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名医血管外科奠基人汪忠镐
中科院院士、医院名誉院长汪忠镐以其超常的毅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和一颗爱病人的仁心,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为广大医生树立了榜样。
漂亮的基本功
汪忠镐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昭东大义村,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年大学毕业医院工作。
医院从业带给他高起点。作为一个从农村到京城的贫寒学子,来到医院,他很庆幸。更庆幸的是他师从协和外科主任曾宪九——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师从前辈让他用心做好每一个手术,并潜心练习基本功。
刚开始作大夫时,汪忠镐常常在家练基本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最基本的结扎,他是在家中几乎膝盖高的纸箱底部练习打结,以使在体内深部结扎顺利无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对病人的损伤。
缝线是外科大夫最基本的技能,他认为,线的精细如果能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早一点康复,就应该深入研究。他潜心研究线的材料,从合成到吸收,专就缝线这个外科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
“全能”的手术刀
汪忠镐是第一个报名到大西北扎根的医生,虽然那里医疗条件艰苦,但是求医若渴的需要让他乐在其中。“文革”时期,专家靠边站,他手下的月牙刀因此在许多疑难大手术中展现了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外科主刀。他用12小时为患者刘凤芝成功施行包括部分肝脏、胰腺在内的巨大腹膜后肿物切除术,还成功完成不少普外、胸外、妇产、沁尿等科的疑难手术。
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位全科的外科医生,这为他后来从事遍布全身的血管事业以及在血管领域的建树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作为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他到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任访问学者,专修血管外科及其基础研究。两年后回国,在曾宪九教授的亲自安排下,组成了5医院外科血管外科组,开始了在血管外科领域的临床和科研之路。此后,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等疗法。他的“一把刀”闻名国内,更以治疗布加综合征而闻名全球。
手术刀下的科研硕果
做科研、撰文都需要时间。为了赢得时间,汪忠镐在8小时临床诊治以外,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在科研中,洗衣服几分钟就搞定,做饭最多8分钟,生活的时间已经计划到极致。无论居室多大,在他眼里都无关紧要,只要一张小桌、一台电脑就足矣。唯一不停歇的是大脑的运转,一个个问题总在脑海中闪现,他随时都会拿出身上所备纸笔做记录。那是思想的火花,也是他对医学科研的思索。
在执著不懈的努力下,汪忠镐50年间先后发表论文余篇,编书11部,参与编书6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课题一项。
不仅如此,他还曾先后组织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持了“北京国际血管外科会议”、“印度第三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亚洲血管外科大会”等大型国际专业会议,在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等国外62医院作特邀报告甚至被邀做手术79次。
汪忠镐作为现代血管外科的创始人,年当选为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年获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杰出贡献奖。
“术式器械发明家”
如果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为一位医生至高无上的目标,医术的研究就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医疗器械简陋的岁月里,他成为“爱迪生式”的术式器械发明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通外科最大的手术,当时只有医院能做,手术不简单,术后的感染率更令人头疼。每次换完药,他都陷入沉思,能不能寻找一种方法减轻患者换药的痛苦他到图书馆寻找答案,不尽如人意,又研究病案,仍然没有结果,当时,世界上有四种处理胰管的方法,都不可避免造成胰瘘。
反复思考后,他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用塑料导管的一端直接插入胰管,结扎并固定,导管的另一端经30厘米空肠后引出腹腔,把全部胰腺分泌物引流出体外。采用了这一方法,患者不再感染,刀口很快愈合。
上世纪60年代,许多患者体内带有弹片,非常痛苦,手术数小时有时还找不到异物,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战争时代遗留弹片不可避免,虽然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
为了减少在寻找弹片过程中患者的痛苦,他潜心研究,设想射击中的三点一线法,制作了瞄准器,以长针定位,创制出异物摘除器,创下了20分钟内取出体内浅表异物10余枚的纪录。
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会阴部切口开放,每日换药时间长达1小时,连续换药时间长达1个月,患者很痛苦,他设计了将会阴部切口改为一期缝合加连续冲洗法,不仅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只要是患者需要,他就动脑筋想办法。一个个医疗器械和材料的发明,就这样在心系患者的思考中诞生。
不忍他人苦方得仁医术
年“非典”期间,汪院士因生一场大病开创了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撼。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了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理所当然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每每咳的死去活来,总感觉咽喉部被锁住了一样,几乎无法呼吸,凌晨2-3时会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而憋醒,强烈的窒息感难以平卧,先后5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已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
作为一名医生,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但是什么呢?为了搞清病因,他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研究道路:查资料、翻文献、请教同行,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诊断。后来他到消化科进行了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病元凶”,汪院士恍然大悟:困扰已久的致命性呼吸困难乃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危急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气管痉挛。后来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和胃镜下射频治疗,夜间咳嗽、哮喘等症状神奇般的消失了,又回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汪院士自己得救后,发现国人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严重不足,特别是由此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状长期被忽视,得不到正确有效治疗,所以他立志要救治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类患者。他的这一迫切医院院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在他的建议下,很快把国外一批先进专业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引进到国内,年4月29日,由汪院士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落医院,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病区,配备了强大的医护力量,很快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优势学科和技术特色。
迄今为止,汪院士已为数万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五千余人得到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或射频治疗,最长的忍受了60余年的误诊之苦,看到一名名和他一医院走向了健康,汪院士洋溢着满脸自豪,患者称汪院士是救世主。
胃食管反流病“革命”
胃食管反流中心是汪忠镐对学科研究的一个创新,不仅更新了疑难哮喘的概念,
也颠覆了各学科守恒的定律。一个小小的胃食管问题,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从跨学科中找到症结所在,不但要有全科的经历,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王忠镐曾在哈佛、耶鲁、Johns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学等国外50余所大学做过报告。发表论文余篇,编书9部,参与编书55部。
医院建立胃食管反流和血管外科双管中心,之后又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数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成立胃食管反流病医患联盟。胃食管反流病已经积累了几万病例,张家口的一次义诊一下午就达到多人,许多病人因此告别了痛苦的哮喘,回归正常的生活。在汪忠镐的引领下,胃食管反流不仅创新了语言文库,更是掀起了医学思维的创新。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