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胰腺血管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杨冬艳吴灵羽金春香
单位:医院超声科
患者,女,63岁,医院体检,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胰头占位性病变,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胰腺肿物”收入我院。病程中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黄疸,无腰背部疼痛。无发热,不伴咳嗽、咳痰,饮食睡眠尚可,大便正常,便次规则,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糖尿病史5年,行胰岛素治疗。高血压5年,行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丙肝病史1年。
肿瘤标志物(CA19-.80U/ml)、肝功、肾功及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丙肝抗体23.50S/CO。空腹血糖(干化学)6.69mmol/L。
1.二维超声:肝脏及胆囊未见异常。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头(含钩突)增大、范围约6.2×6.6×4.2cm、呈分叶状囊实性回声(图1),内无明显血流信号,紧邻肝门、胃窦、胆囊,包绕的门静脉及胆管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体、尾部实质回声增强;主胰管全程显示、内径0.3cm(图2)。提示:胰头良性占位?主胰管略增宽。
2.超声造影:病变胰头内实质部分呈“同进快退等增强”(图3、图4)。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待除外恶性。
胰头、胰体部多发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以胰头为著,其内可见斑点样钙化密度影(图5),病变大小约为6.2cm×5.1cm×2.8cm,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强化,病变局部似与胰管相连,胰管略增宽(图6);余胰腺腺体未见异常强化。提示:胰头及胰体改变,不除外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超声引导下经体表组织学穿刺活检,设定组织条长度为1.5cm。穿刺组织3条,组织条长0.3-0.5cm。
镜下见纤维组织间血管增生、扩张,不除外血管瘤。
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穿刺病理结果诊断为胰腺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良性肿瘤性疾病,来自间胚组织,生长缓慢,常见于皮肤、眼、肝、脑等器官。国内外报道发生于胰腺者少见,多见于中年女性。胰腺血管瘤组织学上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瘤体大小不一,多为单发。肿瘤较小时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腹痛,肿瘤较大时可有压迫症状,甚至破裂出血。治疗方案依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患者症状决定。术后预后较好,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胰瘘,以体尾部肿瘤多见。
胰腺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但因胰腺解剖位置隐蔽,故临床需结合病理结果确诊,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辅助排除恶性肿瘤。结合相关文献,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如下:(1)二维超声肿瘤呈囊实性回声;(2)CDFI:肿物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或有低速静脉血流信号;(3)超声造影:多数呈“快进慢出”。(3)CT平扫+增强:病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无假包膜,较大的病变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病灶内偶见钙化。主胰管多无扩张。典型者可见动脉期强化。
本病与IPM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相近,且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本病属良性病变,但部分IPMN有癌变倾向,故二者需鉴别。
IPMN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三型,多位于胰头及钩突部,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样囊性肿块影,且与主胰管相通,其内较少发生钙化,并可见主胰管呈“串珠”状扩张,管内可有实性结节,结节可呈均匀强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