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粒籽源植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针对近距离植入治疗的特点,尤其是考虑到植入后剂量分布、边缘剂量下降梯度和辐射防护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外用的较多的核素种类为I-和Pd-。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核素具有恰当的物理半衰期以及发出的光子能量较低。上篇推文中表1已列出曾用于临床植入的粒籽源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及其基本物理特性。常规的粒籽源临床植入一般涉及多个源,植入方式有永久植入和暂时植入。多个粒籽源植入人体肿瘤部位后,持续发出射线对肿瘤进行杀伤。虽然与远距离放射治疗相比其初始剂量率不高,但由于其照射的持续性,在植入后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如一个或几个半衰期)对肿瘤靶区造成的累积剂量仍然非常可观。根据这一特点,粒籽源治疗的适应证要求为:肿瘤处于局部进展期,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7cm;要求卡氏(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KPS60以上,即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生长缓慢,分化好的肿瘤。具体的适应证包括:①脑胶质瘤、脑转移瘤、脑膜瘤;②鼻咽、眼眶内肿瘤、口咽癌、舌癌、口底癌、颊粘膜癌、颈部转移癌;③肺癌、胸膜间皮瘤、乳腺癌;④胰腺癌、胆管癌、肝癌;⑤前列腺癌、妇科肿瘤;⑥软组织肿瘤。对于术中粒籽源植入而言,粒籽植入治疗病例选择标准包括:①Kps>80,估计生存期>6个月;②病灶仅限于局部;③经皮穿刺达不到病灶部位;④肿瘤体积最大径<10cm;⑤没有广泛坏死和瘘。

二、放射性粒籽源的基本结构组成

粒籽源本身体积很小,临床常用粒籽源的外观呈小圆柱型,绝大多数长约4.5mm,直径约0.8mm。源内核是起植入后标记定位(Mark)作用的高原子序数物质,放射性核素采用镀覆或吸附等形式附着于内核。内核外包裹一层很薄的金属壳层,这一薄层的作用是隔离,也就是防止放射性核素在植入后随意流动甚至扩散;再考虑到其长期植入人体的临床应用场景以及加工的难易程度,国内外厂商一般选择组织相容性较好的钛金属,且在两端留有焊头。以下是6种常见粒籽源的外观、内部结构及组成介质的示意图,如图1~6,临床最常用的I-粒籽源的实际展示如图7。

图型I粒籽源

图2I25.S17型I-粒籽源

图301型I-粒籽源

图4RadicoilPd-粒籽源

图5CS-1型Au-粒籽源

图-02型Au-粒籽源

图7I-粒籽源的实际大小展示

由于大多数常用的粒籽源外壳都是钛金属,内核是银丝,因此就粒籽源外表面的辐射能谱而言,除了穿透出来的核素本身发射的光子能量外,还包括钛外壳和银内核的K层特征X射线,这决定了实际的治疗能谱比核素能谱更为复杂。而这一特征和属性其实就是下述安全与防护针对的基本对象。

END

「往期文章」

放射性粒籽源的简介

放射工作人员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不低于4.9

5个标准的解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l/109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