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文献标识码] A   

doi:10./j.issn.-..01.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医院普外科(刘阳,刘文);综合五科(刘婕)

随着饮食结构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胃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第1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1]。胃癌发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特征或仅有轻微症状,在确诊时往往已处于胃癌晚期[2]。据统计,胃癌常发生于>40岁人群,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主要为进展期胃癌。为提高晚期胃癌病人的生存率,常需采取胃癌根治切除术的治疗措施,然而胃癌根治切除术对病人身体伤害较为严重,且老年胃癌病人往往身体机能差、营养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3]。有文献报道,胃癌根治切除术中应用5-氟尿嘧啶缓释剂局部化疗能够增加抗肿瘤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目前,对于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仍缺乏明确依据。本研究探讨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10月至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胃癌病人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60~73岁,平均(68.12±4.94)岁。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经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胃癌;(3)肿瘤无转移。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有腹腔严重疾病病人。(2)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3)既往放、化疗史者;(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不配合治疗者。

将例病人按随机分组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变部位、Borrmann肿瘤分型及TNM病理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医院伦理协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2组病人均于术前给予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常规化疗2个疗程,具体为:多西紫杉醇(商品名:多西他赛,规格:20mg/支),65~75mg/m2,静脉滴注,1d;顺铂(规格:10mg/支),15~20mg/m2,静脉滴注,持续滴注2h,避光,1~5d,21d为1个疗程。

对照组病人行胃癌根治切除术,依照肿瘤根治的原则,切除肿瘤和彻底清除淋巴结后,用注射用水反复清洗腹腔,引流腹腔液体后缝合、消毒。试验组病人在胃癌根治切除术后,于病灶切除部位、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脾动脉根部、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等部位间隔3cm依次植入5-氟尿嘧啶(商品名:中人氟安,规格:mg/瓶),总植入剂量为mg,后缝合腹腔、消毒。2组病人均于治疗后给予适量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定期观察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腹膜炎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清中CD3+、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所占的比值,以评估2组病人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7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及骨髓抑制等。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2组的生存曲线图,Logrank检验不同时间点2组生存率的差异。

2结果

2.1 2组病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组病人治疗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腹膜炎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病人治疗后生存率比较 试验组病人治疗后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2.3 2组病人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2组病人CD3+、CD4+、CD8+及NK细胞所占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病人CD3+、CD4+、CD8+及NK细胞所占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2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病人有肝功能异常者3例,肾功能异常者2例,骨髓抑制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试验组病人有肝功能异常者4例,肾功能异常者3例,骨髓抑制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

3讨论

胃癌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导致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病理晚期,为延长老年胃癌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胃癌根治切除术仍是目前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措施。老年胃癌病人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力低下且往往并发有其他慢性疾病,行胃癌根治切除术治疗的风险较大[5]。在行胃癌根治切除术过程中,常会导致癌组织中肿瘤细胞的脱落和创口部位纤维蛋白的沉积,从而增加了术后的复发概率[6]。因此,在胃癌根治切除术过程中于切除后病灶部位和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脾动脉根部、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等癌细胞易转移部位进行化疗对于防止术后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5-氟尿嘧啶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础化疗药物,其进入人体代谢成为氟尿嘧啶脱氧核糖核酸,进而抑制胸苷酸合成酶,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来发挥抗肿瘤的效果[7]。本研究探讨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老年胃癌病人临床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病人治疗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腹膜炎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不会增加老年胃癌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给药方法有别于传统腹腔大剂量给药和全身静脉给药,其在腹腔中是植入于病灶和癌细胞易转移部位,并且各个药物植入点均离吻合口>3cm,降低了手术后吻合部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治疗后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能够明显提高老年胃癌病人的近期生存率。这可能是由于老年胃癌病人在胃癌根治切除术中通过植入给予5-氟尿嘧啶缓释剂能够使药量缓慢持续释放进入病灶部位,提高了病灶部位化疗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作用的时间,从而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病人CD3+、CD4+、CD8+及NK细胞所占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对老年胃癌病人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氟尿嘧啶是临床常用的基础化疗药物,其对病人腹膜、腹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化学刺激性,另外对人体细胞杀伤作用无选择性,从而降低病人的机体免疫功能[10-11]。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提示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对老年胃癌病人肝、肾及骨髓等的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病人肝、肾及骨髓等的不良反应较小,能够延长病人生存期,但对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略

选自:《实用老年医学》年1月第31卷第1期,系本平台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赏

长按







































白癫疯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y/7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