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传奇女医生李桓英

90岁,早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90岁的李桓英,依然坚持奋战在中国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只要患者需要,她随时可以带上时刻准备好的行囊,翻山越岭,奔赴边远偏僻的麻风病防治现场。被誉为“北京医学专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女医生”的李桓英,把一生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爱,都无私奉献给了千千万万的麻风病患者。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成为首批技术专家,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年,李桓英毅然舍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与全家共享天伦的生活,只身一人回国,投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并在麻风病研究和治疗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80年代初李桓英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非隔离的短程联合化疗,并在近万名患者中检测了10年,复发率仅为0.03/人年,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人年的要求,解决了麻风病防治的世界性难题,现已在全世界推广。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防治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在李桓英的精心诊治之下,成千上万的麻风病患者恢复健康,重获新生,他们纷纷为李桓英献上花环与锦旗,表达对她无限的感激与崇敬。一位康复的麻风病人紧紧握着李桓英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麻风病把我们变成鬼,是您把我们变成人”。

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任为大会的执行主席。会上,李桓英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了与会0多名中外专家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她领导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代表了世界麻风病防治的领先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把荣誉和金钱看得很轻,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李桓英苏醒过来,只见皑皑白雪上留下了一大片殷红的鲜血。那一次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人们都劝她好好休养,但她忘却了疼痛,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就继续投入了新的工作。艰苦与危险没有阻断李桓英继续前进的脚步,面对艰险,她从没有过丝毫犹豫与退缩,依然义无反顾地奔波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李桓英豪爽地说:“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但年届90高龄的她仍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她说:“我国虽然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涉及……”。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同志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在麻风病传播链的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麻风病基因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她所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项目获得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殊荣,并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项及荣誉称号共40余项。

心中永远装着病人

——阜外心血管病专家周宪梁

周宪梁,男,46岁,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医院门诊部主任。“心中要永远装着病人”,这是周宪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实际行动。从医20多年来,周宪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医疗大篷车”,为无数患者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病人解除了疾病痛苦。

周宪梁在国内心血管病方面享有盛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他深知偏远地区百姓的疾苦、看病的不易,决心用自己的医疗本领去服务那些最需要的人。年2月,周宪梁的爱人正在国外留学,他把孩子托给亲戚照看后,主动报名踏上了援疆之路,在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阿克苏市担任新疆生医院副院长。面对众多乡亲期待救治的眼神,周宪梁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不管白天晚上,随时随地给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

针对南疆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看病不便的实际,周宪梁在阿克苏地区开设了“医疗大篷车”,每逢周末,大篷车都要开到附近地区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在他的带动下,医院门诊部积极投身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先后资助十几名边疆贫困孩子读书,利用节假日多次奔赴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地开展义诊活动,给贫困群众免费送医送药。

近年来,周宪梁积极探索医疗制度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医院门诊窗口采取了敞开挂号、集中预约、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使患者人均看病费用下降了5.5%,患者就诊满意度达97.8%。为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周宪梁经常奔走于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举办心血管病保健讲座,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被卫生部聘为全国健康教育专家。年,他积极参与奥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奥组委官员和其他筹备工作人员提供保健服务。

周宪梁先后被评为首都十大公德人物、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年被评选为“时代先锋”;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做人要做出品牌——儿童B超神探贾立群

贾立群从医36年来,秉持“做人要做出品牌”的信念,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确诊了7万多例患儿的疑难疾病,挽救了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赢得了患儿、家长、同事、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年4月8日,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对贾立群同志说:“医院超声科的医生,你的事迹我知道,很感人!”。

贾立群把工作当事业,把追求当信念,36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超声业务钻研中。他经常白天深入手术室观看手术过程,夜晚上网查阅国际超声期刊,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发现了小器官探头的优势,并推广应用到临床上,提高了儿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医院超声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平,被国内同行誉为“B超神探”。在面对疑难重症患儿时,他总能凭借精湛的技术、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积极合作的态度,让难题迎刃而解。年12月,一名甘肃的8岁女孩,肚子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做B超时,发现患儿肠子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小囊肿,迅速确定这就是腹疼的原因。做手术时,外科大夫打来电话说腹腔打开了找不到囊肿。他迅速赶到手术室,将消过毒的B超检查探头经切口直接放入患者腹腔内仔细查找,发现小囊肿的位置在胰头后面,被胰头包着。主刀大夫眉头紧锁,感到难度太大,容易损伤胰腺,形成胰瘘。贾立群凭着多年的经验,十分自信地对主刀大夫说:“放心,我用探头给您引导。”两小时后手术成功,家长对主刀大夫千恩万谢,主刀大夫感慨地说:“手术的功劳是B超神探贾立群的”。

贾立群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常态,用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对待所有患者、廉洁从医。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承诺,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的感谢,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由于超声检查需要空腹进行,为减少孩子挨饿时间,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为患儿做检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他腹部不适,按着肚子完成所有的检查后,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患有急性阑尾炎已穿孔坏疽,马上做了急诊手术。面对主刀大夫的不解,他忍着疼痛有气无力的说:“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啊!”

贾立群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一心扑在工作上。“贾立群B超”已成为无数患儿家庭在绝境中重燃美好生活梦想的希望,他也成为首都各界立足岗位践行中国梦的先进代表。

本文转自《西城故事与中国梦》

西城社会科学

xcshkx

看看我的故事

长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微信聊天机器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8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