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会议总结聚众为胰,言之有礼
正值丹桂飘香之季,“聚众为胰,言之有礼”胰腺癌全国巡回学术交流会于年9月25日在南京热烈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国内胰腺癌治疗领域的诸多大咖专家,聚焦胰腺癌临床诊治的难点以及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并对具体病例进行深入解析。
开场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王理伟教授、南京医院的蒋奎荣教授和医院和孟志强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三位教授们盛赞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意义,与会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形式共同对胰腺癌治疗的诊治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学术交流,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将更好的助力胰腺癌诊治水平的提升。
主题演讲
本环节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王理伟教授和南京医院的蒋奎荣教授担任主持。
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
孙小峰教授
医院的孙小峰教授首先对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药物治疗及相关内容更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孙教授指出,版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在病理学诊断方面,将BRCA1/2、PALB2、NTRK基因检测和dMMR、MSI检测增加至Ⅰ级推荐;对于可切除胰腺癌,新增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为Ⅱ级推荐,辅助化疗方案Ⅰ级推荐中将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和mFOLFIRINOX方案的地位前移;对于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放化疗新增FOLFIRINOX和S-1同步放化疗方案为Ⅱ级推荐;在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胰腺癌中,在Ⅲ级推荐中新增化疗联合电场疗法方案;对于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将Ⅲ级推荐的“维持化疗”修改为“维持治疗”提升至Ⅱ级推荐;在一线治疗中,新增含铂类方案(存在BRCA1/2胚系突变),对于治疗≥16周后仍无PD的患者,考虑奥拉帕利维持治疗为Ⅰ级推荐(ⅠA类证据);在二线治疗中,将脂质体伊立替康+5-FU/LV方案更新为1A类证据,并上升为Ⅰ级推荐。总体而言,版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进行了较多的更新,而在胰腺癌诊治中仍许多难点或未知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礼来卫星会
礼来卫星会环节由医院的孟志强教授担任主持。
01
胰腺癌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沈晔华教授
在卫星会环节,来自医院的沈晔华教授围绕胰腺癌化疗药物的规范与实践带来了精彩演讲。沈教授表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鉴于早期诊断的困难,5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发生转移,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经过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治疗药物的不断出现与发现,胰腺癌的长期生存依旧不容乐观,胰腺癌诊治理念和技术变革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过去一年中胰腺癌诊治状况,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去间质治疗对于胰腺癌大多折戟沙场,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仍然无可替代;目前可用于胰腺癌治疗的药物依旧有限,化疗药物是治疗的核心,而吉西他滨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基石性地位不可撼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胰腺癌未来可筛选出更多的靶点以及潜在的获益人群,而免疫治疗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需要长时间的进一步探索,相信未来可期。02
礼来卫星会主题讨论
来自南京大医院的杜娟教授和树兰(杭州)医院的牟海波教授共同参与主题讨论。两位教授指出,对于不可切除胰腺癌,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一线化疗方案,具体方案因人而异:对于体力状况评分为0-1分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一线治疗优选联合化疗方案;对于体质较差、体力状况评分为2分及以上的患者,则推荐单药化疗;理论上而言,单药化疗的有效率较联合化疗低,但单药治疗一旦有效,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因此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学科讨论,进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案;对于局部晚期的不可切除胰腺癌,考虑化疗的同时还要考虑局部治疗,研究显示,对于局部晚期或交界可切除的胰腺癌,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可能会带来更多获益。
主题演讲
本环节由来自南京医院的蒋奎荣教授担任主持。
01
NCCN胰腺癌新辅治疗进展
涂敏教授
来自南京医院的涂敏教授结合NCCN指南和临床研究对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涂教授表示,胰腺癌预后极差,术后复发率高,辅助治疗疗效有限,手术切除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是初诊仅15%的患者有手术机会;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具有降期缩瘤、提高R0切除率、提高术前放化疗敏感性、控微转移灶,减少淋巴结转移等作用,多项大型的Ⅱ/Ⅲ期RCT研究显示,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可增加患者的生存获益;随着联合用药和新药的出现,胰腺癌转化/新辅助治疗已走进现实;NCCN指南推荐存在高风险特征的可切除胰腺癌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SWOGS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化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切除率,mFOLFIRINOX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方案用于新辅助治疗等效;交界可切除和局部晚期胰腺癌进行转化治疗已被逐渐接受,NCCN指南指出接受新辅助或转化治疗的局部胰腺癌,只要术前治疗期间未出现远处转移,都应进行手术探查,力争切除肿瘤;可切除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在积极探索中,不能盲目进行新辅助治疗;胰腺癌转化/新辅助治疗的最佳方案、持续时间、转化手术时机以及有效评估方法等目前尚不完善,仍待探索。
病例分享
本环节由医院的陈钟教授和医院的姜翀弋教授担任主持。
01
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及转化病例分享
安勇教授
来医院的安勇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再手术病例。该患者入院后诊断为不可切除的Ⅱ-Ⅲ期胰腺癌(T2NxM0),包绕SMA;于年6月27日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三个周期;年9月20日后复查CT,肿瘤缩小且病情缓解;于年9月30日,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为胆总管腺癌Ⅱ级,侵及胆管壁全层;年11月至年3月行术后AG辅助化疗6个疗程,后复查CT显示后腹膜稍大淋巴结,与之前相仿;近期复查情况无变化,但是CA-、CEA等肿瘤标志物水平逐渐升高至手术前的水平。
第二个病例为转移性胰腺癌转化治疗病例。该患者体检发现胰体尾占位后于年3年20日收住入院;年3月25日拟行机器人下胰体尾切除术治疗,但术中发现肝脏三处转移灶,切除活检快速冰冻显示为转移性腺癌,遂手术中止;术后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日达仙方案治疗三个周期,复查CT显示病灶缩小,肝脏无新发转移灶;年6月15日,PET-CT显示除胰体尾部病灶外,全身其他无转移病灶;6月22日接受机器人下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病理报告显示为中-低分化的胰腺导管腺癌,伴胰周淋巴结转移。
来自宁波医院的黄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的温晨磊教授、医院的朱虹教授和医院的姜翀弋教授就该两例患者的既往治疗方案与后续治疗策略选择等问题展开讨论。
02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后续治疗病例分享
王旭菁教授
来自医院的王旭菁教授带来最后一例病例的分享。该患者于年11月入院后PET/CT检查提示为胆囊癌伴邻近肝脏侵犯、肝门及门腔静脉间淋巴结转移。随后接受PTCD减黄和保肝治疗2周左右;于年12月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显示为中-低分化的ⅢB期胆囊腺癌(T3N1M0);术后接受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治疗8次,复查显示CA水平明显下降,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年7月,增强CT检查显示无转移迹象,8月PET/CT检查显示术后局部肝脏浸润转移灶仍残留肿瘤活性;于年9月行立体定向放疗5天,2个疗程,后复查未见新转移灶;年9月27日,复查后显示出现肝转移;经MDT讨论后,于年10月行立体定向放疗5天,2个疗程;年11月再次接受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治疗共8次;至今复查未发现新的转移病灶。
来自海军医院的焦晓栋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医院的李嵘教授、医院的陆玉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医院的马韬教授围绕该病例的整体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的最后,大会主席蒋奎荣教授进行了总结。蒋教授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礼来公司赞助的“聚众为胰,言之有礼”系列会议,为胰腺癌临床诊治的将进一步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相信在胰腺癌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探索之下,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新的治疗选择,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