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沐风栉雨,六十年拼搏奉献,六十年一路前行,在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古城西安,一座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情怀的“杏林明珠”始终迸发着璀璨的光辉,她,就是西安医院。

  坐落在古城南郊大雁塔西侧的一附院,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医院,是我国首批陕西首家“医院”、也是全国首批“医院”。自年建成开诊以来,一附院坚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优秀的服务品质服务于百姓的健康需求,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一直居于西北地区的领军地位,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广大患医院,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苍生大医”!   年,恰逢西安医院建院六十华诞,让我们翻开她那尘蒙已久的历史,伴随她沧桑步履,重温她在共和国奋进的历程上留给苍生的安康和伟大祖国的荣耀。

  

  救死扶伤六十年   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爆发,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的爱国师生,在时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吴祥凤教授带领下,抱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与使命来到大西北,在西安组建了抗战时期的西北临时大学医学院。后因敌机轰炸、潼关告急,医学院从西安迁往汉中。抗战期间,西北临时大学医学院共培养学生人,诊治病人不计其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和百废待兴的共和国一样,作医院,一附院的基建工程启动,年9月8日,正式向社会开诊。   凭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老一代医务工作者克服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齐心协力攻克医疗技术难关,服务人民群众。创办不久,一附院就率西北之先开展脑部肿瘤的临床研究,医务人员运用独创的立体定向技术,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治愈了很多帕金森患者,开创了“神经外科”;年,一附院成功为一例巨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成功施行了低温下心内直视手术,达到国内当时的先进水平;60年代初期,他们成功进行了两例脑干肿瘤手术,打破了当时“脑干是手术禁区,脑干肿瘤是不治之症”的论调,轰动了国内医学界;年,西北首例三脏器切除术成功实施,一名怀有五个月身孕的重症妇女成功切除脾、胆囊和十二指肠后重获新生;年,一附院心血管协作组进行的的“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放射科的“大骨节病X线学研究”,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那个一穷二白、条件简陋的年代,在那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一附院的第一代医学女博士王秉正、“神经外科创始人”戈治理、心外权威陈向志、“大骨节病克星”殷培璞、肝胆外科专家刘绍诰等丰碑式的人物,喷涌而出,成为当年人民群众最亲近的福星。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一附院加大投资力度,设法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改善配套硬件设施,使医疗技术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为向医疗科技的尖端迈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年,泌尿外科首次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成为西北地区首例肾移植手术。如今,移植效果、移植规模和移植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无血切肝术”成功实施,是外科领域的一项突破,成为了西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里程碑;与此同时,妇产科异军突起,年“ZDZ”外用避孕药膜的课题研究被评为“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年计划生育“六五”攻关科研项目“提高不锈钢O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的研究”获“国家计生委三等奖”,齐头并进的激光技术、染色体新技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再通术、滋养叶细胞肿瘤的诊治等,均居国内先进水平,一附院妇产科向着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率先开展了活体肾脏移植,成功开展了首例胰、肾联合移植,首例肝、肾联合移植……   跨入新的世纪,一附院人更是豪情满怀,信心倍增。60年的文化积淀,60年的艰难探索,60年的丰硕成果,使得一附院的医疗体系日臻健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品牌建设更加完善。如今,一附院已经在很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国内首例腹腔妊娠的婴儿在这里出生、西北首例试管婴儿在这里诞生、西北首例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非血缘联合移植手术成功完成,先心病心脏封堵手术技术全国领先。   年,国内首例“下马式”肝移植术、年首例磁压榨术治疗胆道狭窄的实施,医院的医疗技术创新和危重病人救治能力,分别被评为年度和年度西安市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肾移植科也以独立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着人民的福祉   在新的时期,随着民众需求的不断扩大,面对众多就医人群和信赖的眼光,一附院以服务群众为主旨,竭尽所能,改善环境硬实力、提升服务软实力,“美环境、抓服务、强技术”,呈现出一派“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努力改善条件,最大限度地缩减了医护人员工作用房,扩大和增加门诊、住院用房,开通电话预约挂号、网上挂号、实行无午休门诊;同时,医院信息系统中非结构化电子病历、电子医嘱、LIS系统全面上线,为提高医疗技术质量、保证教学水平和提升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年8月,西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8.8万平方米新的住院综合大楼拔地而起,一附院彻底改善了群众住院难的问题。年10月,随着新建面积达5.4万平方米的门急诊综合楼和一卡通的正式启用,以及“口服药单剂量摆药机”、“快速盒装发药机和智能存取药柜”、“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等先进设施的引进,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系数直线上升。   近5年来,医院资助新医疗技术立项余项,奖励新医疗技术成果余项,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从年起组织实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年底,实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余例,余人接受了肾脏移植,余人接受了肝脏移植,角膜移植约人,肺移植4人,共有终末期肾病、终末期肝病、角膜白斑等余位患者因为器官捐献而受益。   年,采用最新的医用植入级聚醚醚酮(PE-KK)材料结合3D打印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科技,成功完成中国首例3D打印颅骨修复手术,为今后利用CT、核磁下无伪影、3D打印和CAD科技相结合的应用提供了首批参考案例;医院爱心接力成功救治先天食管狭窄患者,三星韩籍肾综合征出血热三期重叠患者治愈出院,克超低体重流产儿的抢救存活,成功指导、治愈陕南胡蜂蛰伤重症患者。年7月,妇产科邹余粮教授团队开展的世界首例“直肠阴道瘘磁压榨闭合修补术”应用于临床并获成功。11月,张玉顺教授团队完成西北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孙超峰团队首次完成西北地区两例“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肝胆外科在心外科、肾移植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协作下,成功实施了西北首例“巨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术”。年,心外科手术组开展了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乳内动脉序贯式冠脉搭桥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医院生物免疫治疗中心作为陕西省卫计委首家备案认可的生物免疫治疗中心,年治疗实体瘤及血液肿瘤共计人次;年元月,一附院操控“达芬奇”机器人成功完成近10例复杂手术,自此我省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长27毫米、宽11.8毫米的“胶囊内镜机器人”投入胃部和小肠的消化道疾病和早癌健康筛查,创下智能、精确、便携纪录新高。   为发展专科特色,医院特别成立了肝胆病院、心血管病院、肾脏病院和肿瘤病院四个“学科群”,医院学科布局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专病专治的学科优势,开展西北首例肝素耦合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我省首例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开创了肺、肝、肾多器官三台手术同时进行的器官移植先河,为该“学科群”建设提供指导意义。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专家教授都向记者自信地表示,医院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大批新的医疗技术还将会大幅度的显现,一附院也将逐步实现“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世界知医院”奋斗目标。

  迎来专家治理时代   年5月,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施秉银教授接过了一附院的帅印,担任交大一附院院长职务。   作为内分泌科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施秉银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先后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我国百名医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凭借着长达30多年的从医经验和对医疗行业的思考,再加上西北汉子的敢闯敢干,上任伊始,施秉银便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科学有序的治理。   施秉银院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班子及中层队伍——在原有院领导基础上增设了两位院长助理,协助主管副院长负责医疗、科研与行政工作;中层换届,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具有出国背景者优先入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换届后,从院级到中层领导无不充满活力,他们共同梳理问题、分析院情、献计献策。“众人拾柴火焰高”,医院很快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势头。   施秉银认为,医院发展好,必须依靠精湛的医术以及超前的学科研究。为此,医院开启了新的人才战略,每年公派50名骨干医师去美国、日本以及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特聘2位院士开设院士门诊;引进了享誉国际的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医院中心孙立担当学科领军人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医院新领导班子将目标分解,分别与各科室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以硬性指标严格考核并奖励科室发展。骨干们果然不辱使命,医院各项可测指标稳步快速增长:肾移植科目前已完成0多例肾移植,居西北地区首位、全国第三位;肝胆外科成功开展余例肝移植,移植数量和效果稳居西北第一,特别是一天内同时完成肝、肺、肾三种不同器官系统的4台移植手术,医院器官移植历史的新篇章。医院规划,到年实现临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科位次稳步快速提升;到年,则要达到确保学科位次进入国内领先水平的目标。   施秉银告诉记者,改革初期,我国医疗机构曾一度出现趋利化现象,这有悖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一根本。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回归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医院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医生以医术为核心竞争力,将全体国民纳入健康中国的大卫生格局中,使得全民都拥有保健医生,从过去单纯治疗转变为防病、治病及健康促进的大医学中,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如今,西安交大一附院学科设置齐全,泌尿外科(含肾移植科)跻身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科发展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科、重症医学科等14个学科纷纷位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更有中医老年内科被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二五”重点培育专科。医院现在职员工4余人,护士约1人,有在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名,双聘院士1名,“杰青”2名,“优青”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医院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学位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包括博士生导师78名,硕士生导师名,承担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等多个层次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拥有如此雄厚的高质量医学团队,储备着如此磅礴的后备力量,施秉银自信地表示,“我们有信心成为一个引领中国西部乃至中国医学发展的一座老医院!”

  

  引领医改新风尚   “作为医院,一附院始医院社会职责,服务大众健康为己任。近年来,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医学运行模式,努力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积极带动、引领区域性医疗事业发展。”一附院党委书记耿剑平对记者说。   9年,国家新一轮医改推行以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医改重点任务。西安交大一附院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管医院,从5年开始,努力探索符合西医院医疗网络建设机制,医院平台优势,医院的帮扶,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为核心,先后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四川、海南、内蒙古、新疆、青海等9个省15个地市建立了医院,创出了共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医院资源最大程度的下沉,年4月28日,西医院正式开诊,标志着交大一附院顺利实现陕西省首医院联姻。这一做法使得地域受限、远离优质医疗资源的陕西省最东部以及山西省会城市太原等地方群众在家门口快速享受到高水准的先进优质医疗服务。如今,医院已经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布局顺利发展,托管3个月后,门诊量达到2万人次,入住人数1人,计划两年内完成高级脑卒中单元治疗,届时将成为西北最先进的心脑血管病为主的重点学科治疗中心。   年4月,陕西省新医改实行,分级诊疗模式推广开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发挥自身优势,与雁塔区政府积极试点成立陕西省分级诊疗工作首个推行机构“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成为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和下沉的有效举措,为陕西省新医改的落实起到了引领、探索作用。   与此同时,为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发展,支持政府“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发展,一附院与国际港务区医院共识,年3月,一附院国际陆港门诊部率先进驻园区并开业,为园区及周围群众提供基础医疗、健康查体、疾病治疗、生活护理等服务,人数超过10万。年1月10日,国内首个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医院与社会资本公司携手的项目——西安交大一附院与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西安医院医院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进行,今后,双方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同建设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并以此为平台,建设高水准的医养结合社区,实现医、教、研、养、康一体化运行。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前期筹备,计划-年完成建设,将成为港务区内唯一一个拥有0医院。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健康中国的服务理念,医院改革,积极破解医改难题,创新医疗观念,享受不一样的医疗体验,年7月10日,一附院与西安大兴善寺正式签约合作办院,这一举措开创了国内“西医”和“佛医”结合的先河,以公益性与慈悲为怀的理念,济世利人,造福大众健康,成为探索建立佛医结合并重、康复医学为主、人文临终关怀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流金六十年,他们恒久不变的是厚德和博爱,历久弥新的是精医与仁术,还有不断更新的新研究、新技术、新成就。如今,一附院拥有开放床位张,年门诊量超过万人次,出院病人11万余人次,手术操作突破5.8万例次,成为西北地区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交大一附院都力求用行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秉承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更全面的宗旨,竭尽所能地离百姓更近些,心贴得更紧些,竭力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中坚力量”,施秉银满怀豪情。

编辑:朱尔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l/110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