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临床见闻螺旋型鼻肠管应用于胰十二指肠
本研究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7月—年4月在本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病人94例,以按照病区分组,A病区行胃肠外营养(TPN)为对照组,B病区为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EN)为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38例,女9例;年龄(48.67±6.74)岁;胰头癌24例,壶腹部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下段癌3例。观察组:男34例,女13例;年龄(50.12±5.64)岁;胰头癌19例,壶腹部癌1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7例,胆总管下段癌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为等氮量、等热卡,糖∶脂=(1~2)∶1。热量日需要量为每天.5kJ/kg,氮量为每天0.2g/kg,根据其病情、感染、手术等情况调整。
对照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接受肠外营养。术前1h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每天经静脉补液~mL,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术后第8天后开始流质饮食。
观察组: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将2根带导引钢丝的鼻胃管、鼻肠管分别自同侧鼻腔插入胃中,术中直视下再将鼻肠管经吻合口置入空肠输出袢,插入深度以超过空肠吻合口远端10~15cm为标准,拔出导丝,固定鼻肠管于面颊部,胃管末端置入空肠输入袢以减压。病人术后24h开始经螺旋型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连续7d;术后第1天滴注生理盐水mL;第2天经输液泵匀速滴入肠内营养混悬液mL,50~60mL/h的速度,第3天全量营养液mL加入浓钠、氯化钾等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速度逐渐加快,可至mL/h,病人能耐受为宜。术后鼻胃管予以持续负压吸引,引流量逐渐减少到每日mL以下、肛门排气后予以拔除。应用肠内营养后,相应地减少静脉输液量。一般病例应用7~9d,术后第8天后开始流质饮食,出现吻合口瘘的病例则延续至瘘口愈合。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②治疗前后体重(BW),测量体重采用统一电子秤,病人均赤足,空腹,着薄款睡衣裤,测量2次,取平均值。③营养评价指标(清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术后第1天、第7天抽取清晨空腹血。
1.4资料收集
对数据收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由2名责任护士收集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体重变化、营养评价指标等资料,收集资料后采用双人核对无误后进行录入。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以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治疗后体重重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后第7天清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范围大,造成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为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后长期处于禁食状态,需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且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肠道运动,维护肠道完整性,减少细菌的移位,降低能量的消耗与高代谢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可有效改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鼻饲液能够满足病人所需能量,且不经过胃液即可在小肠吸收,保证病人每日营养需要量,有利于促进病人疾病康复。
营养评价方法有很多种,理想的营养评价方法应该是能准确快速评价病人的营养状况,反映住院病人的预后,并且易于操作,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体重的改变是与机体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改变相平行的,故体重可从总体上反映人体营养状况。有研究表明:体重受身体内水分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病人。因此,在本研究中营养评价指标为体重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包含清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结果显示螺旋型鼻肠管的应用能明显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指标情况。
根据病情病人留置鼻肠管时间长短不一。杨怡莎等研究组病人留置鼻肠管时间10~28d,虽然螺旋型鼻肠管质地柔软,对鼻腔刺激性小,但由于其留置时间较长,病人护理问题应得到重视。每日给予口腔护理2~3次,防止口腔感染;给予肠内营养前后都需用温开水冲管,以保证管道的通畅;及时更换鼻贴,每次更换鼻贴位置,避免导管性压疮的发生;注意鼻腔卫生,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塞等都会降低病人的舒适度,从而降低病人管道耐受性,增加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因此,做好螺旋型鼻肠管病人的常规护理是完成早期营养支持的重要基础。
原作者:谭锦风,李蕾,刘瑜,谢冬英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