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检查和相关问题04解读

1、病变MR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单选)A均匀强化B由外向内填充样强化C持续渐进性强化D未见明显强化答案:C

2、最有可能的诊断是:(单选)A血管瘤B血管肉瘤C炎性假瘤D错构瘤答案:C

05诊断

术后病理: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见肿物位于脾脏中下极被膜下,大小约7×6×6cm,肿物切面灰褐实性质稍韧,与周围脾组织界限清楚;免疫组化结果:AE1/AE3(-),Vimentin(+++),SMA(+),S(散在+),CD68(组织细胞+),CD1a(散在+),CD38(浆细胞+),Desmin(-),ALK(-),Kappa(+),Lambda(+);病理诊断结果为:炎性假瘤(黄色肉芽肿型)。

06讨论

1、脾脏炎性假瘤是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而形成纤维化的炎性肿块。炎性假瘤发病年龄无特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例患者54岁男性。临床表现可无发热等一般炎性症状,但本例患者不明原因发热2年余,行全身CT检查,发现脾占位。

2、脾脏炎性假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EB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依据病理可以分为3型:①黄色肉芽肿型,以组织细胞、泡沫细胞为主;②浆细胞肉芽肿型,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③硬化性,以大量胶原纤维伴透明样变性或炎性瘢痕为主;本例患者为黄色肉芽肿型,炎性假瘤伴多核异物巨细胞及泡沫细胞反应,未累及脾被膜。

3、CT对脾脏炎性假瘤诊断意义不大,MRI显示肿块常单发,呈长T1短T2信号,持续渐进性强化,延迟期强化是脾脏炎性假瘤较有意义的征象。有学者认为MRI表现与纤维组织、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有关,病灶坏死为凝固性坏死,因此在T2WI上呈低信号,此征象特异性较高。MRI如果以低信号为主,说明病变主要为纤维成分,如果T2WI显示高信号,说明病变为肉芽组织或炎性组织。

鉴别诊断:1、血管瘤:典型血管瘤增强后是从外周向中心逐渐强化,但是因为脾脏血管瘤的灌注比较慢,在增强早期仍表现为轻度强化,所以强化速度和程度都慢于肝脏血管瘤,容易误诊;2、淋巴瘤:表现为软组织信号,呈筛孔样强化,常合并系统性改变;3、血管肉瘤:是血管内皮及间变和异型细胞的聚集,强化方式类似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信号由病灶内出血与坏死的时间而定;4、错构瘤:常见条状和弧形钙化及延迟强化。

作者简介:林月,女,医院在读硕士,师从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核磁共振成像。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

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







































中科白癜风寒假专家会诊
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93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