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名科巡礼要面对1000多种病的科室,
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科室
近30年的奋斗史
书写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传奇
今天
这篇通讯献给他们
也献给所有奋斗在岗位上的
医者们
东风劲鼓扬帆进
--------记医院消化内科
有一个科室,20年前还是与其他科室合二为一的小单元,年才单独建科,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科室的10多张床位,近30年的积累,发展到今天,已是西南领先、全国闻名的知名科室。医院专科排名中,荣膺第15位,高居重庆地区榜首,其综合诊治水平在医院中已居于领先优势地位,有三个世界性的疑难重症诊治病例……
她,就是医院消化内科。
是什么力量催生她能在平凡中悄悄崛起?是什么因素让她在近些年快速发展,不得不让人对这个科室刮目相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带着不解与好奇,记者走进消化内科,探访他们的学科腾飞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高瞻远瞩布局发展学科“我们消化内科有两个临床病区、一个内镜诊疗中心,还单独设立了消化重症监护室。科室年门诊量11万余人,住院病人达人。”科主任陈东风介绍。
这样大的一个规模,是怎样进行学科谋划布局的?带着记者的疑问,陈东风说:“学科想要得到持续有效地深入发展,就必须要高瞻远瞩的谋篇布局,没有清晰而坚定的发展定位,不但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也会让科室变得愈发平庸。”
探寻发现,这个科室十年来紧紧围绕既定思路坚决贯彻和强力推进科室建设。他们在学科整体布局需全面发展基础上,优化专病专组治疗原则,大力培育新兴亚学科,不断促进诊疗疑难重症技术,营造良好开拓进取、团结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氛围,推动学科建设朝高水平、高效率、高影响的轨道前行。
遵循学校“两个取胜”办学思想和院所学科特色化建设主题,科室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思路。对消化内科人来说,科室党支部的建科思想,科学客观并且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在消化内科工作10多年的副主任王军说:“全科人在特色学科建设理念指引下,老老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行医,推动科室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了今天的高度。”
消化内科是一个临床大学科,又是基础骨干学科,消化系统有胃、肠、肝、胆等8个器官与消化病学密切相关,正式进入目录的消化疾病达种,实际上的已知病种已远远超出目录范围,保守估计实际疾病至少在千种以上。如何建设好一个涉及病种多样复杂、诊疗水平要求高的科室,确实是道绕不过躲不开的难解之题。
“回溯20年前,医院毫不起眼,是合并在另一科室的‘小不点’”。了解科室历史的医护人员说。“受限当时的各种因素,综合实力比较孱弱,年收治能力为余名住院病人。建科后,在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冷恩仁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不浮不躁,踏踏实实打牢科室基础,‘小不点’闷声逐步长大,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消化内科。”
“年,陈东风担任科室主任,他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认为只有深谋远虑、对学科发展深入思考后,‘火’烧起来才更旺更亮。”科里的老同事如是说。
陈东风回忆,那段时间,他心情也不平静,他一直在思考,从老科主任手里接下这个学科,如何在自己的任上,像他那样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越想越感觉肩上责任重大。
他静下心扑下身,查阅了大量科室历史资料和各项数据,和科室骨干交心谈心,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整理归纳了科室相关资料,对科室的未来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在科室党支部会议上,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学校、院所要求‘特色取胜’,我们消化内科有什么特色,靠什么取胜呢,那就是扎扎实实把学科的基础打牢,在打基础中发现特点,把特点建设成为特色,才能成为优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也就是那段时间,科室骨干层通过酝酿认为,学科要发展,只有走适合科室自身发展的路。为此,由科室领导和医护骨干参与制定的科室发展规划出炉,规划中对消化内科近期和远期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宗旨就是夯实基础。
“开头那几年,我们围绕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展开临床加科研攻关,由名不见经传,逐渐在重庆消化内科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陈东风说,“这得感激全体消化内科人,大家支持我,按照目标,齐心协力,积极进取。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外出学术交流、专家来科指导、出国参观留学等,学科建设有了明显进步,各项数据指标呈上升趋势。”
“让优势更优,让劣势变优。”陈东风介绍说,随后几年来,我们沿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学科的想法,在院部领导的支持下,党支部“一班人”首先对学科的诊疗制度进行了突破性改革:针对以前医生啥病都管导致的精力有限、诊疗效果不佳等不足,科室倡导推出专病专组精细管理模式,这种理念在当时属于比较新颖超前的。于是,消化内科逐渐被分成了现在的肠病组、肿瘤组、胃肠动力组、肝病组、胆胰组、血管介入组、内镜中心组、重症消化组等,每个组由骨干医生担任组长,配备相应数量的医生形成诊疗小单元,并且针对各种病种设置了基本的诊疗原则,形成系统性、覆盖性的消化疾病诊疗谱,此举不仅受到业内的肯定,广大病患因此受益。
副主任兰春慧对此感触颇深。她说:“目前,科室专病专组专治精细诊疗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亚学科的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学科最终能走多远。我们科室在重庆地区,是较早引入亚学科建设理念的消化内科,经过多年的坚守和发展,目前已经在炎症性肠病、肝病、内镜诊疗等亚学科上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成为西南领先、国内前列的消化内科。”
深度决定高度——治愈世界级疑难重症“深度决定高度,高度来自难度”。近年来,有这样一个理念在消化内科形成,那就是:医院的医生应该将诊疗的重点放在疑难重症上。而体现一个学科的水平,就是看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为此,他们着重向大病难病冲锋,为此也取得了骄人战绩,成功创造了三个世界级少见的病例。
病例一:年7月的一天,住院总魏艳玲应医院会诊。病人是贵州一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入院前20余天吃减肥药后,不明原因出现发热、皮疹,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腹泻,继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医院经20余天治疗后,诊治效果不佳,转到重庆救治,但经过常规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病情非但没得到好转,反而急转直下,多次出现休克,全腹部增强CT显示全部小肠、结肠广泛炎症水肿,病因无法明确,治疗方向不明,效果不清。经陈东风主任会诊后,在ICU蒋东坡主任的积极协调下,患者及时转入院所ICU。陈东风主任与ICU周健、王耀丽等专家教授一起,在患者前期病情不清、随时危及生命的严峻形势下,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给患者制定了周密的以“粪菌移植”为主的综合救治方案。尽管前期已有用“粪菌移植术”成功救治反复腹泻的重症患者的成功经验,但是对于这种病因不明的患者,大家还是第一次遇到,甚至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对于该患者“粪菌移植术”后会出现什么反应,都是未知数,这个险,敢不敢冒?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应用“粪菌移植术”,一旦风险大于获益,后期又怎样处置?在ICU各级医生全力支持下,陈东风主任对于患者移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预判,第一次移植后,患者第一天出现了腹泻加重的表现,与之前预判是相符的,没有超出预判范围,在患者病情起伏不定期间,大家承受住了巨大的压力;第2天,尽管CRP、IL-6、PCT等指标出现了下降,大便的量也开始减少,但患者仍发热,且最高时39.6℃,这么高的体温,是否该再次使用抗生素?如果用了抗生素,前面“粪菌移植”便前功尽弃了,如果不用,会不会再次出现感染性休克?终于在移植后的第三天,患者的体温逐步得到了控制。此后,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但仍时有波澜出现,均在陈东风主任等各级医师的精心处置下,有惊无险。经过ICU、消化内科各级医生40余天全力精心的救治,终于把这个“美丽的生命”从病魔手中挽救回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恢复良好。
病例二:去年9月,科室收治了一“呕血伴晕厥5天”女患者,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并出血(ForrestIb,A2期)。9月26日停止呕血,但每日解黑便数次,病情危重。患者年曾做过结肠癌根治术,年因转移性肝癌性射频消融治疗。为明确病因,给病人作了系统检查,增强CT提示:1.胰腺尾部占位性病变累及脾脏及胃,考虑胰腺癌可能性大,病变侵犯脾动脉并形成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对比剂)并通过肿瘤-胃瘘道进入胃内。2.肝脏多发转移性肿瘤。3.脾脏多发异常密度影,考虑脾梗死。邀请肝胆外科、创伤外科联合会诊后,决定行无痛胃镜检查+脾动脉栓塞术。手术成功后,又克服高热不退、抗感染等、胃底出血等难关,成功保住患者生命。据专家介绍,这种病例的特殊性在于在世界上未曾见过报道,另外很容易将其当作胃溃疡出血治疗,这样治疗可能造成贻误病情,病人最终出现生命危险。其实,这位病人最终是结肠癌转移侵蚀胰腺引起的出血,如果不加以仔细诊查,是很难发现的。
病例三:一老年女性患者反复上腹胀痛3年,一直未曾治疗好,医院治疗也未查出病因。经人推荐来到院所消化内科,刚开始经管医生当成常规病治疗,效果并不好,而且病情越来越危重。陈东风对这位病人非常 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成功,来源于消化内科人长期以来对医学领域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近年来,他们拥有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OEM)、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套扎及组织胶治疗、超声内镜诊疗技术、ERCP、超声内镜穿刺技术、食管狭窄的支架置入、胃造瘘等先进技术。对肝癌、胃癌、结肠癌、腹腔内肿瘤等实施了血管介入治疗,通过CTA、CTAP技术确诊微小肝癌余例;先后开展了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Budd-chiarri综合症,并成功完成了肝活检术百余例,该技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疗效显著。“粪菌移植”新技术是世界范围内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新疗法,消化内科是西南地区最早并唯一可开展“粪菌移植”新技术的单位,该新技术对难辨梭菌感染(伪膜性肠炎)有效率高达%,对炎症性肠病有效率可达69.8%,年获评为第三军医大学临床新技术II级甲等新技术,目前已成功救治患者余例,获得了国内外广大专家、同行的 “之所以我们取得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和我们坚持特色发展,自主创新密不可分。”陈东风如是说。
年12月,经过一百天的试运行,院所内镜诊疗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西南地区规模大、设施设备好的现代化内镜诊疗中心落户山城。内镜中心装配了世界一流的电子胃肠镜、激光共聚焦内镜、超声内镜等大批先进设备。可以在无痛条件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等疾病。
内镜诊疗中心负责人兰春慧副主任介绍,中心成立后,为患者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服务,使原本很痛苦的检查变得很轻松,特别是无痛内镜检查项目的开展,不但能起到诊断的作用,还体现出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特点,可以做到镜下止血、息肉切除、早期肿瘤的切除等,部分技术代替了过去外科的开刀手术。
与此同时,科室依托内镜中心的优势地位,在去年开设了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门诊,开创了西南地区先河。此门诊的开通是基于“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门诊转到内镜中心的疑似早癌患者,会得到医生的精确筛查,发现早期肿瘤后立即作无痛胃肠镜下的切除术,不能解决的及时转到外科作进一步治疗,这种及时发现的早癌治愈生存率达95%以上。开通以来,每年筛查出多名早癌患者,深受患者的好评。目前,消化内科还是重庆市内镜护理洗消化专委会主委单位,举办了4次全国洗消会议;年牵头成立重庆市消化内科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成为推动消化内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11月,科室积极筹建了西南地区首家标准化的消化重症监护室,是国内第6家拥有此监护室的科室。专门选配了4位医生、12位护士作为独立运行的救治单元,对重症病人实行全天候监护。目前已收治多例重症病人,极大地提升了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挽救了病人的宝贵生命。
爱患润无声——患者满意是最好的奖杯“医生和护士,是一个不能任性的职业。任何时候,不以病人为中心的一切治疗和服务,都是脱离医生本质的行为。”陈东风这样理解医生这项职业的定义。
医德仁心不仅仅是诊治病人的本能体现,更多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主动汇聚。前几年,陈东风患上急性胰腺炎住院期间,有一个患者慕名请他做介入手术,在科室医生护士再三阻拦下,他悄悄拔掉输液针,拖着病体去为患者做手术。在长达几小时的手术中,他忍着身体的不适,坚持为病人顺利做完手术。这位病人感动得哽咽地说:“遇到您这样的好医生好专家,是我们病人的福气。”
护士长何燕、赵蓉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位便秘病人排便非常困难,每次蹲在卫生间一蹲就是半小时,时间一长,连家人都厌烦,这让病人更加郁闷和低落,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经管医生和护理组对这位病人给予了足够关心,从治疗、饮食、运动都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措施,陈东风带领护理组亲自给患者抠大便,经过努力,终于帮患者抠出大量干结大便,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病友们称赞说:“医院,这样的医生护士,值得我们信赖。”
为提高护理质量,消化内科护理团队积极进取,年被评为全军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年被学校学校优秀护理组,是重庆市消化护理主委单位,多次成功举办重庆市消化护理学术会议及消化护理专题讲座。去年底,科室在院所率先使用护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提高了治疗效率和医护质量,还实现了对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深受患者欢迎和好评。
在做好为民服务的同时,科室还坚持提升为兵服务质量。近年来,他们在门诊、住院、治疗中本着军人优先的原则,为身患疾病的官兵开启绿色通道,在诊治和护理中给予军人无微不至的照料。科室积极参加院所组织的赴一线部队、干休所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深受官兵欢迎。在某驻训部队开展医疗服务期间,一名连队干部半夜大量呕血,生命危急,已经熟睡的王军副主任得到通知后,立即赶往营地,凭着丰富经验判断这名干部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立即对其采取静脉补液,大剂量使用抑酸药等措施,同时果断将其送医院急救。最后这名干部转危为安,王军半夜救军官的事情也在部队传为佳话。
在消化内科采访,让人感受到,这个科室具有三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三种精神的传承和感染下,消化内科呈现出团结拼搏、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科室坚持“学科特色化”建设思想,深入践行“十同”理念,大力倡导“四爱”活动,科室全面建设迎来新跃升。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由科室提供。
热点回顾
“歌神”新生记---医院颌面头颈外科抢救患者侧记
女子的结肠比胖子大腿还粗,她得了什么病?
您好,我是全军战创伤中心,战时护军,平时佑民!
医院为患者切除胸腔巨大肿瘤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症状有哪些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