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十一期

“胃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胃痛常常困扰人们的生活,胃痛的时候束手无策吗?今天小编就胃痛怎么办,胃痛怎么缓解,胃痛吃什么食物好来带大家认识胃痛。给大家介绍胃痛食疗方法来轻松养胃。

胃痛的原因

  胃痛,中医病证名。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文学中把胃痛、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心痛和胃痛明确区分开来。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绪不佳易恼怒,伤肝伤脾,横逆犯胃,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病机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胃痛的症状

  1、疼痛

  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

  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胀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一、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二、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三、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

  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胃炎

  急性胃炎的患者,往往发病比较突然。病人会感觉上腹部,也就是胃所在的部位有隐隐作痛,或者仅仅是不舒服,比如有发胀的感觉。有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有的急性胃炎病人会出现粪便呈柏油样的颜色,临床上称之为黑便,或者是呕吐物中有血,这就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并且出血量不少,医院。

  慢性胃炎的患者表现不一,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任何不适,也可能仅仅是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隐隐作痛等。

  胃溃疡

  呈现出有规律性、节律性的表现,即进食后疼痛出现,当食物消化之后,疼痛也随之缓解。但下一次进餐后又重复这个过程。

  患者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食欲减退,上腹部隐隐作痛或是发胀等。

  和急性胃炎一样,胃溃疡严重发作时,也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即呕血或黑便。

  假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且腹部的肌肉异常紧张,一按就痛,而手放开的瞬间疼痛加剧的话,那么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胃溃疡穿孔而引起了急腹症,医院救治。

冬令胃痛的诊断依据

1.病发于冬季寒冷时节。

2.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3.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4.发病常由受寒、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等诱发。

5.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家庭调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积极治疗:积极治疗容易引起胃痛的原发病,如胃炎、溃疡等,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规律用药、全程用药。

保暖防寒:冬季气候寒冷,应注意保暖防寒,《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因此,外出时要带好防寒帽、围巾,患有慢性胃肠疾病的可佩戴防寒肚兜,防止风寒侵袭,免使胃痛复发或加剧。

调摄心理:冬季气候寒冷,加之日照时间减少,易致精神抑郁,情绪不稳,这些可诱发或加剧胃痛。因此,应积极调摄心理,心平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减少发作,减轻疼痛。

适当活动:适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可促进肠胃血液循环,促进消化。伏案工作时,应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等。

注意食疗:冬季膳食中,可增加一些防寒保暖,增进血液循环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牛肉、公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健中饴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附片狗肉汤、生姜牛肉汤、姜汁牛肉饭等食疗药膳,均可经常食用。

科学进补:我国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是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适度地冬令进补,可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温肾暖脾,以促使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防寒保暖能力。

冬令进补首先是食补,其次为药补,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根据人体体质特点选择进补药食。

以下是我对养生、食饮的认识:

饮食只凭个人爱好和口味,对身体不一定有好处。饮食须科学合理,古人把饮食有节,置于养生之首位。食饮有节对延年益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而食物的性味与功能又同药物一样,有预疾疗病的功能。而食物与药物,对于人体脏腑皆有裨益,亦有其不宜。故尔食不可过,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方可健身增寿。

《礼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

“凡食过则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陶弘景谓:“体欲常劳,食欲勿过,去肥浓,节咸、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元·忽思慧《养生避忌》曰:“善养生者,先饿而食,食而勿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凡食乞,以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勿大醉。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养生当论食补。求延寿之道,宜节饮食,切勿过之。

按语;饮食过量,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

应多食天然食物,内容应多样化,粗细、软硬、浓淡,五谷杂粮,混合着吃,并少用化学调料。一日三餐主食要调剂,辅食也要经常变换,不能偏食。

丨版权声明

⊙摘自《闻道宜生》选段。

⊙《闻道宜生》是初连辛、张福全等人新出版著作,其中记录了乔鸿儒老先生的日常札记。

编辑:王旭

审核:崔金峰

如果您感觉文章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10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