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预防 >> 在医院照顾亲人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女性,所
点击上方
对于医生来说,那个纤维瘤没长在原来的位置上,就叫做不会
对于病人来说,乳房里又长了瘤子了,管它是不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反正就是乳腺纤维瘤
所以,肯定是叫“会复发的”
实际上N多人的乳腺纤维瘤割了长长了割
肯定听不懂玩医生的这句“不会”
复发是指原有病因未完全消除,在这一基础上疾病再次显现。本次疾病与原来的疾病有继承关系才能称为复发。
根据这一定义,再加上点成年人应该具备的逻辑能力,检验你的话对不对。
“乳房里又长了瘤子了,管它是不是在原来的位置上”。
都是乳腺纤维瘤,上次长在左边,这次又长在右边,还能叫复发吗?
再比喻:上次你头上生了个疮,后来出现脚底流脓,也叫复发吗?
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发生率不到15%。你说的“实际上N多人的乳腺纤维瘤割了长长了割”可能是作梦中的情节,梦想和现实要厘清。
不知这次听懂“不会”没有。
而且我看了中山医科大学的医生,深圳医院的医生,医院的医生,医院的医生都明确的告诉我,纤维瘤切了以后还是很容易再长的,所以2厘米以下的纤维瘤,很多医生根本就不建议做手术!!这可是专科医生的建议噢!不知道玩医生是否也是乳腺外科的医生呢?
如果你说的准确无误,确实是乳腺纤维瘤的话,你可以对那些医生说:作为专科医生你不合格,应该下岗再培训。
之所以这样说基于以下几点:1.乳腺纤维瘤是肿瘤;2.乳腺纤维瘤会长大;不会自行缩小或消失;3.无药可医;4.尽管不多见,但乳腺纤维瘤仍有恶变的可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建议做手术”?为什么要2厘米以上才手术,小一点时手术是不是损伤小些,起码瘢痕不那么明显吧?
如果那些医生没错,那就是你搞错了(很有可能)。说的是另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乳腺囊性增生。这个病不是肿瘤而是乳腺导管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增生,有以下特点:1.不是肿瘤;2.肿物大小可随月经变化;3.可伴随有疼痛;4.边界不清楚;5.转变为乳腺癌可能性较乳腺纤维瘤大多了;6.往往是多发;7.绝经后可自然消失;8.除非怀疑恶变,手术不是治疗方法,而且切不完也切不干净,切完还会再长。
我亲自主刀做的手术,目前还有联系(因为是朋友关系)的两位乳腺癌病人,都已经超过18年了。现在还是无瘤生存。
明确的告诉你是乳腺纤维瘤!!!而且明确的告诉你乳腺科专科医生说了,做了手术也是容易复发的!!!别人都不专业,就你专业?医院的何劲松,北大的韦伟,中山的苏逢锡,医院的王坤,他们都不如你是吗??另外,纤维瘤要达到手术指针才会手术,不是说逢纤维瘤就手术的,至于什么条件才达到手术指针,请看下一条回复,这个可是协和的乳腺医生说得,不要说协和的乳腺专科医生也不如你专业?!
你这个乳癌术后18年的病人能说明啥问题呢?你想表达的是乳癌不会复发???还是纤维瘤不会复发???乳癌会不会复发,当然是有复发也有不复发的。纤维瘤复发不复发,当然也是有复发,也有不复发,而你作为一个医生凭啥跟人说纤维瘤手术后一定不会复发???还说除非是手术不干净才会复发??我遇到太多纤维瘤手术后又复发的,而且我本人也是纤维瘤手术后又复发的。按你的说法,这是手术不彻底,那我可以去告医生了是不??
我也长了这个
所以 5月10日、11日两天晚上,医院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几乎所有的病人亲属都承受着这样的“陪床之痛”。
累,是应该的
5月10日晚9点半左右,记医院病房楼10楼,刚走出电梯,就看到过道里的椅子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这位先生姓毕,他告诉记者,亲人住院做了手术不久,身边一直不敢离人。白天来照顾看望的人多,晚上就留两个人“值班”。
“真累啊,没处坐没处站的。困了就只能坐在马扎上,趴在病床边上眯一会儿,而且还不敢睡死了。”毕先生说,“我这是忙里偷闲,出来躺一会儿,略微一歇,马上就得回去‘换岗’。”
记者看到,医院里每张病床前都配备了一把椅子。倘若探望的人多了,就只能站着,因此有许多病人家属自备马扎。马扎比较矮,坐在上面趴到床边上会舒服一些。
病房里很静。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感觉所有的陪床者都没有睡意。病人病情已经稳定的,陪床者的表情还比较轻松,偶尔还能传出欢愉而细微的笑声;还有一些就静静地坐在病床前,注视着睡去的病人。
“累,是应该的。”毕先生说。
睡觉也是坐着
9楼护士站对面的骨伤病房,门开着。因为病人已经休息,灯熄了。照顾父亲的刘先生坐在椅子上,就着走廊里透过来的昏暗的灯光看报纸。
刘先生的父亲70多岁,“五一”期间摔了一跤,住院一个多星期了。“老人年纪大了,而且伤了骨头,必须随时照看着。晚上也睡觉,但睡觉也是坐着。把椅子拉到墙根上,坐下后头靠在墙上,实在困极了,也能眯一会儿,但很快脑袋就会猛然歪向一边,有时自己还被吓一跳。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睡眠质量,白天的班也就没法上了。”
刘先生告诉记者,医院病房楼上能租床,折叠的那种,每天晚上7块钱。晚上拿上来,第二天一早再送回去。刘先生说,钱不是问题,关键是病房很小,父亲的床位又靠门口,如果摆上一张折叠床,就把里边的人进出的通道都给堵上了。而且如果三个床位的陪床都租折叠床,这病房里也根本放不开。
铺张报纸躺地上
根据《医院病房大楼管理规定》,医院发的“陪人证”的人员,不允许在病房楼内住宿、逗留,每天晚上9点,保安人员会进行清楼巡查。11日晚,记者在清楼巡查前赶到了医院病房大楼。
在6楼电梯门外的空地上,摆着几排连椅,或躺或坐,十多位陪床人早已睡下。为了防止陪床人将连椅拉到别处去,椅子的一端都用铁链锁到了一起。
一位女士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有“陪人证”的,所以才能留在这里,但病房不让随便进。一名男子告诉记者,他和弟弟送母亲来看病,晚上病房里留一个人就行。本来另一个可以出去找个小旅馆住,但最便宜的每天晚上也要一二十块钱,感觉太贵了,医院远了,有什么事也不方便,所以每天晚上只要母亲没事,他就早早地到这里躺下,如果晚了,很有可能连坐的地方都没了。
而在5楼电梯前的空地上,没有连椅,许多病人家属就随便铺点东西,甚至仅仅铺几张报纸,而后席地而卧。跟陪床者聊天时,记者也找来张报纸,跟他们面对面坐在大理石地面上。仅仅六七分钟,不但硌得脚踝生疼,而且感觉浑身发冷。
随时等着“传唤”
在5楼西病房区门口,一名中年男子坐在一个马扎上,背靠着墙壁,腿上放着半瓶水,抄着双臂,已鼾然入梦。那种睡姿,让人看了都觉得累得慌。
中年男子的对面坐着一位姓鲁的先生,鲁先生的孩子病了,他的爱人在病房里照顾孩子。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小说,他以此来打发时间。“孩子住了好几天了,每天我都得在这里随时等着‘传唤’,一有什么事,爱人或者护士就会出来喊我。晚上休息不好,白天还得照常上班,这几天下来,还真有点吃不消。”
一旁的王先生说,平时在家,晚上喝酒、打扑克或者看电视、上网,总是很晚才上床睡觉;现在就想,如果有一张舒适整洁的床在这里,自己肯定是第一个躺上去。
身体乏心更累
记者在5楼电梯门口,发现有一名男子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左胳膊肘撑在一个塑料凳上,双腿搭在另一个凳子上。他坐在躺着睡觉的几个人中间,显得很独特。
记者本想上前跟这位男子聊聊,但刚说明来意,他就说:“病人的情况让我没心情说,对不起。”语调低沉,一脸的愁苦。对于自己对他的打扰,记者也深表歉意。
一位陪床人告诉记者,人上了年纪,腰和腿都比较脆弱。因为太疲劳了,不睡又撑不住,所以选择这个怪异的睡姿,这样可以让腿和腰避免与冰凉的地面直接接触。虽然依旧是不舒服,但也是现实情况下所能用的最好方法了。
记者随后还走访了医院医院,除去病房里住不满病号,能有张闲床让陪床人躺一下之外,其他情况都相差无几。
有人生病住院,尤其是比较重的病,家人的心情都会非常悲伤着急。而他们在照顾住院病人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又不得不忍受身体的疲惫。你有过这种感觉吗?你在陪床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和不便?
病人出院了,陪床人却病倒了
宁可多交钱
也想“解放”家人
李女士说,弟妹前段时间出车祸住在济南市立三院,医院陪护了十几天,结果本来就有高血压的他因陪护过于劳累,发展成了心脏病。没承想,弟妹刚出院弟弟又住了进去。“为护理病人把陪护人累病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啊!”李女士不禁为此感慨。
“全天24小时陪护,一陪就是那么多天,晚上连个躺着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趴在床沿上,整天都休息不好,再健康的人恐怕也承受不了。”李女士说。
70多岁的李女士对现在的陪护现象感到很不理解。她说:“以前住院根本不需要陪护,医院的护士负责照顾病人,医院都不管照顾病人了,而必须由家人代劳。”她说,以前病人吃药、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医院里管,不知为什么现在不管了,只能由家属来管。
“我们宁愿多交一部分护理费,也想减轻儿女的负担。”李女士激动地说。
没有盼头的陪护
让人更难受
读者韩女士说,自己的公公得了绝症,在医院需要全天陪护。一开始家人给老人雇了一位护工,但后来因服务不周到就把护工给辞了,由家人亲自上阵去照顾病人,自此一家三兄弟全都围着生病的父亲转。
“陪护不光是身体累,更重要的是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亲人的病痛。”韩女士说,“要是病人有康复的希望还好,虽然很累,但至少还有个盼头,但是明明知道病人得的是绝症,却还要整天围着他忙,这样一点儿盼头也没有的忙碌,让我们觉得更难受。”
医院应提供
更周到的护理
一位老病号来电称,自己在上海手术期间的住院经历使他觉得,陪床的困难可以通过拓宽护理工作的服务范围来解决。
这位老医院做过手术,住院期间根本不需要家属的陪护,家人只在每天规定的探视时间探望一下病人就可以了,病人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专门的护士和护工来做。这种周到的护理使病人家属都比较放心,医院的走廊里几乎看不到陪床人的身影。
医院,护士的护理工作还不够全面,一般仅停留在给病人打针换药上,其他的护理工作,像端水送饭、按摩、翻身、扶病人上厕所等,都不得不由病人家属来做。作为老病号,他觉得其实陪床对病人和病人家属都不好。
在医院陪床感受人生百态,只想说一句:爸妈们,请对女儿们好点,好吗?
病了只有女儿在照顾你们啊!而你们把房子把票子都给了儿子,但是儿子们不来啊!女儿也可以不来,但真的做不到啊!
爸爸心脏手术,住院几天,感触很深。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还有我爸邻床病友的故事,容我慢慢道来……
先说我吧!爸爸第一次发病前,弟弟在爸妈家,我爸打电话给我,说心跳只有三十几跳,直接CCU,入院后第二天装心脏起搏器。医生问要进口要国产?当然进口。结果除了医保,全部我来。我到现在想不通,我弟医院,他是这么说的:我说了啊,爸自己不去啊。
我从小被爸妈扔奶奶家,和奶奶相依为命,弟弟和爸妈在外地,现在回来了,买了房子,直接写了我弟的名字,说以后不用交遗产税。那时,我和同学租在一室一厅的房子里,白天办公室,晚上去打工,凌晨两点骑着自行车回家,心里想,一定要自己买房。
以前我爸妈和弟弟在外地的时候也是买了房子的,外地的房子前年拆迁了,不拿房子拿了补偿款,不多也有几十万了。我妈说给你一半,结果,款到了,她对我说,你全给你弟吧,他现在手头紧。我寄了,手续费还是我出的。
我弟弟娶的老婆很能干,在她的老家买了两套房,那说明什么?他们以后可能不会回来?他们拿了爸妈的房爸妈的钱,却不管越来越年迈的父母。
这次也比较突然,我无法立即请假,因为在家歇了两年半,朋友介绍的工作,很喜欢也很珍惜。只好拜托老公帮爸办入院手续,老人工资都还在存折上,老公一边办好入院一边去陪我妈转钱,然后买些入院东西,第二天手术,老公要出差,我不得不请假,还好是周五一天,双休日我可以不用请假。
如果弟弟弟媳在至少可以搭把手啊!我不能让老妈陪夜啊,家里还有儿子要吃饭,上培训班啊!
请个阿姨,80元一天,还骗我妈50一天。其实,不是不想心硬,但真的做不到,换你们肯定一样。同病房的叔叔爷爷东西掉了,子女不在,你都忍不住要去帮一把的。
我弟打电话发信息我都没回,现在交通都很方便的,又有周末,怎么就不能回来一次。当签字选择时又是我,我多想有个人可以商量一下,不是我一个人的爸爸啊。
儿子下了补习来看外公了,在病房里对外公说:舅舅为什么不回来,他没尽到做儿子的义务。妈妈很辛苦,你们不要什么都为他着想。
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为什么他们不懂呢。
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中国人被一个孝字压得喘不过气,生女儿有不付出又想回报。
你爸妈做人不行,重男轻女
儿子多生点了,值钱吧
为你点赞,作为女儿也都容易了,也是中国人的通病了。多沟通多交流,首先父母的思路要改变。
我和你一样的心态,一样的经历。而且比你多了一样,就是小时候我妈重男轻女特别严重。人生的苦难,历历在目啊。
大姑子在婆婆家里吃香的喝辣的,做媳妇的却是在外面租房子住,不是所有姐姐都是好的
有这么好的一个姐姐还不懂得珍惜。。。你的弟弟也不是什么好人。。这也说明了你父母他们教育儿子做的很失败。。。你弟弟他这样的人以后他的孩子也会这样对他的。。。从小跟奶奶相依为命体会人生所以心善。。你应该对你奶奶好点才是。让你的父母感受下现在的凄凉让他们后悔去吧
独生女陪床记
母亲昨天顺利出院了,胆结石胆囊摘除手术住院一周,这次出院倒比邻床的两个年纪稍轻的阿姨还早两天,她们病房三人同时入住、一样的手术,连护士都惊呼,这种情形实属头一回。
这已是我的第三次陪床,那天早上刚到单位不久就突然接到母亲来电:“我肚子疼得历害,估计是胆结石犯了,可能要手术……”“啊?又要手术了……”来不及多想,头脑却开始发胀,今年这可是她第二次入院了,上一次是年初,母亲陪娃踢球不小心踩到球一屁股坐地上坐成了腰椎骨折住的院。这次是年末,我向单位请了三天的假,这次天冷加上术前没有不适可以自由回家吃饭,术后又禁食,倒省了我天天擦身和端茶送饭的麻烦,手术陪床最紧张的时刻莫过于怔怔地看着医护人员把母亲推向手术室的那一刻,分分钟都是煎熬,一个小时像过了一天一样漫长,尽管只是微创手术,且术前已和最好的肝胆科主任医生打过招呼,但术前家属签字时的谈话听起来可并不轻松,正所谓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接着就是术后没完没了地挂盐水。手术后的头两天是危险期,陪护最关键,眼睛既要盯着生命体征监测仪的数据,又要兼顾从清晨挂到日暮甚至是深夜的盐水,导尿袋一次次排清……不巧这次赶上流感体力不支得了重感冒,已自觉戴上了口罩,还是遭到邻床阿姨的“好言相劝”:“你明天就不用来陪你妈了,也挺辛苦的,我老头会过来帮着照顾的,你就放心吧。”幸好出院在即,母亲也可以独立下地了,否则岂不是陷入了两难境地,倒是让我陪还是不陪呢?
话说人生第一次陪床,那记忆可比这次深刻多了,一辈子也忘不了,堪称历史任务最艰巨,耗时最长的一次,陆陆续续陪床长达一年之久,那是父亲被大病击倒的那一刻,从此也开启了我的漫漫陪床血泪史。以往父母有个小手术基本不需要我出马,老爸住院老妈会陪,老妈住院老爸会陪,天下做父母的一般都有一颗体谅儿女工作忙,能不麻烦则不麻烦的苦心,况且那时候父母尚年轻。
父亲住院陪床的那次是我人生大喜大悲也是最困难的日子,37岁高龄顺利产女、父亲升级当上了期盼已久的外公本是件全家特别值得庆贺的事。或许是逃不出福祸相依的命运,或许是上帝在我的世界里增添一个人,就一定也会从我的生命里夺走一个人来彰显他的公平。高烧不退的父亲突然被查出胰腺癌中晚期如晴天霹雳,把全家的情绪带入了悲喜两重天。母亲年迈且需要留下照顾幼女,刚过产假的我被迫断奶向单位断断续续请了一个多月的假,只身带着羸弱的父亲奔赴上海治疗的前线。寒冷、黑暗、孤独和无助侵噬着全身,曾经那个温室花朵顷刻间变成一名女战士,医院病床之间。第一次感觉到与生命在赛跑,多争来一分钟,父亲的生命就能多停留一天!在上海看过病住过院的人大概都能体会里面的辛酸苦楚,一床难求不说还要面对医护人员的各种冷遇。一面要在父亲病床前隐瞒病情、强颜欢笑,一面躲在旅馆里独自痛哭的那一幕至今定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泪水中包裹的情愫特别复杂,不仅仅是即将失去至亲的痛,更是对自己结婚太晚的悔恨,对曾经频频顶撞父亲的自责,对他短暂而绚烂人生的惋惜,为他苦尽甘来却未享天伦之乐的遗憾……没有经历过的人又岂能真正体会这般痛苦。父亲是大手术,陪床的苦更是刻骨铭心,这种苦既要克服情感上的悲痛,又要支撑体力照顾病人,最可怕的还是在异地那种无尽的孤独和无助,从头至尾都是我一个人,无人替换,无人倾诉。
我像一医院乱闯,那时已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只要能为父亲赢得一线生的希望,我就会不顾一切冲过去。毕竟人生第一次面对如此大的重创,经验不足加之自己的一时恍惚,竟错过了最重要的入院来电通知,被医生骂哭,被亲戚指责,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可是我万万不能倒下,父亲那双期待的眼神还等着我救命。病房里的家属们进进出出的倒都被我混熟了,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都为了救命治病聚在了一起,期间还认识了一个北方的大哥,两个宁波的老乡,当时觉得份外亲切,仿佛黑夜里寻到的一束光,照亮了路也温暖了我,我们像家人一样共处,陪护中互相帮助,精神上互相鼓励,尽管我知道这些善良的病友只是一面之缘,出院了就此决别。
术后回宁波便是一拨又一拨的化疗复查,复查化疗,直到高烧迭起无法化疗,又转向一次次看中医,一副副煎中药,亲爱的父亲最后还是抵不过恶运,进了临终病房,我和母亲寸步不离地陪他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坚强的父亲选了一个手术后整满一年的日子带着对世间最深的眷恋含泪谢世。与病魔抗争了一年多,家人早已殚精竭力、不堪重负。此时的我才慢慢苏醒,我残酷地认识到:没了父亲,我成了家里的支柱,母亲已老,孩子尚小。
第二次陪床,是母亲腰椎骨折。那天下班就看到躺在床上举步维艰的母亲,马上医院挂了急诊,当时还心存侥幸,希望上帝保佑不是骨折,但医生的一席话像拨了一盆冷水:这个年纪的老人一跌倒十有八九就是骨折。果然,片子证实了医生的判断。住院吧,又要硬着头皮请假了,那次住院比最近的这次要麻烦费力,因为母亲完全不能自主行动,医生也一再叮嘱卧床,大小便都在床上,吃喝都需要我喂到她口里,那时气温回升,还要经常擦身,小便用尿壶接,大便用垃圾袋兜,这也是从邻床护工阿姨那里学来的“技术”。
几次陪床下来,不谦虚地说,现在的我“业务”娴熟,都可应聘护工一职了。但愿这次出院后,母亲的身体健康长寿,再也不要让我当这个护工了,但是愿望总是美好的,老人上了年纪,生老病死是无法回避的现状,谁让我是新中国第一代光荣的独生子女呢!
我猛然想起,母亲一直有多年手麻的毛病,小区请来医生义诊过,说是手外科只要手腕处切个小口就能治好,看来我还得挑个恰当的时候再去病房走一遭了……
详尽阅读,行文流畅,真情实感,果然是贴心温暖大棉袄,虽说父母床前端汤奉药是理所应当,但尽心竭力实属不易,也是我辈之榜样,毕竟还有一句“久病床前无孝子”。由楼主经历所想:中年独生子女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不做超人也不行,所以一、年轻人,能生就多生几个吧,事到临头,必有分担,家庭家族传承可以分担,未来期盼可以分担;二、多读书,同学就多,多交朋友,就多一份力量。7年前的圣诞节前两天清晨,家父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手术,救护车一路奔波医院,随车陪护是我的老师兼家里亲戚,我远在公里外,一边买高铁票,一边在同学圈里发通知,请同医院联系医生安排手术,医院,同学们已经安排好一切,静待救护车到来,然后签字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三子女(在3个不同城市生活工作)在医院轮流照顾,确保同时有两人在旁陪护,2周多时间里相互协调,大家工作、生活都不耽误。现在父母独住老家房子里(一辈子农民,母亲不适应城市生活),我们兄弟妹3人就轮换回家陪过节吃饭闲话,经常在父母处碰面(我们采用自愿的,不做强迫和平均,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孝敬,唯恐落后了)。
解决胆结石的办法很多,手术切除是最后也是最差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做胆结石手术。
肝胆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胆囊切除以后,要警惕结肠直肠息肉或其他病变。
父亲胰腺癌,母亲胆结石,家里饮食习惯有严重的问题,必须改过来,否则,还没完。
本人潜心研究肝胆病多年,国人正在一批一批掉入肝胆病陷阱,无人警示。生活富裕了,大家随便吃,病就来了。吃进的东西超过了人本身的消化能力,胆囊就要坏掉了。其实,即使是饱受诟病的保胆取石,也比摘除胆囊要好一些。
即使是胆囊摘除了,消化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结石(胆固醇)可以去胆管或者其他地方,比如结肠,出现结肠息肉。
油腻少吃,含油脂高的少吃,不吃夜食。良好生活习惯,还要心情好,心情老是不好,胆的病也好不了
饮食有点油腻是有的,但也是荤素搭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也难免会不小心吃油腻了,母亲也有高血脂,70多了,胆结石有十多年了,一直没疼,前段时间疼了,我开始也不主张拿掉的,但问了两个主任专家都觉得这个年纪早就该拿掉了,怕以后反复,病变。而且术后也不会太影响生活,只是稍微注意点就好,我才决定手术的。
我猛然想起,母亲一直有多年手麻的毛病,小区请来医生义诊过,说是手外科只要手腕处切个小口就能治好,看来我还得挑个恰当的时候再去病房走一遭了……
手麻,结合胆囊胆固醇息肉,你母亲有可能是中风前兆,手腕切个小口纯属忽悠。
老人家一把年纪,少动刀,少去病房折腾。
孝不孝没有男女之分,我姨婆90多岁,4、5个儿女,最后的一段日子是其中一个儿子(有老婆)一直陪在她的小房子里一起起居的,照顾得很好,我姨婆基本是无疾而终。
所以当婆婆的自从媳妇进门起就要好好对人家,这样老了之后我想当媳妇的也会把她当自己母亲一样对待的。
看家长怎么教育了--
我老爷子一子一女,老人家住院,赶上暑假,兄长承担的多一些。
请的护工不好,之后一直是兄长陪床。
费用我们都是争着去预交,报销后兄长说平摊,我多转了4万给他:陪床辛苦---
有良心的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良心被狗吃了的认为一切都是门门将的,公婆年轻力壮的时候做牛做马,有病的时候推给人家女儿,希望她的儿子以后娶了老婆也这样对待她。
关键还是要看你是不是孝顺,不是独生不独生的问题,有些人生十个八个儿女也是推来推去,结果一样!
由衷感慨,还是生女儿好
如果是儿子,老了之后的这些事情,他才不会去做呢
说起这种事情真是家家头大。
平时啥都不注意,喊着我不怕死,病了也不去治,不会麻烦你们,连医保都不让办。
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开始急躁了,这个怕死那个怕挂,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娃的父母。
也就吐槽一下,真没办法。
子女多不见得好,麻烦也多。比如说,我是女的,还有一个弟弟,经济上父母肯定给予他的更多。一旦父母住院,谁是主要陪护人,必定是我,甚至我还要出大部分的费用。父母对我也不差,照顾父母也是子女应该做的。但是人会横向比较,你对我弟弟更好,要承担主要义务的却是我,难免心里会不平衡,会有情绪,会推脱。老娘舅节目中这种情况很普遍,我觉得不是说子女有多坏,而且那个年代子女太多,能做到不计较的又有几人。所以想来想去还是生一个好,好事坏事都是他一个人的,权益责任明确。
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也是一胎的坚决奉行者,自从家人入院、手术前后孩子连续一个礼拜的高烧不退,两头的不放心两头的煎熬,才想起二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可是我没机会了,劝未婚和一胎的妹子们,能有条件要二胎就要二胎吧。家人有事至少有一个可以跑前跑后,就算是请护工你还是得去看护,更何况前期入院选择治疗方案,听着医生一个接一个的术中术后风险这些必须你亲自上。孩子小,你还得分心孩子的情况。我父亲开刀那天真的是害怕到极点,术后推去ICU观察一个晚上,我就在ICU门口等着想趁医护人员出来时能看上一眼,眼泪止不住流,祈求上苍让老父能顺利过关。
同是独生子女,看了这些挺感慨的,我是无法想象,到那时我能不能扛得住。健康是最大的本钱
还是女儿好,我父母生病住院都是我老姐请假来鞍前马后伺候,我就负责住院出院接送,忽然想到,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跟我一样大大咧咧的性格……
有句成语叫“肝胆相照”,胆囊是肝脏的守护神,这个器官不到万不得已可切不得,失去胆的保护,肝就完全暴露在外了,以后可要小心谨慎...
偏心每个人总有点偏,没一个人的心是长在正中间的。不要太过分就好,最烦有均贫富思想的父母,问题是好多父母都有这个问题
年轻时子女多的家庭,负担重些,年长了,子女多可以分担照顾父母的生活,我和父母在不同的城区,平时都是住的近的弟弟们照顾父母。真的很感谢姐姐和弟弟们,齐心协力,有事商量。
7医院做手术,原通知说是下午两点开始,结果等到晚上7点多才进手术室。
进手术室前的等待,进手术室之后的等待多漫长,尤其是在手术室外等了四个多小时,如果没有家兄,不知道怎样熬---
尤其是刚进进手术室,麻醉师来跟你再次确认各种风险,差点没崩溃---
这个时候,不是说是多少钱,而是得说有多少人在一起。
我的感悟是在没有福利保障的国家里谈幸福生活太奢望,只是生存而己。每个家庭的人员的生病率是不均匀的,可怜的我们都在靠运气靠命。所谓靠多生几个娃来养病养老,保险度其实也并不高。
这就是自己坚持要生二胎的理由,不想看到我孩子以后一个人面对这些,两个孩子至少还可以相互帮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