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胰腺癌的介入治疗从单一的动脉局部灌注化疗,现在已经有动脉灌注/栓塞化疗、经皮碘粒子植入、经皮射频病灶消融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同时,介入治疗(点击获取介绍)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卓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癌中之王”的治疗和预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悲观。

对于准备接受介入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李茂全教授,就治疗前、治疗后以及出院后这三个阶段,给出以下建议:

李茂全教授简介胰腺癌

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基于患者的治疗方案不一样,介入手段不一样,干预时间不一样,注意事项并非千篇一律。但归纳起来,胰腺癌介入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痛苦,控制病灶,让病灶和人体“和睦相处”。

李教授告诉大家,胰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中,带瘤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是一定要把胰腺癌彻底消灭才算达到治疗目的。

接受介入治疗前

确诊胰腺癌后,开始介入治疗前,良好的心态排在注意事项的第一位,大家不要谈癌色变,好像确诊癌症就是世界末日。

另外,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方案,无论是手术、放化疗或介入治疗。

胰腺癌患者的饮食管理和控制同样很重要,不过胰腺上的病灶位置不一样,对饮食的要求不完全一样:病灶在胰头部,要严格控制饮食;病灶在胰体部,饮食习惯不一定需要调整。

接受介入治疗后

正如李教授先前所说,大家在治疗结束后,不要过分纠结“病灶有没有彻底消灭”,患者对自身情况要有前后比较的意识,因胰腺癌出现的症状有没有改善:如腹部疼痛是否较治疗前减轻,是否能够正常进食等。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或缓解,证明治疗是成功的。

此外,在饮食上,李教授特别提醒大家:胰腺癌患者不宜“一日三餐”——尽管一日三餐的习惯是从古代流传至今,但却不适合介入治疗后的胰腺癌患者。这时的饮食原则,应以少食多餐,以低脂肪、低蛋白的清淡饮食为主。

出院以后

医护人员有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等一系列的评估体系,但是患者不一定清楚这些,那出院以后该如何判断自己情况的好与坏?李教授认为,患者自己的感觉非常重要,如体力恢复程度,日常活动有没有受到影响,都能直观的显示出身体情况,大家不必过度纠结病情有没有发展。

过度纠结病灶的情况,不但是胰腺癌,也是其他癌症患者太过在意的一个点。其实看待人体应该用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胰腺只是人体的极小一部分,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单纯靠这一个器官的作用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李教授认为胰腺癌患者,三分心情,七分治疗,想要放下这份纠结,更多的是靠心理保护、心理培养以及心理的治疗,通过这些手段来做心理调整。

总之,胰腺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前后,可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注意哪些方面,希望以下这几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专家简介

李茂全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

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LymphologyandOncology》Chief-in-Editor,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美国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海外委员,上海市介入放射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上海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放射学学会分子影像组副组长,卫生部高值耗材招聘南方科学家,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外科杂志常务编委,肿瘤杂志编委等多个杂志编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常委,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委员会副主委(主持工作),中国介入医学产业与科技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

—推荐阅读—

交流互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l/12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