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胰消化酶被异常激活,对自身器官产生消化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胰腺炎有多种致病危险因素,最常见的病因是胆道疾病和酗酒。在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是胆道疾病。在西方国家主要与过量饮酒有关。其他因素还有:十二指肠反流、高脂血症、创伤、暴饮暴食、感染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药物因素等。

(二)病理

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前者病情轻,预后好;而后者则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不仅表现为胰腺的局部炎症,而且常常涉及全身的多个脏器。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1)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和首发症状,腹痛常于饱餐或大量饮酒之后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弯腰或上身前倾可缓解疼痛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炎症累计全胰时呈腰带状疼痛,向两侧腰部放射,以左侧为主。

(2)恶心、呕吐:发生早而频繁,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3)发热:轻症可不发热。重症者可持续性高热,体温常39℃以上。

(4)黄疸:结石嵌顿或水肿时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程度一般较轻。

(5)休克:重症胰腺炎病人可早期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后期合并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爆发性急性胰腺炎可出现突发休克为主要表现。

(6)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重症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体征

(1)腹膜炎体征: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腹胀:是重症胰腺炎的重要体征之一,由于腹腔内坏死组织感染、渗出和毒素吸收,而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所致。

(3)皮下出血:少数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人可在腰部出现青紫色斑(Grey-Turner)或脐周围蓝色改变(Cullen征)。主要是外溢的胰液穿过组织间隙渗至皮下,溶解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发病2小时后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4~5天;尿淀粉酶在发病24小时后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1~2周。血清淀粉酶若超过U/dl(正常值40~U/dl,Somogyi法),尿淀粉酶若超过U/dl(正常值80~U/dl,Somogyi法),有诊断价值。但淀粉酶升高的幅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2)血钙测定:出血坏死型者可出现低钙血症及血糖升高,血钙低于2.0mmol/L,常预示病情严重。

(3)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混浊液体,测定其淀粉酶明显高于血清淀粉酶有诊断意义。

2.影像学检查:B超主要用于胆源性胰腺炎的检查。CT、MRI是急性胰腺炎重要的诊断方法,可鉴别是水肿型还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部位和范围。

(四)治疗要点

依据急性胰腺炎的分型、分类和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水肿性胰腺炎可采用非手术的治疗方法;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尤其合并感染者则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纠正;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大多需要手术疗法解除梗阻。

1.非手术治疗此为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治疗,目的是减轻腹痛、减少胰液分泌、防止并发症等。主要的措施有:

(1)禁食、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胰腺分泌,使胰腺得到休息,并可减轻恶心、呕吐和腹胀。

(2)镇痛和解痉:诊断明确后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常用解痉药有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腹痛较重的可同时使用哌替啶。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3)抑制胰腺分泌:①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等,有抑制胰腺分泌作用。②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可抑制胃酸以减少胰腺分泌。③生长抑素,如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胰腺分泌功能。

(4)防治感染:严密控制体温,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5)维持体液平衡: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监测血压变化,改善循环,预防休克发生。

(6)营养支持:禁食期间严格进行TPN支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肠功能恢复后可酌情逐步恢复饮食。

2.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术式是胰腺及胰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若为胆源性胰腺炎则应同时解除胆道梗阻并畅通引流。术后胃造瘘引流胃液,减少胰腺分泌;行空肠造瘘留置管道方便提供肠内营养。

三、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疼痛的护理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刺激,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遵医嘱适当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尿量、皮肤粘膜温度和色泽,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发生休克。

3.维持营养供给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期间,需注意有无导管性、代谢性或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4.控制体温 发热的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二)手术后护理

1.引流管道的护理包括胃管、腹腔双套管、胰周引流管、空肠造瘘管、胃造瘘管、导尿管等。在每个管道上标注清楚名称及置管的时间,分清每一根管道引流的部位及作用;严格按照各种引流管的护理要求进行操作。

腹腔双套管灌洗引流护理:目的是冲洗脱落坏死的组织、血块等。护理措施:①持续腹腔灌洗:常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的溶液进行冲洗,冲洗速度20~30滴/分钟。②保持引流通畅:持续负压吸引,负压不宜过大,以免挫伤内脏组织和血管。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引流液起初为含血块、脓液及坏死组织的暗红色混浊液体;2~3日后逐渐变淡、清亮液体。④维持出入量平衡:准确记录冲洗液量及引流液量,保持平衡。⑤拔管指征:病人体温维持正常10日左右,白细胞计数正常,腹腔引流液少于5ml/日,淀粉酶测定值正常,可考虑拔管。拔管后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出血:原因包括手术创面的出血、感染坏死组织侵犯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消化液侵蚀引起的腹腔大血管出血或应激性溃疡等。具体的措施有: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观察各引流管中液体的性质和量,病人有无呕血、黑便及血便。③监测凝血功能,及时纠正凝血异常。④遵医嘱使用止血和抑酸药物。⑤应激性溃疡伴出血的病人应采取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胃内灌洗;止血无效的还应积极的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2)胰瘘、胆瘘:经腹壁切口渗出或经引流管流出无色透明的液体或胆汁样液体,应考虑胰瘘或胆瘘发生。应保持引流通畅,禁食、胃肠减压,可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切口周围皮肤。

(3)肠瘘:术后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引流出粪样液体或营养液样液体均提示肠瘘的发生。护理措施:①保持引流通畅;②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③加强营养支持;④做好术前准备。

(三)健康教育

1.生活指导禁止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腹痛缓解后,从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高蛋白的食物。

2.出院指导手术出院后4~6周避免过劳或提举重物,定期复查。

第二节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胰头部,其次是胰腺尾部,全胰腺发病少见,在早期即可发生淋巴转移,90%的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

(一)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吸烟是胰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致病因素。长期接触石棉、N-亚硝酸盐、β-萘酚胺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习惯的人群,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及胰腺癌病人的亲属患胰腺癌的危险性增高。

(二)病理

90%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癌,其次有黏液癌、腺鳞癌、囊腺癌、腺泡细胞癌。导管细胞癌致密而坚硬,浸润性强;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常伴有纤维化增生及炎症反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确。

胰腺癌转移和扩散途径主要为:局部浸润和淋巴转移,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肺、骨等处形成转移灶。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一般情况、长期吸烟及饮酒的嗜好、饮食习惯、既往史、家族史。

(二)身心状况

1.症状

(1)腹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胰管梗阻引起管内压力增高,甚至导致小胰管破裂,胰液外溢至胰腺组织成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上腹部闷胀不适,向肩背部或腰胁部放射。晚期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向腰背部放射,昼夜疼痛不止,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

(2)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症状,因胰头部靠近胆总管,浸润后形成压迫和狭窄,使胆汁排放不畅所致。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可伴皮肤瘙痒、茶色尿、陶土色大便。

(3)消瘦和乏力:是主要的症状之一,随病情发展,病人出现消瘦乏力、体重明显下降,同时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

(4)消化道症状:因胆汁和胰液的排出受阻,消化液不能正常的参与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而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便秘、厌食油腻食物,部分出现恶心、呕吐等。晚期癌肿侵及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梗阻和出血。

2.体征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胆囊。晚期病人可触及质硬固定的肿块,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出现腹水。

(三)辅助检查

1.B超:可检出直径>2cm的癌肿。

2.CT:检查胰腺疾病的可靠方法。

3.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4.ERCP

(四)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适用于尚未远处转移的胰头癌。不能切除者行姑息性手术,辅以放疗或化疗。

1.根治性手术常用的术式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图26-6)、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胰体尾切除术。

2.姑息性手术常用的术式有胆肠内引流术、胃空肠吻合术,可解除胆肠梗阻,提高生活质量。

3.辅助治疗包括化疗、介入治疗、放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三、护理措施

(一)手术前的护理

1.疼痛护理疼痛剧烈者,及时使用镇痛药,评估药效保证病人良好的睡眠和休息。

2.改善营养状态检测相关营养指标,为病人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的饮食,身体状况差或饮食困难的病人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有黄疸者,静脉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

3.血糖异常的护理血糖控制在7.2~8.9mmol/L,尿糖为(-)~(+)。

4.肠道的准备术前3日开始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术前2日流质饮食,术前晚清洁灌肠,以减少术后腹胀及并发症。

(二)手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伤口及引流的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必要时检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

2.营养支持手术后早期禁饮食,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必要时给予输血清蛋白。拔除胃管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胰液分泌功能下降,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等,应根据胰腺功能给予消化酶制剂。

3.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感染、胰瘘、胆瘘及血糖异常等。

(1)出血: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对有出血倾向者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必要时做好手术准备。

(2)感染:观察有无发热、腹痛、腹胀、白细胞计数,观察切口敷料有无外渗,保持引流通畅,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腹腔内感染。

(3)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如病人突发剧烈腹痛、腹胀、发热、腹腔引流管引出或伤口敷料渗出清亮液体,疑为胰瘘。应持续负压引流,静脉营养支持,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周围皮肤。

(4)胆瘘:术后5~10日,如出现发热、右上腹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T形管引流量突然减少;腹腔引流管引出或伤口敷料渗出胆汁样液体,疑为胆瘘。应保持T型管、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5)血糖异常:动态检测病人的血糖变化,高血糖者应先调节饮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

(6)胆道感染:进食后坐位15~30min,防胆道逆行感染。

(三)健康教育

1.戒烟酒,少食多餐。

2.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

3.坚持放化疗,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6个月后每半年复查1次。出现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溶液
咋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jkg.com//mjccby/8759.html

------分隔线----------------------------