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第四届中国胰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上,医院肿瘤科的张红梅老师,医院沈琳教授共同探讨有关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沈琳教授、博导、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及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共发表论文余篇,累积影响因子。先后牵头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子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40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专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共参与编写专著10部。多次主持并参加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余项,特别是牵头组织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多项研究结果成为我国制定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规范的循证医学依据历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张红梅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综合治疗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胰腺癌患者的“曙光”——免疫治疗
沈琳教授:胰腺癌患者的曙光初现,胰腺癌免疫治疗。初现需要打个问号。从目前已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看,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但是基础研究,也就是临床前研究,带来了一些曙光。现在,免疫治疗不单纯是已经进行临床研究的几个有限的药物和一些疫苗或者产品。实际上,现在的免疫治疗产品非常非常多,包括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常用的靶点大概有40多个,如果再加上组合用药的话,可高达上百个。但在这些产品里面,哪些免疫治疗产能够给胰腺癌病人的未来带来获益或者曙光,目前来看,结论并不明确,评判为时尚早。
胰腺癌的治疗需要个体化
沈琳教授:现在有几个药物一个是针对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或者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的患者。它是一种跨瘤种的药物,在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胆道肿瘤等多种肿瘤患者中,都有可以使用这种药物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应用免疫的checkpoint(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单抗,或者再加上CTLA4,治疗效果非常好,有效率在40%以上,联合用药可以达到60%-70%。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胰腺癌患者中,这类MSI-H人群只有1%左右,而且从目前的基因检测结果来看,胰腺癌是一种肿瘤突变负荷量非常低的肿瘤,而且越到肿瘤晚期肿瘤突变负荷量越低。除此之外,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和它的间质非常复杂,这就导致现在胰腺癌的研究中,所有针对ALCAM的的临床研究,一个又一个失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免疫抑制剂在胰腺癌的治疗中有非常好的前景真正能用的只有化疗药。在未来,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是胰腺癌患者的曙光细胞免疫治疗如大家都北京中科忽悠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y/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