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胰瘘专科治疗医院 >> 胰瘘治疗 >> 一洲国际质子医学中心完成一例极低血小板
年10月26日,我院接诊了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于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不适,并呈进行性加重。先后在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脾血管肉瘤伴多发骨转移”。
因患者脾肿瘤已发生骨转移,按基因检测靶向药物位点,外院先后给予索坦(苹果酸舒尼替尼)、阿特珠单抗(PD-L1T药)、NK细胞等免疫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多次出现血小板下降及发热、厌食等状况,外院多次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对症治疗,但肿瘤状况未得到缓解、血小板未得到提升。年10月19日,患者因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持续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
入院全身PET-CT提示:脾血管肉瘤多发转移
1
三次会诊定方案
一第一次会诊患者入院后,一病区刘卫东主任会诊,建议先对患者行升血小板治疗,然后对脾原发病灶、腰椎转移灶行局部放疗,以缓解患者疼痛。但患者应用重组人白介素-11、TPO等升血小板药物后,治疗效果不明显,一直在20-30×/L之间波动。加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一度升至67×/L,停药后再次降至10×/L以下,且伴有低热症状,考虑应用激素后合并有感染。
二第二次会诊年11月15日,我院血液病专家叶丽萍主任会诊,建议先行骨髓穿刺,了解骨髓造血情况后再分析血小板降低原因。
11月16日上午9点,叶丽萍主任亲自为患者行骨穿术。骨髓象检测提示:骨髓三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三第三次会诊年11月29日,针对患者复杂的病情,一病区组织全院大会诊,由医务部梁学智主任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医疗服务部姜宝珊,血液病专家叶丽萍,肿瘤科专家朱广卿、李冰,麻醉科专家滕清蕾,肝胆外科专家白宏伟、冯志强,病理科陆平主任、放疗科专家刘卫东,经治医生赵俊等。
会诊过程中,大家对患者病情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进一步治疗意见:患者“脾血管肉瘤伴多发骨转移”诊断明确,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生了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下一步治疗方案主要是为患者实施脾切除。目的有两个:
1、脾切除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手段,有效率可高达70%;
2、切除肿瘤原发病灶。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专家一致同意需采取如下措施: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ITP的急救治疗方法mg/M2/天x5天静注)以提升血小板(为脾切除创造条件);
行黄体酮注射延后月经期;
血小板升至50×/L以上,初步定于12月4日行脾切除术;
术前备浓缩血小板3U,红细胞悬液4U,血浆ml;
手术由肿瘤外科冯志强副主任医师主刀。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理解手术的风险并积极配合。
全院专家会诊
2突发意外难抉择
但是,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并没有如预期上升。随着预定手术日期的临近,患者的血小板甚至降到了1×/L,不及正常人千分之一的水平。
这样的极低血小板状况,下一步是否还能进行手术治疗?
对此,叶丽萍主任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患者目前除了脾切除术,其他治疗手段均不能马上见效。
针对脾血管肉瘤,即使已发生其他部位转移,手术切除仍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在应用丙球冲击血小板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术前及术中输注血小板。只要能提升至50×/L以上,仍应考虑进行脾切除手术,为患者争取最后的治疗机会。
患者及医院和各位专家的充分信任。
12月3日,手术前日的下午,为患者预医院,叶丽萍主任建议先为患者输一个血小板治疗量,观察一下提升血小板情况。
当晚,医疗服务部的姜宝珊主任、肿瘤科研发展部刘育琳主任、叶丽萍主任、主刀的冯志强主任始终未离开病房,密切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呲美莫司乳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zz/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