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预防 >> 果果酱消化系统各学科联动复习
一.系统解剖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肛门
▲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消化管粘膜内的小腺体。
▲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小肠(5-7m)
△十二指肠(25cmC型)
a)上部-十二指肠球
b)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
c)水平部
d)升部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十二指肠与空肠间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上后壁被一束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
▲空肠与回肠
▲直肠
内痔:齿状线以上;
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
混合痔: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相连的。
▲肝脏
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portahepatis。在肝门处,肝的纤维膜较发达,并缠绕在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肝管及其分支的周围,构成血管周围纤维囊,或称Glisson囊。
肝按外形可分为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和尾状叶。这种分叶方法不完全符合肝内管道系统的配布情况,因而不能适应肝外科手术的要求。近代研究证明,肝内有4套管道,形成两个系统,即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的走行、分支和配布基本一致,并有Glisson囊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肝段的概念就是依据Glisson系统在肝内的分布情况提出的。
a)脏面-借“H”形沟—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b)第一肝门-即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c)其他结构:肝圆韧带裂、静脉韧带裂、静脉韧带、胆囊窝、腔静脉沟(第2肝门)
▲肝外胆道系统-胆囊
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
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胰腺
a)胰的位置与毗邻
腹上区:左季肋区L1,2
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
后: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腹主动脉
右:十二指肠
左:脾门
b)胰的分部
胰头钩突胰体胰尾
胰管-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
▲上皮
复扁(口、咽、食管和肛门)、单柱(胃、肠)
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
皱襞: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突起
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黏膜下神经丛
▲食管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黏膜下层有食管腺(黏液性)
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
▲胃
上皮:单柱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
黏膜-固有层: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
肌层: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外膜:浆膜
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
内因子颈黏液细胞→分泌酸性黏液
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组胺,促进壁细胞泌酸
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
G细胞:位于幽门腺,分泌胃泌素,促进壁细胞泌酸和胃肠黏膜增殖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1)黏液层:不可溶性黏液凝胶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减慢H+向黏膜扩散
2)表面黏液细胞→HCO3-→中和H+→H2CO3碳酸酐酶CO2+H2O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小肠
黏膜上皮:单柱
固有层:大量小肠腺
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部分十二指肠-纤维膜其余-浆膜表面积的
三级放大:环行皱襞:距幽门5cm-回肠中段,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细胞衣:糖蛋白,含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是消化吸收的部位
小肠上皮细胞胞质: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GC,将吸收的脂类形成乳糜微粒
功能:参与消化吸收;分泌肠激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成为胰蛋白酶;参与sIgA的释放过程
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内分泌细胞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S细胞:促胰液素
潘氏细胞: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小,柱状;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小肠腺
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运输乳糜微粒
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少量平滑肌纤维:收缩可缩短绒毛,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小肠三段比较
▲大肠
无环行皱襞和绒毛上皮中杯状细胞非常丰富大肠腺发达,含大量杯状细胞外纵行肌三处增厚形成结肠带淋巴组织。
微皱褶细胞(microfoldcell,M细胞)散在分布于集合淋巴小结顶部的上皮内,游离面有微皱褶,基底面胞膜内陷,凹腔内嵌有多个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M细胞。
重要的胃肠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组胺
D细胞→生长抑素
G细胞→胃泌素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S细胞→促胰液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内胚层→原始消化管
前肠→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肝、胆、胰、呼吸系统(喉以下)
中肠→十二指肠中段-横结肠右2/3段
后肠→横结肠左1/3段-肛管上段
疾病: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未闭锁
麦克尔憩室、脐粪瘘、先天性脐疝
不通肛:肛膜未破或肛凹未与直肠相通
消化管狭窄或闭锁:主要见于食管和十二指肠
先天性巨结肠:因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肠收缩乏力,肠管扩张
肠袢转位异常:因肠袢反向转位,导致左位肝和阑尾、右位胃和乙状结肠
麦克尔憩室:为回肠壁上近回盲部的囊状突起,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
脐粪瘘:为回肠和脐之间的瘘管,因卵黄蒂未退化
三.生理学
1)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碾磨、推送、搅拌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富有伸展性;
紧张性;
具有自律性,缓慢而不规则;
对化学、温度、机械牵拉刺激较敏感,而对电刺激不敏感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50~-60mv特点:电位低,不稳定,波动大慢波电位(slowwave)在RP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又称为基本电节律(Basalelectricalrhythm,BER)。
频率:3-12次/min
动作电位:产生于BER之上,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
消化液:日分泌总量达6-8L。
主要功能: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改变消化腔的pH,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分解糖、脂类和蛋白质,使之便于吸收。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
3)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4)胃肠激素来源及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
?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胃泌素促进胃粘膜生长,缩胆囊素促进胰腺生长。
5)口腔内消化
唾液性质和成分:低渗弱酸性,含唾液淀粉酶唾液作用:湿润、溶解、清洁和保护口腔;
初步消化淀粉;抗菌和排泄唾液分泌初级中枢:延髓上涎核、下涎核食管下括约肌:比胃内压高5-10mmHg
6)胃内消化
胃的主要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贲门腺:粘液
外分泌腺(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粘液
幽门腺-粘液
内分泌细胞:G细胞-胃泌素
D细胞-生长抑素样细胞-组织胺
7)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0.9-1.5,每日分泌量约1.5-2.5L,其主要成分除水外还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等。
8)胃液分泌的调节
▲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具有很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抑制胃泌素的释放;抑制壁细胞分泌
9)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进食动作引起的胃液分泌(假饲)特点:量多(30%)酸度高,酶多,消化力强
2.胃期
机制:食物的扩张和化学刺激胃的牵张和化学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引起胃腺分泌。
特点:量多(60%),酸和酶含量较高,但少于头期。
3.肠期
食物进入小肠后还可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机制(肠泌酸素等)
特点:量少(10%),酸和酶含量均少。
10)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
(1)精神、情绪
(2)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抑制
a.HCl-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刺激十二指肠球部分泌球抑胃素
b.脂肪-脂肪进入12指肠引起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分泌增多,抑制胃液分泌。
c.高张溶液-12指肠高张激活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和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使胃酸下降
11)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蠕动是指空腔器官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3.容受性舒张(胃特有的运动形式)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头区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
12)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
1.精神、情绪
2.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抑制
HCl-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刺激十二指肠球部分泌球抑胃素脂肪-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分泌增多,抑制胃液分泌高张溶液-十二指肠高张激活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和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使胃酸下降
13)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蠕动是指空腔器官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3.容受性舒张(胃特有的运动形式)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头区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
14)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的排空:胃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4-6h
3.排空的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15)胃排空的影响因素
16)胰液的作用(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胰液中酶含量高,水和HCO3量少
2.体液调节
a)胰泌素:促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酶含量少
b)胆囊收缩素:促胰液中酶分泌,水和HCO3量少
3.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
a)CCK-释放肽b)生理意义:防止胰酶过度释放
17)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
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
3.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
18)胆汁吸收部位
1.口腔:不吸收
2.胃:仅吸收少量的H2O和酒精
3.小肠
空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回肠:只吸收胆盐、VitB12
四.病理学
明天见..
AKA小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