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护理 >> 蜻蜓更新育儿思维导图免疫性血小板
正文共:字
含思维导图1图,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这是蜻蜓队长的第29篇推文。
(可保存至相册后转发至朋友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患儿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
本病见于各年龄小儿,以1~5岁小儿多见,男女发病数无差异,冬春季发病数较高。新诊断的ITP患儿于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亦偶见于免疫接种后。
大多数患儿发疹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变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血肿。分布不均匀,通常以四肢为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
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偶见轻度肿大,淋巴结不肿大。
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病死率约为0.5%~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1.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10^9/L,出血轻重与血小板数多少有关,血小板50×10L时可见自发性出血,20×10L时出血明显,10×10L时出血严重。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2.骨髓象国内专家仍充分肯定骨髓检查对于ITP的鉴别诊断价值。特别是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对治疗反应差时,骨髓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有时甚至需多次骨髓穿刺。新诊断的ITP和持续性ITP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慢性ITP巨核细胞显著增多,幼稚巨核浆细胞增多,核分叶减少,核浆发育不平衡,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质中有空泡形成、颗粒减少和量少等现象。
3.血小板抗体测定主要是PAIgG增高,但PAIgG增高并非ITP的特异性改变,其他免疫性疾病亦可增高。如同时检测PAlgM和PAIgA,以及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血小板内自身抗体和自身抗体等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血小板寿命测定经放射性核素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发现患者血小板
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只有数小时(正常为8~10天),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5.其他束臂试验阳性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可以异常。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诊断。美国血液学会(ASH,)根据临床病程的长短将本症分为3型:①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②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③慢性ITP:确诊后12个月以上。以上分型不适用于继发性ITP。ASH还界定:重型ITP:患者发病时需要紧急处理的出血症状或病程中新的出血症状必须应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治疗,包括增加原有药物的剂量。难治性ITP:是指脾脏切除术后仍为重型ITP的患儿。
本症还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的急性白血病易与ITP相混淆,通过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检查见到白血病细胞即可确诊。
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表现为发热、贫血和出血,肝、脾和淋巴结不肿大,与ITP合并贫血者相似。但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贫血较重,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有助于诊断。
3.过敏性紫癫为出血性斑丘疹,对称分布,成批出现,多见于下肢和臀部,血小板正常,般易于鉴别。
4.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瘾严重细菌感染和病毒血症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化学药物、脾功能亢进、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和某些溶血性贫血等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鉴别。
1.一般治疗对于新诊断ITP病例:①患儿无出血或轻微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可不考虑血小板计数,处理措施为严密观察;②鼻出血持续15分钟或以上,应根据出血状况选择治疗方法。对于血小板计数稳定在30×10L以上的持续性和慢性病例,要充分考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给患儿带来的风险。在急性出血期间以住院治疗为宜,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糖皮质激素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每日1.5~2mg/kg,分3次口服或者每日4mg/kg,连用4天。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0.5~2mg/kg,或甲泼尼龙每日20-30mg/kg,静脉滴注,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改口服泼尼松。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①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血小板的作用;②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免受吞噬细胞破坏;③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0.5g/kg,连续5天静脉滴注;或每次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l次;以后每3~4周1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血小板输注因患儿血液循环中含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被破坏。
5.脾切除现多主张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脾切除有效率约为70%,适用于病程超过1年,血小板持续50×.(尤其是20×l0L),有较严重的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手术宜在6岁以后进行。10岁以内发病的患者,其5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行脾切除。术前必须进行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减少者不宜进行脾切除。术前PAlgG极度增高者,脾切除的疗效亦较差。
6.利妥昔单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ITP和难治性ITP。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次。一般在首次注射4~8周内起效。
7.TPO和TPO受体激动剂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ITP。重组TPO,每日1ug/kg,连用14日,不良反应轻微。血小板生成素拟肽,首次应用从1u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开始,根据血小板计数每周增加lug/kg,最大剂量为10ug/kg。若持续2周PLT≥×10L,开始每周减量lug/kg。PLT=×10L时停药。若最大剂量应用4周血小板计数未见上升,视为无效,应停药。
8.免疫抑制剂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ITP。环孢素3~5mg/(kg-d),分2~3次口服,开始治疗剂量可稍大,应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疗程3~4个月,主要副作用是肝肾功能损害。其他如长春新碱,每次0.75~1mg/m2,加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每周1次,可连续用4~6次;环磷酰胺,每次~mg/m2,加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1~2周1次,可连续用3~4次。亦可用硫唑嘌呤1.5~2.5mg/(kg-d),口服8~12周,观察疗效。对儿童慢性ITP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一定要慎重,对其利弊要进行综合评价。
9.其他达那唑(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雄性激素,对部分病例有效,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次口服,连用2~4个月。干扰素-α2b对部分顽固病例有效,剂量为每次5万~10万单位/kg,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连用3个月。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END-
后台回复“福利”,可获得大量限时免费育儿材料。
商业洽谈及育儿交流
欢迎添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y/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