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管早癌内镜下粘膜切除(ESD)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食管胃肠道早期癌变的有效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能获得完整的、精确的病理学诊断等优点。相对外科手术,更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病例1.患者老年男性,常规体检查胃镜,发现距门齿21cm粘膜粗糙,碘染色呈片状不染区。NBI内镜提示:IPCL不规则呈typeB2型,考虑食管粘膜内早癌。根据国际指南可行食管早癌内镜下粘膜切除(ESD)术。我科王建华主任于-04-12日为其实施ESD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第三天即恢复饮食,术后第六天出院。术后病理提示食管鳞癌,侧切缘及垂直切缘阴性,无淋巴结及脉管浸润。为该患者成功的保留了食管胃的生理结构,避免了传统外科的开胸创伤,大大提高了其术后生活质量。
病例2.患者老年女性,因进食后胸骨后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0-35cm粘膜粗糙,碘染色后不染区环食管1/2周,活检病理提示食管高级别内瘤变,根据日本内镜及病理分型,考虑食管早癌。王建华主任于-04-22日为其实施ESD术,完整切除大块病灶,术后无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三天即恢复饮食,术后第五天出院。术后病理提示食管高级别内瘤变,侧切缘及垂直切缘阴性,无淋巴结及脉管浸润。为该患者成功的保留了中下段食管,避免了传统外科的开胸创伤,大大提高了其术后生活质量。
2、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主要用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肿瘤的剥离手术。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含的范围很广,特点是“长得深”(起源于消化道壁上皮层以下),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ESE技术的主要适应症为向消化道腔内生长为主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类癌等)。
病例3.患者因上腹不适一年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底巨大粘膜下隆起,大小约3*3cm,超声胃镜提示隆起起源于固有肌层,考虑胃间质瘤,因大于2cm的间质瘤具有恶变潜能。该患者于-04-27日接受ESE术。瘤体完整挖除,术后无出血穿孔并发症,病理提示胃间质瘤。完整保留了患者胃结构,避免了传统外科部分胃切除。
3、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采用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良恶性胆道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狭窄等胆胰疾病。
病例4.患者男性,82岁,因腹痛伴高热六天入院,诊断:胆总管结石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入院完善术前检查后立即于-05-05日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术(ERCP+EST+ENBD术)。术后胆汁引流通畅,胆道感染立即得到控制,体温下降。
4、食管支架置入术:食道支架用于食道、贲门和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及食道瘘的堵瘘治疗。
病例5.患者老年男性,因贲门癌术后两年伴多发转移入院,入院后诉进食梗阻感,仅能进食流质如米汤等,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癌复发,食管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遂于-04-28日行食管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可进食软食如面条,面包等,大大改善了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5、结肠肿瘤内镜下粘膜切除(ESD)术:
病例6.患者老年男性,因反复粘液血便两年入院,入院后行肠镜检查:结肠距肛门20cm见大小2*3cm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提示管状腺瘤,局部高级别内瘤变。该患者若行传统外科手术,需切除至少40cm左半结肠。并且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吸收不良等各种并发症。ESD体现的优势在于对患者的侵袭性更小,更安全。然而肠道的狭窄和成角度的内腔,及结肠壁较薄,使结肠ESD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ESD术相比,是更有难度的。因此在内镜下完整切除难度是相当大的。我科王建华主任凭借丰富的内镜下操作经验于-03-21日行ESD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患者情况良好,无结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出现,不仅使患者免受了肠段切除手术,而且积极治疗了原发病。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1周出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