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看上去只是一个我们身体上腹部深处不显眼的小器官,却对人体的运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分泌的胰液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就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香港艺人沈殿霞被胰腺癌夺走生命后,人们渐渐对这个凶悍无比的“癌症之王”产生了认识。
近年来,这个曾经只在西方国家高发的恶性肿瘤——胰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节节攀升。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到年,上海男性发病率为十万分之17,女性发病率为十万分之13,排在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同时还有低龄化趋势。而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看,5年生存率几乎没有改善,首诊患者能够接受手术的的只有20%,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27%左右。由此可见,胰腺癌已经成了威胁人们生命健康最凶狠的“杀手”之一。在此,我们就发病、治疗等方面列出胰腺癌的“关键词”。
发病原因:家族史、生活习惯、慢性炎症
家族史:我们曾经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大多数肿瘤一样,胰腺癌的发生也与家族史“息息相关”。家族中有1人发病则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2人发病风险升至12倍,3个人发病风险则高达40倍。所以,如有直系亲属为胰腺癌患者,应尤为引起重视,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
生活习惯:吸烟是胰腺癌最主要的发病因素,这一点非常明确。所以杜绝烟草是对胰腺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入侵也是导致发病率增长的原因,人们对高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的偏爱增加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慢性炎症:慢性胰腺炎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要遵照医嘱进行严密的随访。这部分患者一旦在胰腺部位有肿块形成,无论是否为恶性,最好都进行手术切除,杜绝
后患。
胰腺癌一般都会伴随血糖值的上升,所以要警惕“突如其来”的高血糖,那糖尿病是否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这一点尚无定论,所以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治疗:规范、多学科
规范:规范是胰腺癌治疗的最大前提,对我们来说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遵循指南:国际上有胰腺癌诊治指南,我们也有自己的指南。比方说:什么样的患者可以手术,手术后需不需要化疗或者放疗,放化疗应该怎么样协同,如何为患者“减黄”?这些问题都不能凭医生“个人经验”来随意发挥,而是要“有理有据,按章循法”。第二个层面是指南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它们是否正确,并且不断更新,增强指南的完整性与严密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每位胰腺科医生的工作。
多学科:对于胰腺癌患者而言,手术切除是他们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但是如我们之前所说,只有约20%的患者有条件进行根治性手术,剩下的80%大多是已经出现了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面对这部分患者,我们不得不借助其他的治疗手段: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内窥镜治疗以及一些止痛支持等,通过这些辅助治疗,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重新获得了手术根治的可能,部分患者获得了生存期的延长,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进展:个体化,减少胰瘘
随着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外科医生的手术越做越好,手术切除率越来越高。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个体化:手术并不是将所有患者都“一刀切”,如果能预测哪些患者的手术效果好,哪些容易术后复发转移,那就能做到“区别对待”,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切除得更彻底,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对于后者,我们可以进行术前干预,使用放疗、化疗等手段,提高手术效果。这样“好上加好”,可以整体提高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胰腺癌手术作为超大型、大范围、高风险手术,把握合理的切除范围至关重要。无谓扩大手术范围没有任何意义,对患者不利。如果我们能完全掌握胰腺不同位置的肿瘤所对应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则能将淋巴结清扫做得更加合理规范。
减少胰瘘:胰瘘是胰腺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胰瘘的处理较为困难,如处理不当,易引起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针对该问题我们已经探索了10余年,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改良方案,分为3步:①残端关闭;②人工乳头内陷式吻合;③前瞻性临床试验。跟国际相比,我们的方法使胰瘘的发生率降低了一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专篇述评。
早期发现:疼痛,血糖,高危人群
胰腺癌之所以“来势汹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早期症状隐匿,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届于癌症晚期,那如何才能早期发现胰腺癌呢?
疼痛:胰腺癌早期会出现一些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腰背酸痛等症状,很容易被认为是普通的胃病。针对这些症状,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排除胰腺癌的可能。
突发“糖尿病”:如果到了中年,血糖突然增高,也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通过胰腺的薄层螺旋增强CT,进一步发现比较微小的病灶,尽早发现,及早治疗。
有家族史、慢性胰腺炎及吸烟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这些“危险信号”,同时做好定期检查。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