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www.hhlsq.com/

作者: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国分会(CSDE)食管胃结合部疾病跨界联盟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胃肠肿瘤学组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1(9)

六、切除范围

1.临床资料:1.全胃切除是SiewertⅡ(长径4cm)、Ⅲ型的AEG建议选择的切除方式,尤其是局部进展期AEG。(证据级别:ⅠB,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JCOG-随机对照试验的10年随访结果发现,SiewertⅡ、Ⅲ型AEG病例经左胸腹联合切口径路全胃D2切除联合脾切除与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径路相同术式比较,长期生存结局按Siewert分型分层分析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并发症风险较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径路增高。因此,尽管SiewertⅡ型AEG的手术径路尚存一定争议,但基于JCOG-研究结果,推荐食管受累3cm的SiewertⅡ、Ⅲ型AEG病例应避免经胸径路手术。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关于AEG的定义在概念上未覆盖SiewertⅢ型,因此,对于SiewertⅢ型应推荐全胃切除;对于长径4cm的SiewertⅡ型,不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AEG界定范围,因此同样推荐全胃切除。推荐全胃切除主要理论依据为,部位偏下的AEG、或体积较大的AEG,在胃下部周围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

2.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在SiewertⅡ、Ⅲ型中长径≤4cm的AEG中可以选择性应用。(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96%)

单纯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在日本胃癌指南中界定为非标准的改良术式,可在胃上部癌预期可留存至少50%胃的cT1N0病例中选择性应用。若肿瘤上缘跨越EGJ,符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AEG定义的病例,则可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的建议实施。日本胃癌协会根据其国内大宗病例回顾性研究结果,将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列为"≤4cm的AEG"推荐手术方式,而未考虑cT分期。对于AEG,肿瘤位置较胃上部癌应该更高,胃下部周围淋巴结转移率相对低。对于肿瘤长径≤4cm的SiewertⅢ型AEG亦可采用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术。SiewertⅠ型AEG在满足cT1N0、肿瘤长径≤4cm、食管受累3cm的条件下,亦建议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

一项Meta分析比较了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大部切除,纳入8项研究共例病例,结果发现,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9,P=0.53),但全胃切除组复发率更低(OR=0.53,P=0.),同时反流性食管炎(OR=0.04,P0.)和吻合口狭窄的风险也更低(OR=0.14,P0.)。另一项Meta分析纳入11项研究共例病例,同样发现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近端胃大部切除组复发率更高(38.7%比24.4%)以及吻合口狭窄率更高(27.4%比7.4%)。由于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的反流相关并发症明显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在重建方式上可探索改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如管状胃、双通道、空肠间置。

3.经胸食管切除加近端胃大部切除是SiewertⅠ型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也适用于部分SiewertⅡ型。(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C级,专家组赞同率:%)

一项系统评价纳入10项研究共例AEG患者,比较了经胸食管切除加近端胃大部切除与经腹全胃切除,结果发现,两种手术方式在远期生存、术后并发症、手术彻底性及肿瘤复发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在SiewertⅡ型亚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同时作者指出,由于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明显,结果评价应当谨慎。荷兰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纳入例AEG患者,也显示两种不同切除范围的术式具有相似的远期生存。但在SiewertⅡ型患者中,经胸食管切除具有更低的食管切缘阳性率。日本一项研究纳入7个中心共例R0切除的SiewertⅡ型AEG患者发现,当肿瘤远端距EGJ≤3cm时,大弯及幽门区域淋巴结转移率2.2%;当肿瘤远端距EGJ5cm时,该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达20%。因此作者建议,选择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时应考虑肿瘤远端距EGJ的距离。

4.食管切缘与AEG肿瘤上缘的距离,目前没有确定性的界定,术中冰冻切缘阴性最具判断价值。SiewertⅠ型和食管受累≥3cm的SiewertⅡ型AEG,食管切缘距离建议≥5cm;SiewertⅢ型和食管受累3cm的SiewertⅡ型AEG,对于食管切缘距离推荐≥2cm,并建议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证实切缘阴性。(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C级,专家组赞同率:96%)

AEG近端食管切缘阳性依然是当前外科治疗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食管切缘阳性较切缘阴性将明显降低远期生存率,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1月和36.3月。调查研究中发现,近端切缘阳性率高达13.7%~23.8%,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脉管受累和晚期疾病。关于AEG手术的食管切缘的距离,目前尚无统一共识。有研究显示,5~8cm为食管安全切缘距离。一项例SiewertⅠ、Ⅱ、Ⅲ型AEG的观察性研究中,R0和R1的胃切除和食管切除分别为例和例,分析发现,在≥T2或≤6枚转移淋巴结的病例中,离体食管切缘与肿瘤上缘距离3.8cm(在体约5cm)可带来明显生存获益。一项分析经腹切除AEG病例的研究认为,如果口侧肿瘤界限可清楚判定者,食管切缘与肿瘤上缘距离至少2cm;若口侧肿瘤界限不可清楚判定者,食管切缘腹肿瘤上缘距离至少4cm。一项例经膈肌裂孔径路切除的SiewertⅡ、Ⅲ型AEG的观察性研究中,例实施全胃切除,生存分析发现,食管切缘距肿瘤上缘的在体距离2cm的远期结局优于≤2cm的病例;因此建议,在体食管切缘距离2cm。另一项例SiewertⅡ、Ⅲ型AEG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体中位近端切缘距离为2.4cm(0.1~5.0cm),而食管受累≤3cm者,近端切缘距离并不是预后预测因素。建议参照食管癌及胃癌手术原则确定食管切缘距离,即在保证吻合安全的前提下,满足食管切缘距肿瘤上缘至少5cm(SiewertⅠ型、食管受累≥3cm的SiewertⅡ型)、或至少2cm(SiewertⅢ型、食管受累3cm的SiewertⅡ型),并建议行术中切缘冰冻病理学检测证实阴性。

5.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保证食管切缘和胃切缘的肿瘤学安全性有重要价值,建议术中酌情开展,特别是局部病期偏晚或经腹切除者。(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无论食管切缘或是胃切缘阳性,均是不良预后因素。尤其食管切缘肿瘤残留发生率较胃切缘更高。一项回顾性病例序列研究发现,AEG切除后食管切缘镜下阳性率可高达23.8%。因此,为提高R0切除率,应积极应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缘病理检查,以降低术后切缘阳性影响预后的概率。AEG局部病期偏晚及经腹切除,为食管切缘肿瘤残留的不良相关因素。因此,该类病例中应更倾向于积极使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术中是否做切缘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不做强行常规要求。但术中应根据肿瘤病期、肿瘤边界是否清晰、肿瘤边缘与切缘距离酌情开展。

七、联合脏器切除

1.预防性脾脏切除不作为推荐;但对于SiewertⅡ、Ⅲ型AEG直接浸润脾脏(包括胃脾韧带)、脾门淋巴结疑转移者,在预期可达R0切除时可考虑联合脾脏切除;或在单纯可疑脾门淋巴结转移、而脾脏未直接浸润者,可酌情选择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证据级别:ⅠB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JCOG-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例胃上部癌(cT2~4N0~2M0,胃大弯未受累)比较全胃切除联合预防性脾脏切除或保留脾脏,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8,95%CI:0.67~1.16),但脾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和手术出血量更多。因此,对于SiewertⅡ、Ⅲ型AEG未累及胃大弯侧者,不建议预防性脾切除。基于此研究,日本胃癌治疗已作出修订,仅在T2~4的胃上部癌直接侵犯脾脏、或位于胃大弯侧者可考虑联合脾切除。一项Meta分析纳入3项研究共例胃癌病例比较发现,联合脾脏切除与否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或病死风险,但也未增加生存获益。另一项Meta分析纳入4项研究共例胃上部癌患者,发现联合脾脏切除并无生存获益,但术后并发症风险明显增加(OR=2.11,P0.)。因此,当前证据不建议AEG常规实施联合脾切除。在单纯可疑脾门淋巴结转移而脾脏未直接浸润者,可酌情选择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

2.联合胰体尾切除在肿瘤直接浸润胰体尾或脾动脉旁、脾门淋巴结转移与血管融合无法分离时,若可达R0切除时可考虑实施,需同期联合脾脏切除;建议对该类病例首先实施新辅助化疗。(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C级,专家组赞同率:%)

在AEG病例手术切除时,因直接浸润胰体尾(T4b)或脾动脉旁、脾门转移淋巴结融合,在可达R0切除情况下,可考虑联合胰体尾切除,在联合胰体尾切除时应同时联合脾脏切除。这类病例建议首先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有研究观察发现,在存在脾门淋巴结转移的T2~3胃癌病例中,联合胰体尾加脾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全胃切除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而10年随访远期生存并无明显差异。另一项研究观察同样发现,联合胰体尾加脾切除并不能改善远期生存预后,而增加了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当前证据对联合胰体尾加脾切除的安全性和远期获益并不确定,应尽量避免预防性实施。

八、淋巴结分组及清扫规范

1.SiewertⅠ型的淋巴结分期按照食管癌;SiewertⅢ型的淋巴结分期按照胃癌;SiewertⅡ型的淋巴结分期目前尚存争议,建议开展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为了规范描述,AJCC/UICC第8版中食管癌及胃癌章节均已明确说明,若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cm(含2cm)近侧并侵犯EGJ,按食管癌进行分期;若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cm以远并侵犯EGJ,则参照胃癌。所以SiewertⅠ型的淋巴结分组参照食管癌,SiewertⅢ型的淋巴结分组参照胃癌。SiewertⅡ型的淋巴结分组虽AJCC/UICC规定参照食管癌,但目前尚存争议,建议开展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2.AEG胸部淋巴结清扫规范:SiewertⅠ型的胸部淋巴结清扫应参照中下段食管癌,行彻底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包括上纵隔及下纵隔);SiewertⅡ型应清扫下纵隔淋巴结;SiewertⅢ型应参照胃癌,因累及食管,应行下段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第和组)清扫。(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SiewertⅠ、Ⅱ、Ⅲ型中分别为46.2%~65.0%、12.0%~29.5%和6.0%~9.3%。肿瘤累及食管越高,其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大。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例SiewertⅡ型患者,对上、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提示,肿瘤近端距EGJ的距离(肿瘤侵犯食管长度)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唯一影响因素。肿瘤近端距EGJ3cm时,上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肿瘤侵犯食管2cm时,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增加。据此,SiewertI型的胸部淋巴结清扫应参照中下段食管癌,应进行彻底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包括上纵隔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R、2L);SiewertⅡ型应清扫下纵隔淋巴结;SiewertⅢ型因累及食管,应行下段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第和组)清扫。食管癌淋巴结清扫分为上纵隔区、下纵隔区和腹区,相关分组见表2和图4。

3.AEG腹部淋巴结清扫规范:SiewertⅠ型胸部淋巴结清扫参照下段食管癌,并应进行彻底的腹区淋巴结清扫(第16~20组);SiewertⅡ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需行D1/D1+淋巴结清扫;SiewertⅡ、Ⅲ型行全胃切除需行D2淋巴结清扫,若cT1N0且肿瘤长径4cm,可考虑选择行D1/D1+淋巴结清扫。(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等共同发布的《中国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版)》对于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各组淋巴结的定义和解剖界限进行了解释,并对清扫要求提出了质量标准。对于SiewertⅡ、Ⅲ型AEG应行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径路根治性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但对于其中早期病例(cT1N0)且肿瘤长径≤4cm者,行外科治疗时可考虑选择性行改良手术,即全胃切除加D1/D1+淋巴结清扫、或近端胃大部切除加D1/D1+淋巴结清扫。一项日本多中心SiewertⅡ型AEG病例(R0切除的T2~4)的分析研究发现,肿瘤下缘距EGJ≤3cm者,胃窦及胃大弯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肿瘤下缘距EGJ5cm者,上述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达20.0%,而距离在3~5cm之间的病例,其相应转移率为8.0%;因此建议,宜结合SiewertⅡ型AEG肿瘤下缘距EGJ距离,个体化决定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大部切除。

胃周淋巴结分组和清扫范围主要参照日本胃癌治疗规约,见表3和表4。经腹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a、3b、4sa、4sb、4d、5、6、7、8a、9、11p、11d和12a组;AEG需增加第19、20、和组淋巴结。见图5。长径≤4cm的AEG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时,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据AEG的E-G分型和cT分期决定。偏食管型(E、EG、E=G)中cT1病例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a、4sa、4sb、7、9、19、20、和组;≥cT2的病例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a、4sa、4sb、7、8a、9、11p、11d、19、20、和组。偏胃型(GE、G)中cT1病例,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a、4sa、4sb和7组,≥cT2的病例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a、4sa、4sb、7、8a、9、11p、11d、19和20组。见表4。

4.脾门淋巴结清扫(第10组)不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怀疑脾门淋巴结转移预期可R0切除者,可考虑联合脾脏切除或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证据级别:ⅠB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96%)

在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胃中上部癌建议行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其中均包括脾门淋巴结(第10组)的清扫。因此,不少学者在尝试和探索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技巧和方式。但在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关于在EGJ上下2cm以内≤4cm的AEG部分针对淋巴结清扫范围中,并未包括第10组淋巴结;以及有指征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D1/D1+的胃上部癌病例,亦未要求清扫第10组淋巴结。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登记分析发现,胃癌全胃切除病例中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而清扫与未清扫第10组淋巴结并无明显生存差异。另一项单中心研究发现,SiewertⅡ、Ⅲ型AEG的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3%,亚组分析提示,保脾的第10组淋巴结清扫在SiewertⅡ型或SiewertⅢ型4cm者,并无生存获益。此外,JCOG-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全胃切除时预防性脾切除(包括彻底的第10组淋巴结清除)与保脾在非大弯侧胃上部癌(T2~4N0~2M0)的远期预后,结果未提示脾切除具有提高生存预后的价值。基于此临床试验结果,在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即将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范围中将第10组去除;因此,脾门淋巴结(第10组)不再作为常规推荐。但对于明确、或高度怀疑脾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在预期可达R0切除的情况下,可行联合脾脏切除。在单纯可疑脾门淋巴结转移而脾脏未直接浸润者,可酌情选择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目前研究认为,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但远期生存获益与否尚需随访观察。

5.脾动脉远端淋巴结(第11d组)在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切除AEG行全胃或近端胃切除者,对于≥cT2的病例应当常规清扫。(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与脾门淋巴结类似,脾动脉远端淋巴结(第11d组)一直是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要求的范围,至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维持要求这样的清扫范围。在EGJ上下2cm以内≤4cm的AEG,不论是E、EG、E=G或GE、G类型,只要是≥cT2病例,均要求清扫第11d组淋巴结;只是在E、EG、E=G类型中鳞状细胞癌不要求清扫第11d组,这需要特殊说明。也就是说,AEG按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腹区的第19组应当包括了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中的第11p组和第11d组,而不仅仅是第11p组。即要求自脾动脉起始部至脾动脉分叉处的沿途前上方及Gerota筋膜前方的脂肪淋巴组织,需要整块切除

6.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第12a组)清扫在经腹标准全胃D2手术中需要清扫,但在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切除中近端胃切除者则不做要求。(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第4版、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第12a组)清扫在近端胃大部切除中不做要求,但在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要求常规清扫。一项单中心回顾性例病例登记分析发现,在Ⅰ~Ⅱ期胃癌病例中或胃上部癌病例中,清扫第12a组淋巴结无明显生存获益。按食管癌腹区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包括第12a组,见表2。同样,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在EGJ上下2cm以内≤4cm的各类型AEG均未要求清扫第12a组淋巴结。

九、术前新辅助治疗

1.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预期可R0切除的AEG病例推荐优选考虑。(证据级别:ⅠB级,推荐强度:A级,专家组赞同率:%)

目前少有单独针对AEG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试验,多为AEG与食管癌或胃癌联合开展的研究。局部进展期SiewertⅢ型AEG(cT2~4N0~3M0)在年胃癌NCCN指南中已推荐优选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再实施手术切除和辅助化疗;ESMO指南也作出了同样的推荐。一项Meta分析提示,与单纯手术相比,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需与辅助化疗联合才能改善预后,而单纯新辅助化疗达不到提高生存的目的。因此推论,AEG亦应接受围手术期化疗。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和西方指南对新辅助化疗推荐适应证范围尚存差异,主要来自于东西方D2手术比例的差异。NCCN指南的主要证据支撑为MAGIC试验及FNCLCC/FFCD试验。

但这两项研究D2淋巴结清扫比例相对较低。MAGIC试验(例中AEG占11.5%)和FNCLCC/FFCD试验(例中AEG占64%)比较了Ⅱ、Ⅲ期病例围手术期化疗与单纯手术的有效性,结果均提示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此外,EORTC-试验(例中AEG及胃上部癌占52.8%)比较了Ⅲ、Ⅳa期病例围手术期化疗与单纯手术的疗效,尽管该试验提前中止,而且总体生存无明显获益,但R0切除率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围手术期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的比较在SAAK、JCOG-和MAGIC-B等试验中进行。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也在OE05和FLOT4试验中开展。

2.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进展期预期可R0切除的AEG病例中争议较多,暂不做推荐;在SiewertⅠ型病例中可考虑实施,宜在探索性临床研究基础上应用。(证据级别:ⅠB级,推荐强度:B级,专家组赞同率:%)

在我国,放疗在AEG围手术期应用尚不普遍。一般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关于新辅助放化疗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在食管癌NCCN指南中,对cT1b~4aN0/+M0预期行食管切除术的SiewertⅠ型AEG病例优选新辅助放化疗。但在胃癌NCCN指南和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关于围手术期放化疗的推荐强度较低。CROSS试验(例食管癌和AEG,cT1N1或cT2~3N0~1)发现,AEG(占27%)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较单纯手术切除者,具有更高的R0切除率和更好的生存预后。POET试验比较了SiewertⅠ、Ⅱ、Ⅲ型AEG(cT3~4NxM0)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与单纯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生存结局,该研究因招募进度缓慢,在入组27.9%的计划病例后中止,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7.4%和27.7%(P=0.07),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5%和59.0%(P=0.06)。尽管POET研究未完成招募计划,但新辅助放化疗的生存优势已开始体现。其他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试验JCOG-9、ICORG10-14和TOPGEAR尚在进行。

十、尚属于外科治疗相关待探索的问题

1.SiewertⅡ型AEG的分期系统;

2.SiewertⅡ型AEG的手术径路;

3.SiewertⅡ型AEG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SiewertⅡ型AEG的切除范围;

5.胸腹腔镜联合切除SiewertⅠ型AEG的远期预后;

6.腹腔镜切除SiewertⅡ、Ⅲ型AEG的安全性和远期预后;

7.经腹膈肌裂孔径路切除SiewertⅡ、Ⅲ型AEG的安全食管切缘距离;

8.新辅助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AE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9.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十一、结语

近年,AEG的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且死亡率高,应受到足够重视。AEG诊疗需要联合胸外科、胃肠外科和肿瘤科为基础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促进AEG外科治疗的规范性,减少胸外科和胃肠外科在解剖和手术认识上的差异性,胸外科和胃肠外科两个领域的专家联合发布本《共识》。本《共识》共提出27项AEG外科治疗相关的推荐陈述,以及9项尚属于外科治疗相关待探索的问题。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编审专家组成员名单

组长:陈龙奇,胡建昆,季加孚,于振涛

成员(按姓名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陈凛(医院),陈龙奇(医院),陈心足(医院),杜铭(重庆医院),傅剑华(医院),付茂勇(医院),付军科(西安医院),郭伟(陆军医院),胡建昆(医院),胡祥(大连医院),黄昌明(福建医院),何裕隆(医院),韩育宁(医院),韩泳涛(医院),季加孚(医院),梁寒(天津医院),李辉(首都医科医院),李印(中医院),李国新(医院),李乐平(医院),李子禹(医院),刘俊峰(医院),柳硕岩(医院),廖永德(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所剑(医院),孙益红(医院),陶凯雄(医院),谭黎杰(医院),王振宁(中国医院),王允(医院),薛英威(哈尔滨医院),徐泽宽(医院),杨昆(医院),袁勇(医院),余佩武(陆军医院),于振涛(天津医院),张仁泉(安徽医院),周勇安(空军医院),周总光(医院)

执笔:袁勇,陈心足,陈龙奇,胡建昆,陈凛,于振涛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102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