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计划圆桌沙龙——如何开展高水平

临床研究”活动感受

王许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医院普外科

年6月14日,笔者有幸作为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中的一员,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如何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圆桌沙龙,聆听了Colorado大学RichardSchulick教授、Oklahoma大学MinLi教授、医院楼文晖教授以及浙江大医院章琦博士关于临床研究、基础科研以及外科创新和伦理的精彩报告。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在临床和基础科研中的浅显经验,写一些感悟。

1.早期培养科研意识

笔者攻读硕士期间跟随导师刘颖斌教授和彭淑牖教授学习和练习临床技能,见识了很多高难度手术,几乎每天沉浸在手术的快感当中。期间也参与过捆绑式胰肠吻合、肝尾状叶手术的临床研究和数据整理,写过一两次关于胆囊癌基础研究的课题,但总体来说对科研还是没什么概念,没做过分子实验。

开始工作是医院,得益于王平副院长的支持、放手和保护,也是整天想着做手术。工作5年积累些经验之后,才觉得光靠手术是不够的,辞职追随导师刘颖斌教授至上海交通大医院攻读科研型博士,准备系统学习科研方法。这次会议中,听完章琦博士的报告,更觉得掌握科研要趁早,最好在研究生阶段能同时完成,这时期更容易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且精力充沛,分心事情少很多。

2.立足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研究

依据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研究是普外科医生的优势,相对于基础研究人员,我们可能更容易在这方面作出成果。例如,笔者所在团队在实施胰胃吻合的过程中,发现术后胰腺残端容易出血,可能是胰腺残端被胃酸腐蚀、食物碾磨导致。因此,在结合捆绑式胰胃吻合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单层捆绑式胰管胃粘膜吻合术,将胰腺残面置于胃黏膜和浆肌层之间,贯穿缝合胃黏膜和胰腺残端,避免了胰腺残端遭遇胃液腐蚀的风险,而且即使胰腺残端出血,也会因空间压迫而止血。通过和同期的胰胃吻合、胰肠吻合资料进行比较,证实了该技术控制了胰腺残端出血以及降低了胰瘘,文章发表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上。之后,我们将这个技术用在胰肠吻合术后出现梗阻、反复发作胰腺炎,通过小肠镜治疗失败不得不手术的病人,术中只需要切除原胰肠吻合,关闭远端的空肠端,进行胰胃的重建即可,不会损伤或者破坏之前的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口。

然而,这样的创新或者说改进,相对于发表高影响因子的临床期刊还有距离,后续还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远期并发症分析等,如能再结合动物实验,探寻可能的机制,则可能使文章的质量再上一个层次。另外,同时也要注意到,很多近年来所谓的创新性研究,实际在很久之前的历史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类似方式,比如比较常用的胰肠端侧吻合方式,与年Varco教授、年Cattel教授采用的方法在本质上很类似,所以外科的临床研究,不但要跟踪前沿,也要多看些历史文献,知古鉴今,不但能获得创新灵感,还可以避免重复。

第一个例子是通过胰腺癌的多学科诊治建设,医院胰腺癌的手术切除量逐年显著增加,吸引美国其它州的患者前来求诊,由此他们也早期开展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并且在复杂的胰腺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重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他们之后逐渐成立了食管癌和胃癌、肝癌、结肠癌等多学科诊治中心,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临床文章;第二个例子,通过和基础研究者的协作,他们发现CDR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免疫检查点,并且有希望成为免疫治疗新的靶点,进一步,他们寻求大的药物公司如Merck公司等进行合作、投资,寻求转化等等。通过这几个例子Schulick教授

3.基础研究的个人反思

笔者是在31岁时才从逐步接触基础研究,从养细胞开始学实验技术,同时开始啃晦涩难懂的基础文献,学起来相当困难。经过博士3年的系统学习,算是稍微有些入门,对基础研究有了些感觉,但还没有发很好的高质量的基础文章的经验,倒是有了些想法:(1)基础研究还是接触越早越好。开始时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归零心态,坐得住冷板凳。(2)平台很重要,最好选择设备完善的、又有一些专门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实验室,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并可站在一个高起点,刚开始可以找他们帮助设计实验路线,容易出好一些的文章。(3)照葫芦画瓢,可以选择一篇分数较高但实验技术路线比较容易实施的文章,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4)多读文献,且要啃高分的文献,就逐渐能找到规律和感觉。这次讲课中MinLi教授通过分析了20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胰腺癌的文章,总结出有三个共同点:创新性、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机制全面。其中创新是高影响因子文章的灵魂,比如新的信号通路、新的理念、新的明星分子或是新的实验技术等。(5)多交流、合作、多向基础人员请教,防止闭门造车,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几个建议可能就让我们省下很多时间,提高效率。本次沙龙中RichardSchulick教授即提及,通过和基础研究者的协作,他们发现CDR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免疫检查点,并且有希望成为免疫治疗新的靶点,进一步寻求大的药物公司如Merck公司等进行合作、投资,寻求转化等。(6)专一性。笔者在波士顿进修学习时,导师Simon教授研究CD39有20年,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围绕CD39展开,做得很深,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临床转化。

本次沙龙中楼文晖教授和杨尹默教授深厚的英语功底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他们在攀登计划成立之初就一直陪伴、提携着我们。最后,再一次感谢《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和强生爱惜康外科事业部为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搭建的攀登计划这个平台,让我们聚集在一起,跟随着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外科专家学习、成长。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s/88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