尖”团队的领军人物,您认为要解决当前胰腺癌领域的治疗困境,需要在哪些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您认为当前较有前景的方向包括哪些?

梁廷波教授:我认为要使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必须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从宏观上讲,第一,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尽可能延长,生活质量尽可能提高。第二,通过新辅助治疗手段,为原先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创造手术条件和机会。因为手术仍是胰腺癌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胰腺癌得到根治的唯一手段。第三,精进术后管理。对于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及时完成预防性化疗,从而有效延长患者5年生存期。

从中观上讲,首先,需不断开发新辅助治疗的方法。在已有的联合方案基础上,探索是否可联合其他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包括联合免疫药物、靶向药物等,使得患者获益更佳。其次,手术治疗方面,应突破传统手术方案,联合应用新技术,以提高根治切除率。

从微观上讲,基于精准治疗理念,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发现新的作用靶点,进一步研发新药,通过创新实现精准治疗的目的。

最后,我们需提高早筛意识,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如何保证高危人群得到有效的普查,是流行病学一级预防的重大难题。

由此可见,胰腺癌的治疗是多链条式的系统治疗,包括从早期发现至后期的积极随访,需要给予胰腺癌患者全程的关怀和持续的管理,这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

关于“胰道中国”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为了让大家及时地知晓国内外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发起并举办“胰道中国”大师汇栏目,由施维雅中国支持,特邀国内专家进行访谈,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121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