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第二篇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
No.1项目名称:红细胞计数
生理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几乎占血容量的一半。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着动态平衡。主要用于慢性失血、腹泻呕吐、内分泌腺、心脏、肺、骨髓、红细胞本身等疾患的诊断。
参考区间:成人:男性(4.0~5.5)×/L女性(3.5~5.0)×/L新生儿:(6.0~7.0)×/L婴儿:(5.2~7.0)×/L儿童:(4.2~5.5)×/L
生物学变化:1.年龄与性别差异:新生儿:2周后逐渐下降,儿童:男性儿童6~7岁时最低,然后随年龄增大上升,25~30岁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女性儿童13~15岁达高峰,然后受月经、内分泌等影响逐渐下降,21~35岁最低,然后逐渐增高与男性相近。因此在15~40岁之间两性红细胞计数差别最大。可能与睾酮促进红细胞造血有关。
2.精神因素:兴奋、激动、恐惧、冷水浴等伴随肾上腺素增多,可导致红细胞暂时性增多。
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相对缺氧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
4.气压降低: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增生,如高海拔地区人群红细胞偏高
5.其他因素:妊娠中、后期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减少;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导致造血原料相对缺乏;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退等
临床意义:升高: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影响因素:增高:标本采集前:年龄、性别、地域差异;精神因素、多次献血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采集中:餐后消化旺盛时、采血剧烈运动后、采血所用标本为耳垂血、在炎症、紫绀部位采血;降低:老年人检测、妊娠中后期检测、应用抑制骨髓造血药物者检测、标本中混有组织液、标本发生溶血、采用非磷化试管盛血、标本发生凝血、在水肿、冻疮部位、采血标本发生冷凝集、小红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测试孔堵塞等;
No.2项目名称:红细胞形态
大小异常: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6-9μm。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μm者称大红细胞,15μ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凡直径6μm1者称为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口性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锯齿红细胞、裂红细胞等。
染色异常:着色过浅、着色过深、嗜多色红细胞等。
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卡波换、染色质小体、有核红细胞等。
No.3项目名称:血红蛋白测定
生理功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组成。血红蛋白测定是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综合浓度。
参考区间: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新生儿:~g/L儿童:~g/L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升高: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降低: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影响因素:增高:标本采集前:年龄、性别、地域差异、精神因素、多次献血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高脂血症患者。采集中:餐后消化旺盛时采血、剧烈运动后采血、所用标本为耳垂血、在炎症、紫绀部位采血;标本测定:标本稀释倍数过低、高白细胞标本未处理、高血小板标本未处理
No.4项目名称:红细胞比容测定
生理功能:Hct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区间:男:0.-0.女:0.-0.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时红细胞比积可增高,有时可高达0.50以上,故临床上常测定脱水病人的红细胞比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各种原因所致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比积常可高达0.60以上,甚至达0.80,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其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数值的减低不一定平行。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意义。
影响因素:增高:单独使用草酸铵抗凝、采血后未封口、标本存放时间过长、离心速度较低或离心时间过短
降低:晚上采集标本、3个月以内献血者、刚刚大量输液者、标本溶血、单独使用草酸钾抗凝、离心速度过高或时间延长
No.5项目名称:红细胞参数平均值
生理功能:红细胞平均数值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生物学变化:MCV: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临床意义:MCV: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B12、癌;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No.6项目名称:红细胞容积分布宽
生理功能:RDW是定量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参数表示。
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增大,特别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缺铁性贫血时MCV一般下降),RDW增大更是早期缺铁的指征;当MCV下降时,RDW增大更显著;给予铁剂治疗并有效时,RDW将比给药前更大,随后会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2.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时,MCV均可轻度减小。但缺铁性贫血时RDW会增大,而后者的RDW是正常的。
3.用于贫血的分类:MCV只能反映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不能代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评价,过去靠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的观察,但此种观察受血涂片的制作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不能定量,而RDW能较好的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将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结合用于对贫血的分类将更为完善。
No.7项目名称:网织红细胞计数
生理功能:网织红细胞是红细胞的未成熟阶段,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从晚幼红细胞发育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小时,成熟红细胞的寿命约为天。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并不释放至血循环,只有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才释入血中。
参考区间:成人和儿童:0.-0.新生儿:0.02-0.06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4-84)×/L
临床意义:升高: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缺乏叶酸、维生素B12)贫血、失血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增加最为显著,常10%。2.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予铁剂、维生素B12、叶酸治疗之后,可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
降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影响因素:增高:标本采集前:严重贫血患者检测、应用EPO治疗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