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病因
(一)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三)癌前病变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四)遗传和基因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胃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腹部持续疼痛常提示肿瘤扩展超出胃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黄疸、腹部包块、直肠前凹扪及肿块等。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胃癌的扩散和转移有以下途径:(1)直接浸润:贲门胃底癌易侵及食管下端,胃窦癌可向十二指肠浸润。分化差浸润性生长的胃癌突破浆膜后,易扩散至网膜、结肠、肝、胰腺等邻近器官。(2)血行转移:发生在晚期,癌细胞进入门静脉或体循环向身体其他部位播散,形成转移灶。常见转移的器官有肝、肺、胰、骨骼等处,以肝转移为多。(3)腹膜种植转移:当胃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外后,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腹膜和脏器浆膜上,形成转移结节。直肠前凹的转移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女性病人胃癌可发生卵巢转移性肿瘤。(4)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通常是循序逐步渐进,但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即第一站无转移而第二站有转移。终末期胃癌可经胸导管向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经肝圆韧带转移至脐部。
(二)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1常规检查
(1)血液检查:贫血常见,约50%有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失血所致;或由营养缺乏造成如合并有恶性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检测方便,有辅助诊断的意义。可作为胃癌筛检的首选方法。
1.2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临床所用胃癌标志物主要有CEA、CA19-9等,但特异性均不强,联合检测可增加其灵敏性及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2.1胸部X线检查:一般作为入院常规检查,可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
2.2上消化道造影:可作为胃癌诊断首选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胃原发病灶的范围及功能状态。
2.3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应当作为胃癌术前分期的常规方法。在无造影剂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常规进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扫描部位应当包括原发部位及可能的转移部位。
2.4磁共振(MRI)检查:MRI检查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推荐对CT造影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
2.5超声检查:对评价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表浅部位的转移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术前分期的初步检查方法。经腹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腹腔、盆腔有无转移,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病变性质。
2.6PET-CT:不推荐常规使用。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可酌情使用。
3腔镜检查
3.1内镜检查:是胃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胃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作用。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必需的常规检查项目。
3.2超声内镜检查(可选):不仅可直接观察病变本身,而且可以通过超声探头探测肿瘤浸润深度及胃周肿大淋巴结,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胃癌术前分期方法,有助于胃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4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活检确诊为浸润性癌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如因活检取材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浸润深度,报告为癌前病变或可疑性浸润的患者,建议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后选择治疗方案。
三、胃癌治疗
(一)胃癌治疗原则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和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外科手术的病灶完整切除及胃断端5cm切缘,远侧部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第一段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端3-4cm,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对于远侧胃癌,次全胃切除较全胃切除并发症少,对于近侧胃癌,肿瘤较早的可考虑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对多数进展期胃癌宜施行全胃切除。随着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视及微创手术和腹腔镜的发展,医院已开展在探求保证根治的前提下进行各类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对姑息性手术的态度,假若无法完全将肿瘤切除,治疗目标则希望解决因癌细胞存在引起的种种问题、症状与合并症,譬如在无法将病灶切除干净的胃癌,进行手术便是在于减少因胃癌病灶溃烂以起的出血,或是解决肿瘤引起的消化道梗阻。此时医疗的目的则在于使肿瘤变小,减缓肿瘤生长发育,预防其蔓延,藉以延长寿命。而减状手术如胃造瘘术、胃—空肠吻合术以保证消化道通畅和改善营养。
(三)综合治疗模式
1初始治疗
①身体条件允许,肿瘤可切除的T1期胃癌或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推荐手术切除。对T2期或更晚期(临床分期或淋巴结阳性)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术前和术后)化疗。
②身体条件允许,肿瘤无法切除的局限期胃癌,推荐放疗+同时予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放疗增敏剂联合治疗。
③对于身体状况差的局限期胃癌患者,可以选择以下方案:①放疗+同时予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放疗增敏剂;②姑息性化疗。
④对于局部无法切除的肿瘤,建议术前化放疗。
2辅助治疗
①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T1N0M0期和T2N0M0期患者术后不行辅助治疗,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肿瘤低分化或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或年龄小于50岁),术后应接受辅助化放疗。
②对于术后达到R0切除的T3、T4期或任何T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术后应接受放疗+同时予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放疗增敏剂。
③获得R1切除的胃癌患者应当接受放疗+同时予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放疗增敏剂。
④对于已切除的胃癌,推荐术后联合化放疗的方案为5FU/甲酰四氢叶酸或卡培它滨及替吉奥。
⑤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或身体状况好但肿瘤无法切除的患者,在完成全部治疗或主要治疗后应对肿瘤重新分期。如果确定肿瘤达到完全缓解,患者可以接受观察。如果条件合适,可以手术切除。如果有肿瘤残留或有远处转移的证据,患者可以进行姑息性治疗。
3姑息性治疗姑息性治疗包括最佳支持治疗、化疗和参加临床试验。
(四)中医中药治疗
1手术前病人或不能手术病人中医治疗
1.1肝气犯胃证症见胃脱胀满,时时隐痛,窜及两胁,呢逆暖气,吞酸嘈杂,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或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舒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郁金、半夏、川芍、丹参、白芍、甘草、当归、白英、藤梨根等。
2.2胃热伤阴证症见胃内灼热,口干欲饮,胃脱嘈杂,食后院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润燥和胃。
主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麦冬、南北沙参、天花粉、玉竹、半夏、陈皮、淡竹叶、生石膏、知母、藤梨根、白花舌蛇草等。
1.3气滞血瘀证症见胃院刺痛,心下痞硬,腹胀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便血,肌肤甲错,舌黯紫,脉沉细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癖止痛。
主方:失笑散或隔下逐癖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甘草、赤芍、川芍、柴胡、枳壳、川牛膝、五灵脂、蒲黄、干蟾皮、石见穿、藤梨根、山楂、乌药等。
1.4痰湿凝结证症见胸闷隔满,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塘,痰核痕病,舌淡红苔滑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主方:二陈汤为主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枳壳、郁金、浙贝母、全瓜萎、炒薏苡仁、山慈姑、白英、白豆豉等。
1.5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脱冷痛,喜按喜温,呕吐宿谷不化或泛吐清水,面色眺白,肢冷神疲,便澹浮肿,苔白滑或白腐,脉沉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主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半夏、陈皮、龙葵、白英、茯苓、炒薏仁、焦山楂、神曲、丁香、厚朴等。
1.6气血亏虚证症见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脱腹肿块硬结,形体消瘦,虚烦不寐,自汗盗汗,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虚大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化癖散结。
主方:十全大补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白芍、当归、川芍、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莪术、丹参、炒杏仁、陈皮、枸杞子、冤丝子等。
1.2手术后早期中医中药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安徽中医院特色治疗)
a:术后早期中药应用途径技术我们借鉴现代肠内营养支持技术,术前将一根空肠营养管和胃管系在一起,经鼻孔置入胃腔,术中在吻合口吻合完成之前将两管分开,胃管留在胃腔,空肠营养管放在吻合口以远的空肠内(远离吻合口30~40cm),从而较好的解决了传统中药不能在胃癌术后早期不能应用的问题。
b:术后早期中药应用理法方药经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遭受胃癌根治手术创伤的病人,主要有两组典型的临床表现,一组是神疲、气短、乏力、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血虚弱”之表现;另一组是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腑实气滞”之表现。故中医证型为虚实夹杂,即气血虚弱与腑实气滞并存。根据中医辨证结果,临床施治当攻补兼施。补则重点放在中焦脾胃,因为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攻则重在荡涤六腑积秽,因为祖国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据此立法:健脾通里。在中医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健脾益气药物的选用参考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的组方思想,选用黄芪、白术、党参为主药;通里攻下药物的选用吸收张仲景《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组方思想,选用大黄、枳实、厚朴为主药。
c:术后早期中药小肠内滴注方法芪黄煎剂煎汤药ml,从术后第1天开始,分两次上午9时和下午3时经营养管滴入小肠,每次ml,温度38~39℃,速度30~40ml/min,疗程7d。
1.3术后后期(病人出院后)中医中药治疗
(1)脾虚气滞型
主症:腹胀痛,纳呆,便秘,或有恶心,口粘口苦,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木香10g、法半夏10g、砂仁(后下)3g、陈皮6g、苍术10g、厚朴15g、枳实10g;
(2)脾肾两虚型
主症:胃脘隐痛,喜温怕冷,纳少,时吐冷水,腰膝酸软,大便溏稀,面色苍白,有时下肢浮肿,神疲乏力。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0g、枸杞子10g、巴戟天10g、女贞子10g、肉苁蓉10g、当归12g、炙黄芪12g、陈皮6g;
(3)胃阴亏虚型
主症:胃痛灼热,口干喜冷饮,纳差便秘,倦怠乏力,舌光红或剥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养胃生津
方药:益胃汤加减,药物组成:北沙参12g、天冬10g、麦冬10g、生地黄10g、玉竹10g、石斛12g、天花粉12g、知母10g、白花蛇舌草30g、龙葵15g、山楂12g;
(4)气阴两虚型
主症:恶病质,卧床不起,贫血,纳差,口干,自汗盗汗,或有浮肿,舌红少苔或光红,脉细沉。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一贯煎加减,药物组成:北沙参12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麦冬10g、知母10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怀山药12g、当归10g、炙黄芪12g、枳壳10g;
(5)胃络瘀血型
主症:胃脘刺痛,痛时拒按,有时上腹部饱胀,且可触及肿物,呕血,便血或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皮肤干燥,舌质紫黯,有瘀斑点,脉细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蒲黄8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郁金10g、川楝子10g、侧柏叶18g、茯苓15g、麦冬10g、沙参10g。
(五)中药联合抗癌剂治疗
1术后早期中西医结合腹腔化疗手术关腹前,腹腔内放置一次性细硅胶管1根,从切口上端引出并用丝线固定,或切口右侧皮下埋藏全埋式化疗泵1只(动、静脉泵均可)。从术后第2d或第3d始,给予5-FUmg,丹参注射液(1ml含生药1.5g)30ml,加入5%葡萄糖液ml,加温至42~43℃,从化疗管或化疗泵中快速滴入。滴注时让病人平卧并尽可能地翻动身体。若滴注时病人腹胀明显或化疗管旁溢液,应适当放慢滴速。1次/d,连续5d。
2中药联合化疗在化疗方案(见上)基础上辅助以健脾化瘀解毒为治法的科室协定方剂:二石汤(石见穿15g、石打穿15g、薏苡仁15g、伏苓10g、白花蛇舌草30g、莪术9g、黄芪15g、白术10g、山药10g、丹参10g)
四、胃癌手术后饮食调理
(一)术后早期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每2小时一次。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80ml/次。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二)术后后期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及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五、胃癌预后
胃癌在根治手术后5年存活率取决于胃壁受侵深度、淋巴结受累范围和肿瘤生长方式。胃癌5年存活率大约是20%。早期胃癌只累及黏膜层者预后佳,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如已累及黏膜下层,因常有局部淋巴结转移,预后稍差,5年存活率约80%。肿瘤以团块形式出现者,切除率高,较弥散型有早期出现转移者的预后为佳。皮革状胃预后很差。如肿瘤已侵及肌层但手术时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存活率仍可达60%~70%;如已深达浆膜层而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则预后不佳,术后5年存活率平均只有20%;已有远处播散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0。
六、胃癌随访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束后,2年内每隔3~4月应全面复查一次,包括体检,检测肿瘤相关标志物(CEA,CA19-9等),X胸片,B超等。5年内每半年应全面复查一次。
七、胃癌预防
(一)一级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多食过度刺激性饮食及熏制品。节制烟酒,定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以减少胃炎及胃溃疡的发生。
2改变传统的盐腌或烟熏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广泛应用冰冻保鲜储存法。
3减少食物中盐分的摄入,每天摄取量控制在6g以下。
4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
5多食牛奶及奶制品。
6增加食物中新鲜鱼、肉等蛋白质的含量。
7经常食用大蒜。
8根除胃内HP感染。对长期治疗无效的胃溃疡或大于2cm的胃息肉的患者均应及时手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定期随访作胃镜检查,都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
(二)二级预防
1在胃癌高发区开展人群普查:这是发现早期胃癌的一条重要途径。胃癌预防的关键问题在于早期发现。普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一个重要措施,凡年龄在40岁以上。有较长时间胃病史者,或近几个月出现明显胃部症状者,应列为普查对象。
2建立胃病专科门诊减少来院就诊病人的漏诊、误诊,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另一条途径。由于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症状,中晚期胃癌的症状也无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为胃炎或胃溃疡等慢性胃病。总结国内以往有症状胃癌获确诊的病例,三个月内确诊者仅占29%,一年以上确诊者竟达33%。即使医疗水平较高的上海,胃癌来院首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也有天,来院就诊4个月以上才确诊的病例也达26.2%。因此如何提高来院病人的早诊率,减少院内误诊时间,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又一关键。
3做好易感病例的随访。已知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不全结肠型肠化病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对上述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进行积极治疗、定期随访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又一条途径。有学者认为,对内科治疗经久不愈或有重度瘢痕形成的慢性胃溃疡、胃多发性息肉、直径大于2cm的单发性息肉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因有高度癌变倾向,可采取手术治疗。对残胃的随访,有人建议:①凡40岁以前手术者,术后20年起每年1次。②凡40岁以后手术者,术后10年起每年1次。③有慢性胆汁反流者,术后10年起每年1次。
(三)胃癌的早期警告信号
a.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疼痛规律发生改变。
b.泛酸、嗳气、食欲减退、恶心、胃脘部灼热和腹泻、黑便。
c.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出现明显消瘦。
d.50岁以上,过去无胃痛、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者。多年前因胃患良性疾病,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近期又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健康状况明显减退者。这些症状虽然并不意味着就患有胃癌,但当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医院请医师作详细的检查。
(四)胃癌的自我发现
早期胃癌多数无明显症状,仅有上腹不适及食后腹胀、食欲减退。这些症状常与普通的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溃疡相似,但有一些早期隐痛者亦可出现出血与黑便。若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后饱胀、食欲减退,按普通胃病治疗无效并且有进行性加重、消瘦、贫血等症状。
另外,原有溃疡病及胃炎病史,但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无效,并且日益加重,有时呕吐宿食或有呕血及黑便倾向(包括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均应想到胃癌的可能。一般来说,若肿瘤长在胃的入口处(贲门部)时,有下咽困难,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疼痛、食物摩擦感、停滞感;若肿瘤长在胃的出口处(幽门部)时,可引起饭后上腹胀满不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出现梗阻症状。
八、团队和学科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普外一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安徽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同时为国家局重点学科和安徽省重点学科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外科研究所工作承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分会挂靠单位。国家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外科学》副主编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单位。获得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发表中文、英文、日文论文余篇,主编专著2部。团队现有高级技术职称专家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此外尚有具有硕士学位中青年学科骨干5人。在全国率先提出胃癌术后早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方案,首次制订《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填补国内和省内多项空白。
九、我们联系方式
(一)门诊联系方式
门诊地址合肥市梅山路号安徽中医院(医院)普外1科门诊。
专家门诊安排
梁久银教授周二上午普外科门诊。
于庆生教授周一上午普外科门诊。
潘晋方教授周三上午普外科门诊。
沈毅主任医师周四上午普外科门诊。
张琦主治医师周一下午普外科门诊。
王振主治医师周二下午普外科门诊。
刘举达主治医师周三下午普外科门诊。
黄龙住院总医师周四下午普外科门诊。
周富海住院医师周五下午普外科门诊。
(二)病房联系方式
病房地址合肥市梅山路号基地大楼17楼普外1科
科室电话-
中科医院白癜风能治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