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与9~11肋相对。脾的主要功能有过滤、储血以及免疫。过滤功能是指脾脏内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储血功能是指脾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其免疫功能是指脾脏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发挥抗肿瘤和病原体作用。脾脏肿大(简称脾大)是脾脏最常见的疾病,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淤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2)感染性脾大,如各种急、慢性感染(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3)增生性脾大如血液病、恶性淋巴瘤等。脾脏发生肿大后,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有:(1)捕获、贮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通常称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使循环血中红、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均减少,其中红细胞减少发生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生免疫功能低下和感染,血小板减少发生出血。(2)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3)脾脏供血增加,肝脏供血减少,肝功能损害加速。
安徽中医院普外一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即临床医疗的国家队。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科,以及安徽省重点学科、专科。承担着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外科研究所临床和科研工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带教单位。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临床实力和科研水平。肝炎肝硬化和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脾亢,是安徽中医院普外一科和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外科研究所重点研究疾病,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通过3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于庆生、潘晋方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精准脾切除术”的概念;提出应用中医“治未病”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理念;以及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理表现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他们团队所做的脾切除手术数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手术技术全国一流,并对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有其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脾功能亢进规范的外科诊疗方案,不仅临床治愈率高,而且几乎达到无并发症发生的地步。为使需行脾切除的病人,增加对手术前准备、手术后护理和治疗方面知识的掌握,我们特地出版了这个手册,希望为你的健康带来帮助。
安徽中医院医院普外一科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外科研究所
年8月合肥
生命中的脾脏
一、脾脏的解剖和功能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与9~11肋相对。脾的主要功能有过滤、储血以及免疫。过滤功能是指脾脏内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储血功能是指脾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其免疫功能是指脾脏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发挥抗肿瘤和病原体作用。
二、脾脏常发生的疾病―脾大和脾亢
脾脏肿大(简称脾大)是脾脏最常见的疾病,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淤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2)感染性脾大,如各种急、慢性感染(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3)增生性脾大如血液病、恶性淋巴瘤等。脾脏发生肿大后,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有:(1)捕获、贮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通常称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使循环血中红、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均减少,其中红细胞减少发生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生免疫功能低下和感染,血小板减少发生出血。(2)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3)脾脏供血增加,肝脏供血减少,肝功能损害加速。
三、脾大和脾亢诊断
(一)诊断标准
1脾脏肿大左肋下触到脾脏;B超或CT检查脾脏肿大。
2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单独或同时减少。
3骨髓呈造血细胞增生象骨髓穿刺造血细胞增生。
(二)分级
1轻度脾亢白细胞(3.0-4.0)×/L;红细胞(2.5-3.5)×L/;血小板(7.0-10.0)×L/。
2中度脾亢白细胞(2.0-3.0)×L/、红细胞(1.5-2.5)×L/、血小板(5.0-7.0)×L/。
3重度脾亢白细胞2.0×L/以下、红细胞1.5×L/以下、血小板5.0×L/以下。
专家建议:什么样的病人应该选择脾切除?对于明显存在着脾脏肿大(超过腹部正中线或过脐),中度或重度脾亢,且骨髓穿刺造血细胞增生的病人,可以选择脾切除手术。
四、脾大和脾亢治疗―脾切除
(一)脾切除手术的方式主要包括:(1)精准脾切除;(2)传统脾切除;(3)原位脾切除;(4)腹腔镜脾切除;(5)脾脏部分介入术。
(二)各种脾切除手术的概念和方法
1精准脾切除
1.1精准脾切除概念精准脾切除概念由我院脾脏外科专家于庆生和潘晋方教授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其内容包括术前精心准备、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精确处理三个环节。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最常选用的术式。
1.2精准脾切除具体方法
1.2.1术前准备主要包括2个方面内容,即术前肝功能准备和术前凝血功能准备。
1.2.1.1术前肝功能评价和准备
1.2.1.1.1术前肝功能评价
(1)Child-Pugh评分以肝性脑病,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五项异常程度轻中重1,2,3计分。5-6分为A级,7-9分为B级,10-15分为C级。肝功能为Child-PughA、B级者手术风险较小,手术死亡率小于15%,术式选择的自由度较大;C级病人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死亡率在30%以上。
(2)ICG15分钟在肝中的潴留率和最大清除率ICGR小于20%时,可进行手术;20%~30%慎重手术;30%以上为手术禁忌。
专家建议:什么样的肝功能不宜手术?对于肝功能Child-PughA级、ICGR小于20%时,行脾切除手术通常是安全的;对于肝功能Child-PughC级、ICGR30%时,通常禁忌手术。对于肝功能Child-PughB级、ICGR20~30%时,通常先行保肝治疗,待肝功能有所改善,接近Child-PughA级再行手术。
1.2.1.1.2术前肝功能准备
(1)原则中西结合,联合用药。
(2)保肝药物等级划分一线:支链氨基酸、极化液等;二线: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门冬氨酸鸟氨酸、腺苷甲硫氨酸、硫普罗宁等;三线:新鲜血浆、白蛋白等。
(3)联合用药方案一联:一线基础保肝药物;二联:一联+二线(2~3种);三联:二联+三线。
(4)实施方案
肝功能childA级:①肝功能所有指标正常:一联,即一线基础保肝药物。②肝功能部分指标不正常:a.酶高:二联,一线+二线降酶药物;b.胆高:二联,一线+二线降胆药物;c.蛋白低:一线+新鲜血浆/白蛋白。
肝功能childB级:三联。①酶高为主:一线+二线降酶和解毒药物+新鲜血浆。②胆高为主:一线+二线降胆和解毒药物+新鲜血浆。③蛋白低为主:一线+新鲜血浆/白蛋白+二线(2~3种)。④肝功能所有指标均异常:一线+二线(降酶、降胆、解毒同时用)+新鲜血浆。
专家建议:通过上述术前肝功能准备,肝功能仍然达不到Child-PughA级或B级,不能作脾切除手术怎么办?我们的经验表明,通过上述准备90%的病人肝功能都能恢复到Child-PughA级或B级,顺利的实施手术。但也有少数病人,通过上述短暂的准备,不能恢复到Child-PughA级或B级,我们的建议是:应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理论,术前做2~3次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到Child-PughA级或B级及时手术。
1.2.1.2术前凝血功能准备
1.2.1.2.1原则预防与治疗相结合,联合应用。预防概念:术前和术中应用止血药物和止血材料,防止术后出血。联合概念:多种止血药物联合应用;止血药物和血清制品联合应用;止血剂和止血材料联合应用;止血剂、生物制品和止血材料联合应用。
1.2.1.2.2止血药物等级划分一线:基础止血药物,包括VitC、VitK1、葡萄糖酸钙、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二线:蛇毒血凝酶等;三线:凝血酶原复合物、7因子等;四线:新鲜血浆和/或血小板和/或冷沉淀。
1.2.1.2.3联合用药方案一联:一线基础止血药物;二联:一联+二线蛇毒血凝酶;三联:二联+三线凝血酶原复合物;四联:三联+四线新鲜血浆和/或血小板和/或冷沉淀。
1.2.1.2.4实施方案
(1)凝血功能正常术前选用一联;术中不用止血材料;术后第1天选用一联。
(2)凝血功能轻度异常①PT延长3秒以及肝功能childA级术前选用二联;术中视渗血情况是否应用止血材料;术后选用二联,连续3天。②PT延长3秒以及肝功能childB级术前选用三联;术中视渗血情况是否应用止血材料;术后选用三联,连续3天。
(3)凝血功能重度异常①PT延长3秒以及肝功能childA级术前选用三联;)术中视渗血情况是否应用止血材料;术后选用三联,连续3天。②PT延长3秒以及肝功能childB级术前选用四联;术中关键部位应用止血材料;术后选用四联,连续3天。
1.2.2术中操作主要有3个步骤:(1)进腹后脾动脉结扎和脾血自体回输;(2)脾脏血管的分束分离和结扎;脾切除和创面彻底止血。
1.2.3术后处理主要检测和处理4个方面问题:(1)腹腔和切口出血;(2)肝功能损害;(3)胰漏;(4)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传统脾切除完善术前准备,行传统脾血管集束结扎后切除脾脏。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不再使用该术式。
3原位脾切除术不将脾脏拖出切口外,在原位将脾脏切除。优点是不搬动脾脏,不会撕裂脾周围组织和韧带造成的出血。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应用于脾脏周围韧带较短以及脾与周围有粘连的病人。
4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下全部或辅助脾切除。适用于脾脏较小,肝功能和凝血机制较好的病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由我省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梁久银教授领衔,根据病人情况和需要科学选择。
5部分脾栓塞术采用Seldinger技术,髂外动脉插管到达脾动脉,应用明胶海绵栓塞脾亚段动脉,达到脾脏梗死。
专家建议:脾亢病人应该如何选择外科手术?如果肝功能和凝血机制良好(肝功能Child-PughA级或B级,PT正常或延长3秒),应该首选精准脾切除术;如果脾脏较小,肝功能和凝血机制正常,可以选择腹腔镜下全部或辅助脾切除;对于既往有过脾脏炎症或做过部分脾栓塞手术的病人,脾脏周围粘连严重,适合原位脾切除术;部分脾栓塞介入手术的最大缺点是复发率高,远期复发率几乎达到%,且再次手术发生脾脏周围粘连严重,增加手术困难,因此我们不主张用于常规的脾亢病人,只适用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的短期术前准备治疗。
五、脾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
主要包括手术部位出血、肝功能损害、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胰漏4个方面。
(一)术后腹腔出血
1出血监测(1)全身症状和体征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皮肤黏膜的变化,有无休克代偿期表现。(2)腹部体征的监测腹部有无隆起和移动性浊音;腹腔诊断性穿刺有无不凝的血液。(3)引流的检测①大于ml/h,持续3~5h;②2h内引流管溢血大于ml;③引流量50~ml/h,持续12~24h,总量大于0ml。④引流管温度接近人体温度。(4)血象的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持续下降。(5)影像学的检测B超和CT检查腹腔有无积液;引导穿刺有无不凝血液。
2出血处理(1)生命体征监测;(2)非手术治疗(见前);(3)手术治疗指证①脾切除术后短期出现不明原因休克征象。②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鲜血(≥50ml/h),24h脾床引流管引流鲜血可大于~0ml,且血压难以维持稳定。③腹腔引流管虽未引出鲜血,但腹部膨隆,心率及脉率增快(≥次/min),腹腔穿刺抽出鲜血。④急诊行腹部彩超或CT、MRI检查见腹腔大量积液。⑤血红蛋白低于70g/L,红细胞压积低于25%,经输胶体液和鲜血后不回升或回升后很快下降。⑥病人有进行性的失血征象及症状和腹部移动性浊音等阳性体征。
专家建议:脾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有哪些?遇到腹腔出血应该如何面对?脾切除术后发生的原因有医疗方面的,但更主要的还是病人疾病本身的原因。医疗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小的血管结扎线脱落或者止血不彻底。病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脾亢病人都有基础肝病引起,有4种凝血因子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肝功能不好自然影响凝血功能;同时脾亢的病人本身存在着血小板减少,脾切除后短期还不能上升至正常,即使数量上升至正常质量还没有恢复到正常,也影响着凝血功能。因此多数情况下是病人的凝血功能不好导致。为此专家建议:(1)术前不应该急于手术,应该配合医生做好肝功能恢复的准备和凝血功能改善的准备,同时对手术的风险性有充分的认识;(2)术后严密监护,遇到腹腔出血沉着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二)术后肝功能损害
1肝功能监测同手术前检查。
2肝功能异常处理(1)保肝药物应用(同前);(2)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5mgQD连续3天。
专家建议:脾切除术后肝功能会发生衰竭吗?应该如何准备?由于脾切除的病人术前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肝功能异常,在遭受手术和麻醉打击后,手术后短期内肝功能进一步受损,非常容易出现肝功能严重障碍甚至衰竭,从而出现肝性脑病甚至死亡。为此专家建议:(1)术前应该配合医生做好肝功能改善的准备,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应该强力驱铜3~4个疗程再行手术,肝炎肝硬化患者应该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并对手术的风险性有充分的认识;(2)术后配合医护人员加强保肝治疗;(3)术后严密观察有无肝衰和肝脑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和积极治疗。
(三)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1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1)巨脾巨脾概念:①术前体检脾脏超过上腹部中线;②术前B超或CT检查脾脏巨大;③术中称量脾脏重量超过g。
(2)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变宽增宽概念:正常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1.0cm,当内径1.0cm时,定义为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成为危险因素原因:①增宽的静脉内膜发生改变,表现为纤维断裂、增生、玻璃样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更容易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②门静脉和脾静脉越宽,脾切除后对其血液动力学影响大。表现为流速变慢,脾静脉残端形成盲袋产生涡流。
(3)血小板升高概念:血小板′/L。原因:①正常30%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内,巨脾时脾脏储存血小板增加;②巨脾时血小板破坏增加;③产生血小板生成抑制因子进入血液循环。脾切除术后,上述3种因素消除,血小板迅速增加。规律:切除术后即刻升高→7~21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部分病人可以更长,甚至6个月。正确理解:①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的病人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并不引发血栓(甚至′/L),这说明血栓形成不仅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也与血小板的质量有关,早期血小板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并不正常。②有的病人血小板数量并不升高(′/L),但却有血栓形成,这说明血小板升高并非是血栓形成的惟一因素。
(4)血液动力学改变原因:①巨脾切除后血流和压力骤降;②切除脾静脉残端形成盲袋。表现:①流速减慢;②涡流形成。
(5)血液流变学改变表现为:浓: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粘: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凝: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6)静脉壁损伤原因:①脾切除手术和断流手术直接静脉损伤→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②门静脉脾静脉压力升高和静脉内径增宽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表现:局部容易形成血栓。
2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监测(诊断方法)
2.1监测项目
2.1.1实验室检查
2.1.1.1血小板(1)检测频率:术前1次;术后1、3、7、14、21天。(2)检测内容:①数量;②质量,血小板聚集试验。
2.1.1.2D-二聚体术前1次;术后1、3、7天。
2.1.1.3血液流变学术前1次;术后1、3、7天。
2.1.2彩色超声(1)检测频率:术前1次;术后7、14、21天。(2)检测内容:①门静脉内径宽度:正常1.0;轻度增宽1.0~1.5;中度增宽1.5~2.0;重度增宽2.0。②门静脉内膜改变: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③门静脉血流速度:对比手术前后改变。④门静脉血流量:对比手术前后改变。⑤门静脉有无血栓:不完全血栓:静脉内径增宽并探及实质性回声,血流变细;完全血栓:静脉内径增宽并探及实质性回声,血流信号消失。
2.1.3其他检测方法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等。
2.2监测时机和内容
2.2.1术前检测内容包括3项: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彩色超声。
2.2.2术后第1天检测内容包括2项:血小板、血液流变学。
2.2.3术后第3天检测内容包括2项:血小板、血液流变学。经济条件不允许者可以只检查血小板。
2.2.4术后第7天检测内容包括3项: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彩色超声。
2.2.5术后第14天检测内容包括2项:血小板、彩色超声。
2.2.6术后第21天检测内容包括2项:血小板、彩色超声。
2.2.6术后第21天~6个月检测根据需要检查,内容包括2项:血小板、彩色多普勒。
3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治疗
3.1治疗原则4字方针“早期、联合”。
(1)早期:早期用药,术后24小时即开始。(2)联合:联合用药。①二联:祛聚为主,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②三联:祛聚+抗凝,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③四联:三联+溶栓,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④联合中药:包括中成药丹参、川芎注射液和辨证施治。
3.2实施方案
3.2.1术后24小时预防性抗凝
(1)适应症存在危险因素:巨脾和门、脾静脉内径增宽。
(2)方法启动一级预防方案。二联方法: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疗程3~6个月。联合中药(中药具体方法见后)。
3.2.2术后血小板升高预防性抗凝
3.2.2.1术后血小板升高′/L
(1)不存在高危因素(巨脾和门、脾静脉内径不增宽)启动一级预防方案。二联方法: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疗程3~6个月。联合中药3个月。
(2)存在高危因素(巨脾和门、脾静脉内径增宽)启动二级预防方案。三联方法:二联+抗凝,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21天后二联维持疗程3~6个月。联合中药3~6个月。
3.2.2.2术后血小板升高′/L启动二级预防方案。三联方法:二联+抗凝,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21天后二联维持疗程6个月。联合中药3~6个月。
3.2.3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3.2.3.1门静脉血栓不全阻塞
(1)方案1三联方法:二联+抗凝,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血栓溶解后二联维持疗程6个月。联合中药3~6个月。目的在于:防止血栓继续蔓延和增大,使其自溶。
(2)方案2四联方法:三联+溶栓,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血栓溶解后二联维持疗程6个月。联合中药3~6个月。
3.2.3.2门静脉血栓完全阻塞
(1)方案1四联方法:三联+溶栓,即双嘧达莫+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血栓溶解后二联维持疗程6个月。联合中药3~6个月。
(2)方案2介入治疗:Seldinger技术肠系膜上动脉插管,给予四联方法。可以1次,也可以保留置管连续应用,直至血栓溶解。其余同方案1。
3.2.4治疗和预防给药途径(1)门静脉途径保留脾下极静脉→置管或泵→脾静脉→门静脉。(2)外周静脉途径外周静脉给药。
3.3中医中药术后抗凝的实施
3.3.1病因 脾切除及其断流手术造成的腹部和全身创伤;麻醉造成的全身损害。
3.3.2病机病机特点:气血亏虚脾虚,血瘀,腑实。虚实相兼,虚实夹杂。
3.3.3治则健脾,活血,通里。
3.3.4方剂脾切除基础方黄芪20、党参15、白术20、茯苓15、桃仁15、红花15、川芎15、丹参15、当归15、大黄(后下)10、枳实10、厚朴10。(1)健脾药物原理: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参考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组方思想,益气健脾,选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为方中主药。
(2)活血药物原理:改善血液粘稠状态,减少血栓形成。参考徐彦纯《玉机微义》桃红四物汤组方思想,养血活血,选择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当归为方中主药。(3)通里攻下原理: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参考张仲景《伤寒论》承气汤组方思想,泻实通腑、行气宽肠,选择大黄、枳实、厚朴为方中主药。
3.3.5脾切除基础方辨证加减(1)术后肝功能异常者,加赤芍20、猪苓20、茵陈20、制鳖甲20、甘草20。(2)术后有发热、舌红、苔黄之热象者,加黄芩15、金银花15、连翘15。(3)术后腹痛重者,加延胡索15。(4)血栓重者,加穿山甲15、水蛭15、牛膝15。3.3.6煎服法脾切除1号方煎汤ml,分上下午2次口服或胃管注入。
3.3.7服药时机和疗程(1)时机术后第1天。(2)疗程3~6月。
专家建议: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会造成哪些危害?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我院普外一科脾脏疾病诊治中心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具有独到的认识和独特的处理,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可以说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最大的风险是波及到肠系膜血管,引发小肠坏死和肠穿孔;其次门静脉主干血栓造成肝功能异常、腹水形成、上消化道出血等危险。专家建议:平时应该经常复查血小板、门静脉彩色超声检查,遇到剧烈腹痛、腹水、呕血发生,医院检查,并提醒接诊的医生你曾经做过脾切除手术,有可能是门静脉血栓形成。
六、脾脏外科学科和团队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安徽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同时为国家局重点学科和安徽省重点学科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外科研究所工作承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分会挂靠单位。国家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外科学》副主编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单位。获得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发表中文、英文、日文论文余篇,主编专著2部。团队现有高级技术职称专家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此外尚有具有硕士学位中青年学科骨干6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精准脾切除术”的概念,应用中医“治未病”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理念,以及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多项学术和技术填补国内多项空白。
七、我们联系方式
(一)门诊联系方式
门诊地址合肥市梅山路号安徽中医院(即医院)四楼普外一科门诊。
专家门诊安排
梁久银教授周二上午普外科门诊。
于庆生教授周一上午普外科门诊。
潘晋方教授周三上午普外科门诊。
沈毅主任医师周四上午普外科门诊。
张琦主治医师周一下午普外科门诊。
王振主治医师周二下午普外科门诊。
刘举达主治医师周三下午普外科门诊。
黄龙住院总医师周四下午普外科门诊。
周富海住院医师周五下午普外科门诊。
(二)病房联系方式
病房地址合肥市梅山路号基地大楼17楼普外1科
科室电话-
出来啦2016年临床执业和临床助理如何区分声带不同的息肉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