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症状 >> 肝硬化脾切除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其本质是门静脉高压导致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失代偿期以肝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合并多系统受累。肝硬化属于多发病、常见病,全球因肝硬化死亡患者每年可达万例以上,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脾脏切除断流或分流可有效率降低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但术后可能引起门脉压力再次升高而诱发腹水、曲张血管破裂出血,还会影响肝功能,有并发门静脉血栓(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风险,一旦发生可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熟悉掌握肝硬化脾切除后PVT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是临床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医院肝硬化脾脏切除患者术后PVT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VT的高危因素及应对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4月至年5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6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身体质量指数(BMI)16.54~31.36kg/m2,平均(21.64±3.01)kg/m2。所选患者均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发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次数≥1次,胃镜检查发现食道静脉曲张明显,白细胞降低(<4×/L)和血小板减少(<×/L),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5~9分,A级~C级,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肝癌及术前已有PVT者;62例均行脾脏切除并联合血管断流术,术后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PVT组(11例)和非PVT组(51例)。PVT组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5~76岁,中位年龄(43.2±5.4)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3例。非PVT组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38~75岁,中位年龄(45.1±6.7)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9例、B级27例、C级15例。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在患者知情并同意前提下进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及Child-Pug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标准: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本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手术同意书;经影像学及血清免疫学等辅助检查确诊肝炎,符合肝炎后肝硬化且需行脾切除或断流术的患者;不伴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等贫血症状及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排除标准:患者病历资料不全,不同意签署手术同意书者;局部门静脉高压患者如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存在其他凝血功能障碍的血液系统疾病者;术前经CT或超声确诊已形成门静脉血栓者。
1.2手术方法
37例行脾脏全切、25例部分切除并联合断流或分流术。常规术前准备,术中结扎脾动脉主干,游离脾脏周围韧带并紧贴脾门三钳法行脾蒂离断,对贲门周围血管进行选择性离断,分离食管下段、暴露纵行肌层,胃大小弯侧浆膜化,脾窝放置腹腔引流管。脾脏部分切除患者根据保留脾脏范围结扎相应血管,根据分界线切除后予以线针、电凝严密止血,血管断流术与脾脏全切患者相同。术后抗感染、补液常规治疗。停止止血药物后口服法华林抗凝治疗,抗凝目标为凝血酶元活动度(50.0%~70.0%),血小板超过正常值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1.3高危因素监测方法
将可能影响到PVT形成的各种因素纳入统计。术前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监测患者肝功能。术前超声测量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和长径,两者乘积估算脾脏大小。术前及术后超声检查门静脉血流速度,疑似有门脉血栓者行CT增强协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检查血小板计数并详细记录,并记录术后腹腔内引流量以及是否伴发其他并发症。术后第3天起用进行药物常规抗凝、去凝治疗。
2结果
2.12组血小板、门静脉流速、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分析结果
术后1~3个月内共出现PVT11例,发病率为17.7%(11/62)。术后PVT组与非PVT组血小板计数均有所升高,但同时段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术前PVT组门静脉流速与非PVT组无明显差异,术后PVT组流速降低显著,与非PVT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PVT组患者门静脉直径为(1.7±0.4)mm,脾静脉直径为(1.6±0.3)mm,非PVT组患者门静脉直径为(1.1±0.2)mm,脾静脉直径为(0.9±0.2)mm,PVT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明显较非PVT组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术后PVT组共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胸水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占18.2%(2/11)。术后非PVT组共发生8例并发症,包括肺炎伴胸水4例,腹水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胰漏1例,占17.6%(9/51)。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所有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均痊愈出院。
3讨论
肝硬化的组织学特点为肝内弥漫性纤维化,破坏正常肝组织并形成再生结节或假小叶,以及肝微血管系统异常。肝硬化失代偿期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门静脉系统PVT是门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其自然血栓的发病率约为0.6%~2.1%。PVT可发生于门静脉系统的任何一段,包括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当出现PVT后,使入肝血流进一步减少,肝功能受损,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当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时可产生难治性腹水,甚至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另外可使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甚至出现肠坏死,危及患者生命,临床致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普遍的术式为脾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断流术、选择性断流术、联合断流术、分离术。作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性治疗手段之一,脾脏切除联合血管断流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有国内学者曾报道门体断流术后PVT发病率约为13.3%~38.9%,较自然血栓的发生率有所升高。本组62例患者术后1~3个月内共出现PVT11例,发病率为17.7%(11/62),与报道基本相符。PVT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肿瘤、腹部炎症、门脉血管内皮损伤等局部因素及遗传因素。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常合并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并功能亢进,其内部血小板破坏增加。当脾脏切除后,以上抑制血小板数目的因素得到解除,患者外周血液内血小板数目迅速升高,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血小板数目的升高并不是PVT形成的直接原因。结合本次研究,PVT和非PVT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2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门体断流术后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PVT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术后虽然门脉压力下降,门脉系统高阻力状态得到缓解,但由于贲门周围多数血管断流,门脉系统的血液流速较术前更为缓慢。同时手术创伤也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维激活凝血机制,更易形成PVT。与非PVT组相比,术后PVT组流速降低更为显著,这也说明PVT的形成与门脉血流速度减慢关系密切。PVT组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较非PVT组宽(P均<0.05),说明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增宽也是术后PVT形成的高危因素,应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需行脾脏切除。术后形成PVT的危险因素中,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应早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抗凝治疗。
来源:沙明金,于治利.肝硬化脾切除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4(3):-.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4.29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