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医院证实周晓辉自杀明天谁来当医生
今日上午,医院医院大院为周晓辉献花,表示哀悼。
导读4月1日下午,针对网上传言“医院医生周晓辉自杀身亡”,医院回应证实此事。而对于自杀是否因“不堪长达8个月的‘医闹’压力”?该院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承认该院确有一62岁女性病人。病人家属则表示,双方有过争执。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吴忧石小宏摄影华小峰
4月1日下午15:50分,针对网上传言“医院医生周晓辉因医疗纠纷自杀身亡”一事,医院回应称,3月31日,该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周晓辉在家中发现身亡,经警方证实为非正常死亡,排除他杀。
周晓辉死亡是否与医疗纠纷有关?医院并未给出答案,只是承认确有一62岁女性病人。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网上声援周医生的很多,我们很感谢,但周医生没有留下遗书,有些说法可能不实。”该工作人员表示,院方正在和家属及周医生生前的同事了解情况。
在官方消息发布前一晚,微博上,多位实名认证的成都医疗界人士称,周晓辉因不堪长达8个月的“医闹”压力在家中自缢,生前“卖车卖房准备赔偿病人”。
据院方介绍↓↓
该名女性患者“因多次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入住我院(入院前已在外院做过3次胆道手术),于年6月30日进行了左肝叶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由于该疾病特性,术后患者并发十二指肠瘘,采取保守治疗,但病情有反复,于年11月21日在我院进行十二指肠旷置术、残端引流术,以及综合支持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周晓辉医生今年51岁,系该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医院工作。近30年来,工作兢兢业业,视病人如亲人,深得病人及家属的尊重和赞扬,曾多次受到表扬,获医院医德医风优秀奖。其妻长期身患重病,多次手术,需长期服药治疗;家中还有90岁的老母亲。据周医生同事介绍,近1年来,在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他经常说自己感觉身心疲惫。对周医生的离世,医院深感痛惜。
死者同事:他收治了一个不该治的病人4月1日中午12时左右,在医院花园内,医院各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自发前来向周医生致哀。
与楼下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一样,位于第一住院大楼8楼的肝胆胰外科同样是气氛凝重。12时许,这样的安静被一阵吵闹打破——一名医务人员带着白花,径直走进一间病房,将花献给了这名62岁的患者,这引起了患者家属的不满。
这名患者来自雷波县,从去年6月24日入院以来,已经在此治疗9个多月,患者与患者家属同周晓辉的争执,被周晓辉的一些同事认为是周晓辉自杀的一个原因。
“其实这是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9个多月前他收治了一个不该治的病人,那个病人是一个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在院外已经做过3次手术了,周主任可怜她就把她收下了,并给她做了手术,术后愈合不理想,出现了并发症,像那种做过很多次手术的病人,出现那样的并发症是很正常的事,可是病人家属不理解。”一位不愿具名的同科室医生介绍,这起医疗纠纷已经处理了几个月,双方有争执,“医院也出面解决过几次……听说他在死之前,曾在网上准备卖房卖车来赔偿病人。
与医生发生纠纷的患者丈夫看见医务人员的行动,陷入沉思
患者家属:有过争执,但他是个好医生4月1日上午,医院第一住院大楼8楼,患者的女儿周女士并不知道周晓辉已经离世,她本想找周医生继续探讨母亲的病情,“医院昨天组织了专家来会诊,说要调整治疗方案。”
周女士说,母亲自去年6月24医院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手术。在院方的手术记录上,第一次手术在6月30日进行,手术名称为“左外叶切除+胆道探察取石+胆道镜检查+T管引流术”。第二次手术在当年11月21日进行,当天手术前,周晓辉的诊断结果为:再次胆道术后;左肝外叶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明确。当天进行“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瘘口切除+胃空肠吻合术”。第三次手术则在今年3月10日进行,手术名称为“经窦道胆道镜取石”。
周女士称,母亲在第一次手术后就感觉胃部不适,家人发现其“喝水就直接从肚子里流出来”。此后,她与家人多次找到周晓辉等医务人员反映问题,院方也继续对其母亲进行治疗,同时没有要求家属补缴费用。周女士表示,几个月来,家属与周晓辉确实有过多次争执,不过家属的主要诉求就是继续把母亲治疗好,“他(周晓辉)说按照程序来,该赔就赔。”
看见楼下医务人员的悼念活动,患者的家属们才知道周晓辉已经离世。患者的丈夫站在窗前,反复向记者表示:“我们没有说他什么,我现在表态的话,他是一个好医生,我们一直这么认为。”
追忆:老婆患癌他不离不弃“我曾经和他一起共事10年。”上述不愿具名的同科室医生向记者表示,“他为人低调,善良,性格内敛,爱好打羽毛球,对老婆疼爱有加,对待同事谦卑有礼。”这名医生说,由于其妻子身体不太好,周晓辉并没有要小孩。
“记得6年前,他刚按揭买了一套房子,他老婆又检查出得了卵巢癌,当时他的经济很拮据,他想把房子卖了给老婆化疗,在同事的劝说下才没有卖。”这位医生说,“有一次在办公室,他给他的下级医生说不要乱开药,不要加重病人的负担,他说他也当过一次病人家属,知道病人家属的难处。”
这位医生介绍,在其妻子患病的几年时间里,周晓辉一直不离不弃,“每天为她熬药三四个小时,为她倾其所有。”
记者在其科室内寻找其他医生,包括其直接领导,希望他们能够向记者讲述周晓辉的生前经历,但是没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在另外的科室,一名曾与周晓辉有过共同会诊经历的专家表示:“至少是一个好人,而且是非常和善的人,对同事对患者都是非常和善,可惜了。”
短评明天谁来当医生
文/川观君
又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杀医”事件。虽然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但带给我们的痛惜感觉是一样的。
有很多家长热切鼓动自己的孩子报考医生,但孩子们普遍的回答是不干。我的儿子就说:我可不想当了医生天天被病人撵得跳窗而逃。
医患矛盾,确实到了需要全社会正视、迫切解决的地步了。
如何避免医患矛盾引发悲剧?如何让优秀人才明天继续愿意来当医生?
这个问题很难。作为媒体人中的一员,我恳请媒体人至少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以不够负责任的、一知半解的报道,加剧医患矛盾,撕裂双方关系。
医学不是神学,医生不是神仙,是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的。媒体和病人,都应该多一些科学精神,多一些理智,多一些对医生的体谅,才可能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医患纠纷。
说开去,处理医疗纠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如果我们:能像欧美一些国家,探索形成一整套处置机制:如果患者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依法诉讼解决医疗纠纷;如果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责任保险等方法,降低自己的职业风险和纠纷成本……医患矛盾应该会少很多。
解开医患关系的死结,重建医患信任,为了明天还有人愿意当医生,一起努力吧。
编辑:陈俊曾东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