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年第7期

近年来,胰腺切除手术患者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并发症仍高达30%~50%。术后胰瘘是胰腺切除手术及一些晚期胰腺癌患者粒子植入术后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较难防范,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导致感染、继发出血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任何原因引起的富含消化酶的胰液从胰腺漏出均称之为胰瘘(pancreaticfistula,PF),由胰腺手术引起的胰液外漏则称为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pancreaticfistula,POPF)。早在年Whipple即报道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coduodenectoy,PD)后胰腺残端吻合口的高胰瘘发生率。时至今日,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维持在10%一28%,胰瘘患者病死率较无胰瘘者高近1倍。

一、关于术后胰瘘

长期以来,关于术后胰瘘一直缺少统一、公认的标准。众多学者在研究中使用不同的胰瘘标准。混乱的标准和研究结果阻碍了胰瘘研究的开展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因此,一个被广泛认可、全面的标准不但便于胰瘘的评价,而且可以为众多的术后胰瘘研究建立统一的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年国际胰瘘研究组(theIntemationalStudyGrouponPancreaticFistula,ISGPF)召集来自15个国家的37位胰腺外科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胰瘘诊治经验,最后制定出广为接受的ISGPF胰瘘定义及分级标准。术后胰瘘定义:术后3天引流液淀粉酶含量超过正常血清淀粉酶上限3倍(IU/L,索氏单位)。为更好地判断胰瘘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临床干预,ISGPF又根据胰瘘对患者的影响,将其分为三级(A、B、C级)。A级POPF:此级别的POPF最常见,称作“一过性瘘”,没有临床意义,不需要临床干预,在正常临床路径上很少需要改变。患者经口喂食,临床表现良好,不需使用全肠外营养、抗生素或生长抑素类似物。CT扫描显示通常无胰周液体积聚。A级POPF不会推迟出院,一般通过延迟拔除手术留置的引流管即能解决问题。B级POPF:此级别的POPF需要改变处理策略或调整临床路径。通常患者需要禁食,使用部分或全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胰周引流通常保持原位,但如引流不畅,CT扫描可能会提示胰周液体积聚,需要重置或调整引流管。当合并腹痛、发热和(或)白细胞减少时,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类似物也可使用。B级POPF常会推迟出院,或者需要出院后再人院治疗。许多B级POPF患者可以在保证引流管在原位的情况下出院,门诊随访。如果需要侵袭性操作,POPF则升级到c级。c级POPF:此级别的POPF需要显著改变处理策略或调整临床路径。临床稳定性可能呈交界状态。临床应积极干预,患者应禁食,并予全肠外或肠内营养,静脉使用抗生素,使用SST类似物。患者应在加强监护病房接受治疗。CT通常提示明显的胰周液体积聚,需要经皮引流。患者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推迟出院。

临床上另一常用的关于胰腺术后胰瘘定义来自美国纽约的著名癌症中心MSKCC(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其定义为:具有临床胰瘘症状及体征,术后10d高淀粉酶引流液大于50ml/d。根据临床表现及结局的不同,MSKCC将术后胰瘘分为5级:1级:需口服药物治疗或于临床医疗护理治疗;2级:需静脉药物治疗、抗生素、完全肠外营养治疗等;3级:需放疗、内镜治疗,甚至手术干预治疗;4级:有以上术后并发症导致的慢性功能不全。5级:死亡。

二、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

尽管外科技术在不断提高,但完全避免术后胰瘘仍存在很大困难。术后胰瘘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3个方面。非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充分有效的引流、营养支持及药物抑制胰腺外分泌功能。内镜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良性胰腺疾病,包括胰瘘的治疗,世界上已有相关报道。手术治疗则主要针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具体的手术方式主要有窦道切除术、瘘管及远侧胰腺切除术、胰腺瘘管与胃肠道吻合(包括瘘管胃吻合,瘘管切除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瘘管空肠吻合术等)。

近年来,药物预防及治疗胰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常见的包括预防性应用乌司他丁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十二指肠壁细胞的刺激,减少促胰液素的分泌,使胰液分泌较少;应用对消化道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有强大抑制作用的生长抑素(SST)类药物等。其中SST的应用值得







































哪家医院治愈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ys/9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