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预防 >> 胰腺后壁加固胰肠一层半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
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12期
胰肠吻合口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腹腔严重感染、出血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1-4]。据文献报道:胰瘘的发生率为5%~25%,相关病死率高达20%~50%[5-6]。如何有效地减少乃至避免胰瘘的发生成为困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难题之一。胰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胰肠吻合方式是术中可以控制的重要因素[7]。笔者团队多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累积的经验发现:严重的胰瘘主要源于胰肠吻合后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团队设计了一种简易、安全的吻合方式,称为胰腺后壁加固胰肠一层半吻合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9月我科收治的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部和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腺后壁加固胰肠一层半吻合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部和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40.0~84.0岁,平均年龄55.3岁。17例患者中,11例患者以黄疸、腹部不适症状入院,6例因健康体检发现壶腹区占位性病变前来就诊。术前MRCP检查显示胰管扩张者10例。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为HMUIRB20160006。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腰背部垫高,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右季肋区经腹直肌切口,常规探查腹腔,重点探查有无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肿大,明确肿瘤的位置、质地、大小等情况,可否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均采用胰腺后壁加固胰肠一层半吻合术行胰肠消化道重建。
1.2.1 离断胰腺:17例患者均在胰颈处离断胰腺。保留端胰腺左、右两侧各缝一牵引线,待切除侧胰腺在距预切除线0.5cm左右用7号线结扎一道牵引。手术刀沿预切除线切断胰腺,离断过程中注意寻找胰管开口。为了防止胰腺断端的缺血和损伤,只将出血点用电刀进行止血,不做鱼嘴状或褥式缝合。游离胰腺断端周围组织,不做过度游离,只需吻合所必须长度即可。胰管内插入1枚细硅胶管固定待吻合。
1.2.2 空肠壁处理:将重建用的空肠襻经结肠系膜右侧开口上提,胰肠吻合口尽量靠近空肠断端,避免形成盲襻。用电刀烧灼空肠浆肌层,孔径与胰管孔径一致。止血钳钳夹并上提空肠黏膜,以电刀烧灼空肠黏膜。再用止血钳打开空肠壁,使孔径与胰管口径大小一致。
1.2.3 吻合:待吻合胰腺空肠如图1所示。距胰腺断端至少1cm用4.0戈尔线经胰腺前壁进针,后壁距胰腺断端同等距离出针,再经距空肠吻合孔水平下约1.5cm处空肠进针,沿肠管方向走行约胰腺断端直径1/3~1/4长度出针,注意缝合深度为浆肌层,继续从胰腺后壁进针,前壁出针,保证胰腺前壁两进、出针点距离也为胰腺断端直径1/3~1/4左右,类似U型缝合。同样方法再缝2~3针,这之间可以有少许重叠(图2),分别用文氏钳夹持备用。5.0可吸收线从胰腺断端一侧开始,行胰腺断端后壁与空肠浆肌层连续缝合,进针点不能超过U型缝合,距离胰腺断端0.5~0.8cm,邻近胰管要做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图3),将之前置入胰管内的细硅胶管的另一头插入空肠吻合孔,且保证其位于空肠输出袢。需注意后壁的缝合尽量紧密。继续吻合胰腺及空肠吻合孔前壁(图4),完成一层吻合。将之前的3~4针U型缝合收紧结扎,使空肠吻合孔后壁“托住”胰腺后壁(图5),完成半层吻合,即胰腺后壁加固。需要注意,结扎的松紧要适度,保证后壁贴合胰腺即可,保证胰腺断端良好血运。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2)术后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病理学检查。(4)随访情况。按照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定义确定是否存在胰瘘以及胰瘘的分级[2]。
1.4 随访
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门诊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腹部CT,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
2结果(1)手术情况:17例患者中,16例患者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左半肝切除术。1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76mi(230~440min),平均胰肠吻合时间为12min(9~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10mL(200~950mL),肿瘤平均大小为3.25cm2(1.92~5.60cm2)。(2)术后情况:17例患者平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1~7d)。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胰肠吻合口瘘(A级)1例,胃排空障碍2例。胰肠吻合口瘘患者通过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延后进食时间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顺利出院;2例胃排空障碍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17例患者患者出院前均行T管造影或CT检查,未见胰肠吻合口有渗漏。17例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d(6~20d)。(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导管腺癌5例,胆总管壶腹区腺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癌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十二指肠壶腹腺癌2例。(4)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个月,
均生活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结果显示无肿瘤复发及胰肠吻合口周围积液。
3讨论从意大利Codivilla于1898年行世界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至今,术后并发症胰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临床医师最大的难题。导致胰瘘发生的因素很多,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以及吻合方式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8-10]。由于前两个因素无法控制,国内外学者为了减少胰瘘的发生不断研究各种吻合方式:从单层吻合到双层、甚至三层吻合,从胰肠吻合到胰胃吻合,从胰管黏膜对合到套入式吻合,再到捆绑式吻合[11-18]。目前尚无标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但必须遵循消化道重建的基本原则,即良好的暴露与视野,无张力、适宜的吻合针距,良好血供及胰腺断面的覆盖等是保证胰肠吻合质量的重要因素[17-23]。
笔者团队发现:大部分胰瘘都发生于胰肠吻合口后壁。这是因为胰腺是实质性腺体组织,质地柔软、脆弱,除前壁外,上下缘及后壁均无腹膜覆盖,使得后壁的吻合比前壁牢固性欠佳,且缝合结扎时更容易发生组织切割损伤。由于后壁行吻合时未处于直视下,故吻合时进针深浅、疏密相对不好掌握。笔者团队还发现:很多患者主胰管的开口位于胰腺断端平面中下部分,后壁的吻合必然成为一薄弱点。由于胰肠吻合后方有诸如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等重要大血管,如果胰液从胰肠吻合后壁漏出,其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因此,笔者团队在胰肠一层吻合的基础上加行后壁加固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瘘的发生几率,也减少胰瘘导致灾难性的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与其他吻合方式比较,此吻合方式有以下优点:
(1)胰瘘的发生几率降低,减少胰瘘导致大出血的几率。3~4针U型吻合将胰腺后壁牢牢包住,即使后壁第一层吻合有胰液漏出,也只能局限于胰腺后壁与空肠之间,不会漏进腹腔。
(2)该吻合方式适应证广泛。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胰腺,对胰管直径及胰腺断端的大小等没有特殊要求。
(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节省时间。吻合前不需要刻意准备胰腺断端及空肠断端,不像套入式或捆绑式吻合需要将胰腺游离出足够的长度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吻合。3针U型吻合操作简便,接着只需行单层连续缝合,最后将之前的3~4针U型吻合打结固定,完成吻合。
(4)胰腺内引流管保证了引流通畅,减少胰酶激活。胰管内引流管远端跨过胆肠吻合口,避免在吻合口处胰酶被胆汁激活,减少胰液对吻合口的腐蚀。即使有渗漏,对吻合口危害较小。
(5)一层半的吻合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对胰腺的创伤,避免了多层缝合缝线对胰腺组织的切割所造成的胰瘘。需要注意的是,在行胰腺后壁加固时,3~4针U形吻合应尽量避免刺入主胰管,以免增加胰液漏出的风险,这就要求主刀医师有一定的吻合术经验。
综上所述,胰腺后壁加固胰肠一层半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且易操作的胰肠吻合手术方式,能有效地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由于目前病例数量有限,该吻合方式可否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规吻合方式仍有待于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9-30)
(本文编辑:夏浪)
内容转载自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白癜风治疗花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s/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