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侵权诉讼的数量急剧上升,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医疗纠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我们邀请患者家属参加医生术前讨论的主要目的”方驰华说,从2008年开始实施这项举措以来,科室实现了3年无医疗投诉、无医德投诉、无医保投诉

术前讨论避免医疗纠纷

术前讨论唤醒沉睡生命

引起医疗纠纷的关键在哪里?怎样做才能实现病患家属和医生的有效沟通?术前到底该不该让家属参与讨论?术前让患者家属参与讨论能不能减少医疗纠纷?请读者献策!欢迎拨打电话(020),或加号/飞信号为好友贡献您的智慧

“由于参与了术前讨论,我对孩子的病了解得更深刻了,也知道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哪,手术后如果出术后胰瘘现了意外,也明白是哪里出了错,谁的责任这让我心里更踏实了”刚刚参加过儿子术前讨论的患者家属欧阳先生说

方驰华坦言,让患者家属参与术前讨论,这在无形中给了医生很大的压力和考验,“因为患者家属更清楚了手术的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严格遵守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长达13小时的手术进行得非常艰难,由于患者胰腺太小难以找到,无法采用导管导出胰液,术后患者产生了严重的胰漏并发症,当家属质问时,医护人员拿出当时术前讨论的资料,再次向患者家属解说,这些现象属于术后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经过解说,患者家属也表示理解因为术前讨论时有提出应对解决措施,所以出现并发症后,医护积极应对,术后不久并发症也全部治愈胃癌吻合口瘘,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家属也能参加医生术前讨论,这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肝胆一科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让医患更好地沟通,帮助患者家属了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科室主任方驰华三年前便推出了“请患者家属全程参加术前讨论”,并向家属展示高仿真手术模拟3d影像,此招效果立竿见影,科室连续三年均为零医疗纠纷与零投诉然而,科室内医护人员的压力也随之倍增,“这不等于是给医生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吗?”有同行不解

张小磊、杜静

“做任何事都存在风险性,但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来执行,就会避免意外的发生我们之所以邀请病人家属参与,就是想让他们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明白手术的风险在哪,一旦出现了术后的不良反应,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胃癌吻合口瘘错,能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方驰华说

患者家属该不该参与术前讨论?

但方驰华考虑到,如果成功切除病灶,即使术后患者不能苏醒,患者可以出院,摆脱终生依赖静脉注射葡萄糖,能改善生存质量;理论上,低血糖导致大脑细胞功能不可逆损伤,患者苏醒的可能性极小,但手术是苏醒的唯一希望,也许会有奇迹的发生于是他邀请患者家属参与,进行了两次术前讨论,详细向患者家属解说病情和风险,并极力说服其他医生在参与了讨论之后,患者家属对于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手术治疗的决心,并且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医疗风险,“这也给了医生很大的信心”

2010年1月4日,一个29岁的女孩被家属发现倒卧家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呈昏迷状态家属急忙将女孩送去胃癌术后淋巴瘘当地急诊,但昏迷状态无明显改善,转入珠江继续治疗方驰华及科室多位对患者昏迷原因展开调查,经过大量检查,最终诊断为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症所导致的低血糖昏迷方驰华说,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是因为术前医生和患者家属没有实现有效地沟通,只有患者家属有了全面、清楚地了解,才会在术后发生问题时,对是否医疗事故有一个理性的判定,这才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他请患者家属全程参加术前讨论的初衷

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在展开治疗讨论时,们对于是否要采取手术产生了分歧,通过腹部ct、mri、dsa等现代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胰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探查存在盲目性其次,如果切除整个胰腺组织,最后仍不能发现病灶,手术如何胃癌术后复发症状结束?另外,手术时长,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如果术后患者不能苏醒,将会带给患者及其家属更大的痛苦这些摆在面前的难题使得手术的进行困难重重

家住中山的37岁患者吴先生,因小腿肿胀不适前往当地体检,检查结果为“胰腺癌”医生根据ct片的显示告诉患者,肿瘤已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了患者到珠江肝胆一科就诊,检查报告显示:一个巨块型胰头肿瘤侵犯门静脉及下腔静脉

讨论会不拒绝家属录音

方驰华允许不限人数的患者家属参与到手术前的医生讨论中来,将患者的病史、诊断结果、诊断依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急救措施等,一一放在术前讨论当中但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医胃癌吻合口瘘学知识很少的患者家属来说,信息的接受上依然存在不少困难,所以方驰华经常耐心地采取能让他们理解的方式解说,并给家属进行电脑三维仿真手术演示

“术前告知”变成“术前讨论”

方驰华团队对患者腹腔脏器和血管进行了三维重建,重建结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提示,肿物很有可能不是癌而是良性肿瘤根据这个诊断意见,方驰华决定为该患者进行手术方驰华团队邀请患者家属参与了术前讨论,通过三维模型给家属详细解释了病情,并告知家属,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胰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以及一些应对措施

由于良好的沟通,手术顺利进行了,并且非常成功,患者并未发生胰腺炎、胰瘘、糖尿病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患者依然浅昏迷,大脑去皮层状态2010年4月10日,奇迹发生胃癌术后饮食禁忌了,患者突然苏醒,能与父亲进行简单言语交流,此后,运动及语言功能逐渐恢复现在,患者血糖正常,恢复如常人这次成功的病患家属参与术前讨论不但唤醒了沉睡的生命,更坚定了对于让患者家属参与术前讨论的信心

在国内实行患者家属参与术前讨论的并不是很多很多医护人员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收集的发达,患者家属所掌握的医疗知识越来越多,一旦让患者家属参与了讨论,医生们的思路很有可能被一些家属所得知的片面知识所干扰,同时家属参与讨论后对于整个手术过程更清楚,就意味着掌握了手术过程中出现漏洞的地方在哪里,无形中给了医生和院方很多压力,反过来,对患者的手术会带来不利

文/羊城晚报 记者 张小磊 实习生 杜静

“正是因为家属参胰瘘的处理与术前讨论,医生耐心详细解说,才使得家属对于患者出现的状况表示理解,并知道该怎样应对和治疗,才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方驰华说

据了解,目前,医生在为患者手术前,通常采取的是20分钟左右的“术前告知”然而,通常情况下,患者和家属都是一些对医学知识了解并不深入的人,他们对于医生简单的“术前告知”只是语言上的机械接收,在大脑里对于病情和手术存在的风险等并无理性的认识,通常都是以“既然医生来做手术,一切就都听医生的吧”来表明自己愿意接受治疗的态度“这其实并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一旦患者术后出现问题,家属都会归结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紧接着就会产生”方驰华说

“虽然工作量很大,每次讨论通常要两个胃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半小时,很辛苦,但这是事半功倍的辛苦,手术前的复杂总比出现意外后,医疗官司缠身要好很多我们从不拒绝家属录音,也有全程的录音、录像,从术前讨论到最后家属的签字,全程记录,有了录像,日后患者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通过录像了解当时的治疗同时这也是医生学习病情、提升知识的资料,如果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这也是很好的凭证”方驰华告诉记者

















































































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jc/4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